当前位置:钟楼人大 > 代表之声 > 内容
直挂云帆济沧海——钟楼区实施“西进战略”的实践成果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人大办 浏览次数:  字号:〖
 

2017年,钟楼区委、区政府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钟楼开发区西进”“一号命题”要求,践行新理念,整合新资源,构造新平台,创新实干,务实快干,充分释放区划调整红利,增创钟楼发展新优势,“开发区西进”推进顺利,成效明显。日前,江苏省商务厅发布2018年度省级经济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情况,钟楼经济开发区位列第23名,较去年上升21位。

一、“西进”的生动实践

(一)思想引领先行,凝聚内生新动力

区委、区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凝聚共识、团结奋进,以思想引领带动工作提升,以理念先行凝聚内生动力,全力推动开发区西进工作。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形成战略共识。区委区政府咬定目标、坚定意志,在全力推进开发区西进的战前动员、顶层策划和工作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破除观念短板,把开发区西进工程作为事关大局、功在当前、利及长远、惠及子孙的战略决策来谋划,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区域突破的战略举措来推进,作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中轴”崛起战略的重要抓手来推进,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战略共识,为推动开发区西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立足长远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区委区政府把开发区西进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遵循和总纲领,立足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长远谋当前,高瞻远瞩抓升级,充分利用开发区在规划修编、产业布局、发展平台上的全新契机,与邹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条件相结合,以新的发展理念,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佳配置,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盯准高质量发展,思路清晰精准。在开发区西进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从目标定位、战略布局、规划制定和实际行动上作出新调整、新部署,集聚全区的优质资源,从规划、用地、财力特别是项目引进、基础建设、社会事业上向开发区西进倾斜,调优调强各路精兵强将充实西进力量,连续实施的“西进十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二)规划修编破题,描绘发展新蓝图

结合新一轮常州城市规划的修编,围绕西进整体定位和未来发展,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引领性。高标准、高起点抓好开发区和邹区镇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导高质量发展。坚持规划的引领性。围绕建成“产城融合新样板、经济发展增长极、创新发展新高地”定位,根据开发区和邹区产业特色、发展潜力和区位交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按照超前性、科学性、特色化要求,完成了邹区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统领空间、产业、土地利用发展诉求,形成定位更清晰、布局更合理的空间格局,科学精准定位“成长坐标”,描绘发展蓝图。坚持规划的整体性。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高效用地的理念,综合论证,精打细算,珍惜每一寸土地,做好多种规划的融合,完善了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启动编制了钟楼(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殷村职教文化创意产业园(特色小镇)等四大重点园区规划,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融合与并存。坚持规划的前瞻性。准确合理地确定开发区的未来发展定位,统筹和超前规划教育、卫生、居住、市政基础设施与配套等的优质要素,优化功能,实现产业、园区、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共同谋划。在园区规划中,不仅提出用地功能、容积率等细化的指标,对道路宽度、退后红线距离等都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用足用好有限的城市发展空间资源。

(三)基础建设联动,提供坚实新保障

全速推进西进基础建设,迅速实现发展空间的扩展和框架打开,以可观可感的基础设施形态展示西进的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占地11.5平方公里钟楼(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初见形象,一批交通动脉启动建设,全力推进邹区与城区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区和邹区之间的交通便捷度和顺畅度。星港大道西延工程加快建设,常金大桥互通匝道工程完成通车。 “一纵四横”园区道路基本建成并投行,镇区中心南北大街启动建设。发展空间有效展开。以前所未有力度推进征收拆迁,共计拆迁39.1万平方米,为新一轮发展腾出必要空间。新增允许建设区2800亩,有条件建设区4200亩。配套设施提升承载力。加快污水处理厂、新孟河水利工程等配套性设施建设。推进泰村中心幼儿园、邹区实验学校、邹区医院、安置房等社会事业工程,强化生活服务配套,加强312国道、340省道沿线的整治等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镇区变化耳目一新,形象得到很大提升。

(四)重大平台领航,形成带动新效应

放大平台经济在互联网、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乘数效应,推动业态创新。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重大平台建设筑就产业发展高地,吸引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发展。龙头型平台效应放大。持续发力推动常州数据中心建设,充实内容,完善产业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展示中心建成并对外开放,注册成立常州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公司,与市卫健委、中国电子的合作全面展开,医疗影像云建设加快推进。依托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与中国电信的全面合作,总投资40亿元的常州国际数据中心项目签约落地,市委汪泉书记等市领导见证签约。特色平台融合共享。借助钟楼智能制造产业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北自所常州基地、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的驱动作用。完成中机云创线上平台以及线下培训中心建设,连续生产无纺布示范线和大功率激光焊接线相继投产,电子产品示范线和离散制造示范线完成设备采购。探索互联网、共享云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主动引导凌家塘市场、中国灯具城等传统区域性综合市场拥抱互联网,深度切入供应链、贸易链、物流链等多个环节,重塑流通体系,创造发展新优势。第一、第二届中国(邹区)照明博览会成功举办,2018年,中国灯具城营业额和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分别达到102.3亿元和375亿元。以全省首批特色小镇殷村职教小镇为载体,大力发展泛娱乐、教育培训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青春文艺公社、中公培训教育华东中心基地、农业科技熊蜂授粉博士工作室等一批在谈项目的推进。双创空间储能蓄势。以建设特色双创园区为抓手,通过主题园区特色化,深化项目招引和建设成效。建成新经济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钟楼(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智谷工场、中科创新园、钟楼军民融合产业园、激光照明产业园等一批主题园区。科技街22万平方米楼宇主体全面封顶,全市首个法律服务产业园暨新阶层创业产业园落户科技街,为建设现代高端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集聚效应。新博智汇谷入选全国百家特色众创空间。三年来,建成众创空间12家,入驻项目近150个,完成税收近1000万元。“四新经济”活力迸发。主动感知“四新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集聚创新要素,创新管理方式,为云端网络、常奥体育、朋游互娱等一批潜力大、爆发力强的成长型“四新”企业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四新经济”在钟楼展现出新的产业形态。

(五)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集聚发展新动能

坚持面向未来、聚焦前沿,更加突出做精做特,结合城区开发区全域的禀赋和特点,大力发展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两新一智”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培育引领性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支持格力博、西电常变、东风农机、国光信息等龙头企业有效加快生产要素、优质资源的集聚,以集团化、高端化和大型化为发展方向,不断裂变扩张、做强主业、提振影响。国光信息成为我区首家工业五星级企业。积极推动丽岛新材、精研科技、裕兴股份等上市企业开展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加快将资本市场上获取的资源转化为项目投入,在壮大自身能级的同时,带动区内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匠心独具智能家居(锐新医疗)、华日升、中英科技等市场好、潜力大、实力强的优质企业,落实好降本增效、优化投资环境的各项政策,集中力量在用地、融资、用工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他们加强科技创新、多元融资,提高企业效益和整体实力。加快推动健康医疗、节能环保、新光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两新一智”主导优势明显。大数据产业紧盯国内有影响、全省有地位、全市当标杆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示范区这一目标,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中心,建设存储、展示、研究、产业孵化“四大中心”,创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示范区,成功举办健康医疗大数据生态建设发展会议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成果发布会。依托精研科技、锐新医疗、国光信息、云端网络等现有企业,围绕大数据的服务和应用,加快构建大数据特色产业集群。智能装备产业集约发展,以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高地为目标,依托北自所常州基地,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等行业标杆企业的带动作用,成立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联盟,发布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巩固提升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形成了西电、东芝、思源、英中电气等领军企业齐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光源和新型照明产业加快推进,启动建设激光照明产业园、灯具电商产业园,引入中影光峰等照明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科技引领+本土制造+渠道销售”的照明产业生态圈,中影光峰影视文化装备产业基地投入运行。科技创新活力显著增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和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建成一批“两站三中心”研发载体,推动产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高新企业培育实现新的增长,三年来,共计新增高新企业27家。英中电气和亚美柯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工厂(车间)数量达到12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工业企业比重达3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54 %。坚持不懈实施市龙城英才计划,贯彻落实好人才政策,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30人次,吸引创新型、专业型的“大咖”落户开发区。

(六)城乡环境趋同一体化,生态文明更和谐

时刻紧贴西进发展的需求,在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上实现“面向主城区”的华丽转身。镇区管理更趋规范,农村环境正在重现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生态文明得到更好呈现。城乡颜值不断提升。大力实施邹区镇镇区重大节点形象提升工程和出入口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加强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取缔庙会集市,城市长效管理更加注重管理标准、制度、规范和管理的常态、长效、精细。严控“两违”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查处现行违建。大力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对常金线以及312国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了镇区的环境突破和品质突破,提升了邹区吸引度和社会和谐度。生态管控更趋严格。以“263”专项整治为抓手,生态管控扎实有力,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大气管控任务,精准管控限停产情况。加大“散乱污”专项整治,共关停取缔(作坊)338家;扎实推进“减化”工作,累计关停化工企业13家。加快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汤家浜、岳溪河、岳津河三条黑臭水体整治;深化细化“河长制”工作,30条河道巡河治理进入常态化。严格控制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完成邹区工业集中区88家企业的污水接管工作。在16个规划发展村建成21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其中3个村采用接管方式收集。生态文明更趋和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模式,创成省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和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镇,完成邹区集镇片防洪除涝整治、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邹区片区门户敞亮、道路整洁,环境焕然一新,新闸“慧园”建成开放。交通干线沿线五项整治全面完成,有序完成340省道常金桥至腾龙路段景观改造工程。开展17个自然村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农膜回收率7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3%以上,完成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

(七)美丽乡村各美其美,富民强村齐推进

抢抓机遇,因地制宜,保留保存田园特色风光,高起点建设新农村。以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引领,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资源整合最优化。在先行建设的两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安基村围绕大运河生态文化建设、殷村围绕职教特色小镇,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安基村立足于打造“城市郊野,运河慢村”,以 “一带六区”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传统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殷村村在职教特色上独树一帜。2017年5月和8月分别被江苏省列为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和常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该村将现代化新农村示范点、丰富的职教资源、美好的发展愿景等资源全面整合,以“职教社区+旅游基地”为目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和职教特色小镇同步建设,相互融合。特色建设最大化。区委出台《全区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实施要求》,建立区、镇、村联动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美丽乡村的快速、有序的推进。安基村立足于“运河”文化与邹区“灯”文化深度融合,建设集文化展示、产业联动、休闲度假于一体,具有鲜明江南田园风光特色的美丽乡村。整个美丽乡村的园区滨水绿道将与古运河绿道、新运河绿道相连,全线贯通后形成完整的运河沿线绿道。殷村村打造“宜学、宜业、宜游、宜居”的职教特色美丽乡村,建成了具有党建引领、宣传展示、协同交流和公共服务等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服务中心,完成了慢行活力系统、共享设施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形象宣传系统和环境景观系统的提升。突出职教主题,整合职教资源,依托殷村美丽家园和特色田园风光,充分发挥警校市民体验中心和城建院三星级培训中心综合体,不断深入游学基地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基地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意体验。农业发展产业化。引导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更好地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能力强的特色企业,目前共有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临溪农业有限公司等15家规模化农业企业入驻园区,其中3家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创意研发和线上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以佳农探趣为代表的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势头。佳农探趣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富民水芹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链模式。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合同签订率达98.3%、权证发放率达96.4%以上;农村产权交易行为不断规范,“三资三化”工作大力推进。

(八)社会事业协同推进,民生福祉再提标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西进工作最终落脚点,通过政策提标、服务提升、治理提挡切切实实增强民生福祉,让群众真真正正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惠民政策不断提标,增强群众获得感。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完成北港撤村建居工作。推进邹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工作,妥善处理整组失地失房农民的退地保障问题,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着力做好精准扶贫,制定强村富民扶持意见,推动村集体、贫困农户挂钩结对扶贫,实行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全覆盖,扎实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增强群众幸福感。打造劳动关系诊断服务中心、和谐劳动关系道德讲堂中心两大特色平台,入选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优质教育跨越发展,建成新五中、北师大附属学校、明德中学、冠英小学等一批新校区。邹区实验学校、钟楼二实小等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邹区镇高中布点获批。邹区镇成功创建市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卫生健康工作再上台阶,建成投用常州一院钟楼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组建了一批医联体。卜弋卫生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北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五光十社”志愿服务品牌内涵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序推进,张玉虎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殷村创成全国文明村和“为常州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创成市农村精神文明示范村2个。连续举办两届“江南运河插秧节”,“邹区元素”亮相央视新闻联播。挖掘地域特色,邹区大舞台、飞镖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全镇已有14个村(社区)成功创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不断提挡,增加群众安全感。北港开展综合执法试点,整合推动“纵横2+6”扁平化管理模式。建成“智慧北港” 和“四位一体”联动云平台,创新“5+X”网格化综合管理,完善居民动态管理和服务,畅通基层群众直接反映问题的渠道。有序推进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落实访调对接工作,立足“预测、预判、预警”,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开展扫黑除恶、反邪教警示教育、交通安全整治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省级挂牌督办的凌家塘及周边社会治理重点地区整治任务,以及灯具城周边沿街店铺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改任务。

(九)管理体制更为顺畅,高效务实重创新

管理就是生产力,在西进过程中,用先进的理念提升竞争力,用高效的机制增强吸引力,用精致的服务创造好氛围,敢于先行先试、敢于创新突破。建好精简高效架构。按照“统一、精简、高效”原则,强化开发区对邹区片区和北港片区的统筹协调作用,建好管理架构。完善区镇(街道)共建、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探索优化开发区内部机构设置,强化规划、建设、招商、财税等核心职能,形成权责一致、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和“一室五局”的运行架构。建优效能提升机制。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赴邹区“一线办公”,机构设置扁平化,主责主业更为清晰,提升了日常决策和工作效率,加快了融合发展步伐。创新管理服务体制,完善常州科技街管委会等各类主体的服务功能,通过“专业服务、专员负责”,优化园区和众创空间运营服务。优化指标分解,由区对开发区下达总指标,开发区对邹区镇及北港街道下达分解目标,统筹两大板块各自优势,构筑集聚合力。营造良好政务环境。坚持诚信、公平、法治、高效服务宗旨,打造优质的、高质量的服务环境。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实现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办事提效。紧扣“重大项目建设”主题,一丝不苟落实“七个一”工作机制,全力做好服务企业工作。用好“518” “928”“对接大上海”等平台,借力国际友好城市、外国商会组织等渠道,开展企业家联谊会、座谈会等活动,实现政企学对接、银企对接、产研对接,凝聚发展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紧盯全年IPO申报企业、股改企业等目标,加强企业股改上市引导指导,共计12家企业顺利股改上市。

(十)干部队伍活力迸发,担当有为展情怀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守任人唯贤理念,区委集中全区的力量充实到西进一线,让干部在最艰苦最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中得到锻炼、成长和检验,干部队伍呈现出“有激情、敢担当、守纪律、重规矩”的上进态势,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坚守在一线成为大家自觉的行动。多措培养提能力。始终坚持突出政治标准,强化政治能力。配优配强领导班子,激发队伍活力,培养新生力量,引导在发展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举办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班、干部党性教育班、创建干教培训工作品牌“邹周学堂”、周末课堂、干部讲堂等方式,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提升了干部履职尽责能力,培养了一支有思路、有激情、真抓实干、敢抓善管、作风过硬,政治可靠、群众公认的干部队伍。悉心培育后备干部梯队,通过导师指导、专题调研、抽调到重点工作一线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创新方法拓渠道。市委、市政府提出“西进”战略后,区委、区政府迅速落实,区委选派15名年轻干部赴开发区征收拆迁一线锻炼。开发区、北港街道、邹区镇党政班子成员根据职能分工,交叉任职、靠前指挥、一线服务,实现“合人、合心、合力”。完善绩效管理办法,探索推进岗位聘任,形成多劳多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激励机制。对招商引资、规划建设、金融资本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实行聘任制,打破身份、职级的限制,竞争上岗,唯才是用,为开发区建设广纳人才。严管明纪强作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严从实做好市委巡察反馈意见和整改工作。大力开展作风建设提质活动,积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驰而不息推动正风肃纪。通过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廉政教育活动、发放效能督办单、严肃执纪问责、开展专项督查、 “小微权力”专项治理深化行动等方式,加强效能督查,树立良好的机关干部队伍形象,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有力推动解决“四风”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西进”的发力奋进

“开发区西进”已取得不俗的业绩,但与先进地区特别是与中央、省、市、区委的新方略、新部署、新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差距是短板,也是发展的新空间和潜在的契机。新的一轮竞争已全面展开,需要我们以更宽的视野、更好的理念、更具突破性的思路、更有效的举措去开创“开发区西进”的全新篇章。

(一)以全新的战略理念更好引领新一轮发展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新发展需要新理念。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变化和转型,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迫切需要以全新的理念统筹、引领新一轮发展。

1.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新一轮发展的一面旗帜,更是推进“开发区西进”的工作总纲,必须学深悟透,真正落到实处。创新,就是要创新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协调,就是要实现城乡之间,新老板块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经济与环境之间,文化、生态与产业、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绿色,就是要实施好生态环境优先保护、自然资源永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开放,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开放的环境,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分工合作,特别是要在更高水平、更大力度上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去;共享,就是要让广大百姓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西进”成果。总之,能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决定着“开发区西进”的成败和命运。

2.坚持“顶层设计优先”理念。一是坚持先做好顶层设计再行动方略。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发展压力,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静心谋划,谋定而后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而不是“病急乱投医”,在没有找准方向、没有弄清“病因”、没有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就急于启动,匆匆赶路,导致事倍功半,甚至欲速而不达。二是坚定创建国家高新区战略不动摇。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央批准给江苏的重要国家战略,市内外先进地区的一些开发区都在往高新区方向发展,如溧阳中关村园区已正式成为省级高新区。同时,一般性开发区已经无法适应中央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将经济开发区转化为高新区已成为区域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在进一步完善钟楼开发区管辖范围和空间、功能、产业布局基础上,尽快将钟楼经济开发区转为钟楼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并力争经过8-10年的努力争取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具有鲜明产业和功能特点的特色国家高新区)。新的高新区,将以“产业创新大平台+核心发展区+周边大尺度田园式功能配套区”的空间形态和功能架构构成,探索建设“无边界、开放式、全域化”的全新高新区或“田园式高新区”。三是积极探索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理念’试验区”。“新发展理念”需要生根开花,长三角地区对此应当仁不让。对处于沪宁杭三大超级大城市中间,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农村幅地的钟楼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好自己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农业农村资源,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很值得去探索一下。“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理念’试验区”,主要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文生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主题化、高新化、集成化、协同化产业创新综合体”和“新‘六次产业’试验区”。“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主要突出:在有效保护农田面积、农业生产、自然村落、农村风貌的前提下,结合新一轮空间规划和其他规划的制定,在大尺度科学规划基础上,将城市功能植入乡村、田园间,探索发展新农业“六次产业”、新制造业“六次产业”、新服务业“7.5产业”,在全新的基础上,全新的框架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解决生态污染和文化衰落问题,解决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文生产城融合示范区”主要突出:城乡一体化基础上的“文化、生态、城市、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主题化、高新化、集成化、协同化产业创新综合体”主要突出:未来的高新区核心区及周边区域,都将以主题园区面貌出现,并实施产业高新化、功能集成化、发展协同化模式。“新‘六次产业’试验区”主要突出:探索发展农业领域的“六次产业”(即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和制造业领域的“六次产业”(即在美丽的江南田园中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3.坚持长远发展优先理念。新一轮发展重在发展质量,重在综合竞争力和“终端”竞争力。因此,在谋划实施新一轮发展时,要十分关注长远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要着眼长远抓当前。要在科学确定区域总体定位、长远发展目标,高质量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基础上,精心制定2020—2035年空间规划、功能规划、产业规划;围绕重大板块、重点产业方向,在路、桥、水、电、气、通信、大型绿地、学校、医院、高品质社区等重大基础设施,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智慧照明产业园等重点主题园区,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等重要功能性平台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二要着眼全局抓局部。无论是重点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引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都要着眼于全局整体的发展,着眼于提升区域整体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着眼于提高区域整体对重大项目、高端人才的承载力、吸引力,着眼于增强区域整体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级,着眼于增强区域内广大百姓和创业者的获得感。三要培育优秀的战略忍耐力。不急于“迅速”生成政绩,不因满足于一时的热闹、一时的“影响”而打乱长远发展步骤,尽可能做到高点谋划、高质推进、高效发展,把工作精力和资源要素更多集中到制定好长远发展规划,构建有较强支撑力、辐射力的重大平台,培育有竞争力、产出力的产业集群,引育有战略眼光的产业资本、产业政策上。

4.坚持环境、功能优先理念。新一轮竞争,表面看是产业、人才的竞争,实质是生态环境和专业化服务功能的竞争。一是全力打造田园式高新区。充分整合区域内生态资源(包括农田、湿地、河道),在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基础上,努力打造出一流的田园产城生态。特别是要把50000多亩的农田从“负要素”变成“正要素”,作为宝贵的生态、文化资源,融入到新一轮空间、功能、产业规划中,全力打造田园式高新区或田园式高端服务业高地。二是全力构建和完善三大服务功能。即生产性服务功能:重点是为生产制造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服务的服务功能:包括大型主题园区(或产业基地),大型专业化研发设计平台,专业化的水、电、气、通信体系、现代物流平台、产业人才服务平台、产业金融平台等。创新性服务功能:重点是为创新活动和创意产业服务的服务功能——包括专业孵化器、风投创投平台、高端人才服务平台等。国际化生活服务功能:重点是为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所需中高层次人才提供的高品质生活服务:包括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三是全力实施先环境、先功能,再开发战略。不要急于引进项目或进行“毛地”开发,而要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突出重点,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加快重点板块、重点节点的生态环境、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待功能和环境基本到位后再进行开发或引进项目。这样,有利于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和项目质量,尤其可为引进重大项目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区域财政收益的最大化,增加政府收入。

5.坚定不移抢抓重大机遇。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重大发展机遇。要组织力量,对各大战略的核心内涵、政策措施、战略效应、对钟楼的影响及对策措施作深入、透彻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最大限度运用到实处,努力实现钟楼乃至整个常州的全新发展,以此抢抓战略大机遇,争抓竞争主动权。

(二)以全新的规划、设计大踏步提升新一轮发展水平

1.抢抓全市空间规划修编的重大契机。常州市已启动《2020—2035空间规划》修编工作,这对常州、对钟楼来说都是一次重大契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紧抓不放。要在明确全区总体目标定位和概念性整体思路基础上,按专业化水平分工的要求,对区域内各板块进行科学布局,形成一个各有侧重、互相呼应、互相补充、高度耦合的有机整体,努力实现区域整体组合的最优化、整体效应的最大化。要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注意讲好“钟楼故事”,尽最大努力取得市里的支持,从而更多地把钟楼的思路、谋划变成市里的规划,尽可能更多地满足钟楼新一轮发展的空间、功能和产业需求。

2.注重规划的全覆盖。结合全市空间规划修编,根据世界科技、产业革命趋势、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区域竞争态势、钟楼的发展基础,对钟楼区的全域规划做一次彻底的全面的清理、调整、完善和提升。有必要对钟楼全境进行重新定位:龙江路高架以西为开发区(高新区)板块,龙江路以东为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板块。高新区板块:以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生产性、创新性服务业,新“六次产业”,“7.5产业”为主。大运河示范区板块:以高端商务商贸、创意旅游产业、总部经济为主。高新区规划应将邹区、北港、新闸、西林(部分)进行整体规划。邹区片区:作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新型“六次产业”探索区、现代物流业提升区、职业教育特色区;北港、新闸片区:作为服务型制造业培育区、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区、互联网及大数据产业探索区。

3.注重规划的融合性。高质量实施“多规合一”。即最大限度实现空间规划、功能规划(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产业规划和生态规划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规划竞争力。高质量实施城乡融合。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在空间、功能、产业、生态布局上进行一体化考虑,通过规划上的先行融合,最终实现功能、产业、生态上的完全融合,全力打造“田园乡城新江南,中国梦美最故乡”的长三角最美城乡。高质量实施“文化、生态、产业、城市”的融合。文化与生态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必须将其与产业和城市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依然是区域发展的主体,高端服务业则代表和决定区域发展的能级,文化是区域发展的灵魂,城市(也即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则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文、生、产、城”四者唯有融合规划、融合推进,才能有效提升区域空间、功能、产业能级,才能真正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4.注重规划的开放性。新一轮规划,特别是空间、功能、产业规划,必须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战略等结合起来、融合起来一起谋划、规划。同时,更要把钟楼的发展与常州全市整体的发展有机衔接起来统一考虑,尤其是与全市的重大空间、功能、产业布局的调整结合起来,与重大交通、文化、教育设施的建设结合起来。从而,也为新一轮发展打下一个较好的战略基础,最大限度用好区内外战略资源,赢得新一轮竞争主动权。

5.高度重视城乡设计。设计产生美。美,已成为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首。美,来自于先进的价值观和一流的顶层设计;来自于科学的空间布局,优质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城乡形态和城乡面貌,便捷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居住及社会服务,有序、高效、文明的社会环境。设计中,既要注重城市设计,也要重视乡村设计,更要重视城市、乡村的一体化设计。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生态和生活环境的优化,注重城乡的协调、协同,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注重整体与局部、大尺度空间与小尺度小品的协调和谐。

(三)以全新的产业创新生态有效增强区域竞争力

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将重点围绕高品质服务功能特别是产业创新生态展开。

1.全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也即为创新创意创业活动重点是创新活动提供全流程的专业化服务。这些专业化服务涵盖创新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创新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到出样品,到小试,到中试,到投入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创新活动全生命周期服务,主要包括:专业化孵化器,主要用于创新团队早期的办公、小型试验、原辅材料及零配件存放、小型组装室等所需;专业化加速器,主要用于创新活动中期所需的中试车间、办公室、原辅材料与零部件及成品仓库之用;数据存储及运算服务平台、设计软件与算法软件服务平台、公共检测、验证平台、专利及标准服务平台、应用场景服务平台、天使投创投风投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及服务平台,以及会计、审计、法律、评估等服务平台。

2.全力打造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这主要是为生产制造活动提供全流程的专业化服务。主要包括:高品质的主题产业园,该产业园只围绕一个产业,配套相应的产业服务功能,培育特定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这是一个地区或园区产业生态的核心要素;专业化的供电、供水、供气、大容量通讯、污水处理等系统;现代物流及供用链管理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与改善平台;专业化的信息平台与产品、技术展示、交流平台;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专业化的产业金融平台;工程总包及后道服务平台等。

3.全力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主题突出、功能完善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新一轮发展的最大平台,也是新一轮竞争的焦点。高品质专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主要要素和功能包括:专业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这类高校与地区产业发展关联度较高,互动很频繁,它可以在产业综合体内,也可以在综合体外;专业化的有一定层级的专业研发机构,一般应是国家级的,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主题鲜明的专题产业园,一个园一个产业,配套相应产业服务功能;高质量、有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高品质的功能布局和城市设计;一流的生态环境;完善的产业服务、创新服务功能;国际化的生活社区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最终成效体现在培育出具有较高竞争力和产出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平台或最重要增长极。

(四)以全新的发展模式全力提高区域发展质量

1.强化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努力打造有较强集聚和引领功能的“产业磁极”。“平台式发展”模式,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打模式”。“产业磁极”是指那种有较强产业服务功能、较强的资源整合功能、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较高的国内外知名度的产业平台、产业综合体、产业园区。当前:一是要最大限度发挥好现有平台的作用。尤其是对北自所项目,要尽力协助所里构建好“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确保其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验收;要协助所里做好新一轮发展规划,最大限度整合好北自所内部、机械总院内部的各种资源,把北自所常州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软件、测试、验证、标准、培训、产业金融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大平台;要及早考虑为北自所在常州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服务功能配套,包括配套相对独立的专题园区和国际化生活社区,以吸引所里和总院及其他研发机构的高能级平台和高层次人才来常州落户。对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要尽快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团队,编制必要的专业规划,把引项目与完善专业化服务功能有机结合,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对国家级平台,必须有专项的扶持政策,即使财政困难,也要勒紧裤腰带给予必要的支持。其中对北自所长江院项目,市里原来有过承诺的,必须想方设法做好市里工作,确保兑现。对中海油、煤科所、中航集团、中石化、中石油及其他央企资源,也要深入细致做好工作,用好其资源,扩大在钟楼的发展。二是要围绕重点方向构建专业化产业平台。除了智能制造产业外,还应抓紧构建新材料产业大平台和新光源与新型照明产业大平台。新材料产业平台,重点应围绕光学膜和绝缘膜、包装膜方向,支持裕新、华日升等加大与中科院、南大、常大合作力度,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中,裕新公司与奥地利依索沃尔塔公司已有十多年的合作基础,应想方设法争取依索沃尔塔公司来常州建办研发机构,推动裕新公司和我区新材料产业能级的提升。对新光源与新型照明平台建设,区、邹区镇都要予以高度重视,该平台建设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能再拖了!要尽快与中影光峰、中电科五十所或国内该领域其它重点龙头企业、专业研发机构进行深层次合作,加快从产业源头上和专题园区上解决“新能源与新照明产业”发展平台空缺问题。三是要加快建设更为专业化的“双创”平台。“双创”园区要更加突出产业主题,一个园区一个产业,围绕产业主题特别是产业链引进相关企业,配套、完善相应产业服务功能。如有的可围绕网络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有的可围绕设计产业、时尚产业,有的可围绕健康服务产业,有的可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有的可围绕新经济教育产业,等等。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功能服务需求,需要给以个性化、精准化的软硬件服务,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双创”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要高度重视高校这个“特殊平台”的作用。高校在目前及未来的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将成为未来最大最重要的“发展平台”、“人才平台”、“创新平台”。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不惜代价留住江苏理工学院,最大限度用好常州大学资源,全力提升殷村职教小镇学校质量,支持其兴办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等职业学校。

2.强化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全力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产出力。一是要突出重点,加快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十多年来,我区在产业招商、产业转型、产业发展上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直未有一个专业的、科学的产业规划,从而造成招商缺少方向,缺少重大项目承载力,重大项目难引进,产业培育、产业发展成效不明显。因此,面对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必须尽快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光源与新型照明等重点产业和大数据、大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组织专门班子编写相关产业规划,以更好地引导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招商和重点产业发展。二是要加快补链强链,更加注重价值链的建设。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针对产业链特别是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最终产品、关键模块、核心部件等,开展有针对性、精准性的构链、补链、强链工作,使产业链的布局、发育更加科学、完整,使全区的产业规模尤其是产业的集群、集成竞争力,产业的增值力、产出力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三是要集中资源要素,加快重大产业链(价值链)建设。设立必要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建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引进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撑;同时,从空间上也应全力向重点产业链(价值链)及链上的关键环节倾斜,以加快产业链(价值链)的培育和发展。

3.强化城乡融合发展,全力进行大尺度的城乡整合和功能协同。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同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也是钟楼以及常州从自身的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分工出发,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举措。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城乡融合发展,核心是在科学的空间、功能、产业规划基础上,把城市服务功能植入到乡村,保留乡村的生态和文化,把一部分原属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一部分“四新经济”和一些“小而美”的总部经济放到乡村去,实现高度的城乡融合,发展全新的“乡村经济”。从而既解决了城市发展缺空间问题,又较好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还可为国家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空间上看,重点解决好邹区与北港、新闸、西林一部分的融合发展问题,解决好邹区镇与乡村板块的融合发展问题,解决好邹区片区与殷村片区的融合发展问题,解决好邹区高新园区与周边乡村的融合发展问题。其中,殷村片区,宜作为钟楼的一个城市副中心(以城乡融合、职业教育、创意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副中心)来规划、建设,建议把殷村东部的杏塘、于家、泰村等村划入殷村副中心片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高新园区核心区,重点以高端制造业、大型龙头企业、大总部经济、大产业平台为主,高新园区核心区周边乡村区域,则以高品质的农业区、休闲区、生活区为主,同时又可作为高端人才集聚区、高端服务业集中区、“四新经济”小总部区。

(五)以全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1.调整优化管理区域。(1)将新闸街道的经济统计、发展规划纳入开发区板块,以更好地做大开发区经济规模。优化龙江路以西空间、产业、功能布局,更好促进科技街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的建设、发展。(2)将钟楼高新区核心区域11.5平方千米涉及的行政村交开发区整体管理,即该区域内行政村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管理全部由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3)在撤村转居基础上,实行村村、村居合并,扩大村、社管理范围,减少管理人员,节约财政开支,提高服务效率。

2.调整优化管理体制

将开发区(含邹区、北港)的经济(包括规划、建设、招商、企业服务、环保、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全部交由开发区管理,其它的社会管理、民生服务、拆迁安置分别交由邹区、北港街道负责。其中,高新区核心区的社会管理、民生服务、拆迁安置等仍由开发区扎口管理。从而使开发区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抓好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链、重点平台建设。

3.调整优化考核机制。对邹区、北港街道不再考核经济指标;对开发区招商人员的考核特别是奖励力度要进一步放开,对成绩突出的,其收入甚至可超过管委会领导,以更好地调动招商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主办单位:常州市钟楼人大 承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星港路88号 邮政编码:213023 电子邮箱:zlqzfb@changzhou.gov.cn
钟楼区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邮箱:838018891@qq.com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40002 苏ICP备05028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