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健康教育
钟楼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23-06-27    来源:卫健局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环固体〔2021〕114号)、《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苏政办发〔2022〕2号)、《常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常政办发〔2022〕87号)等文件要求,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结合钟楼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提升美丽钟楼建设的重要载体。围绕“中轴枢纽支点、都市智造高地、运河文创名区、生态宜居家园”战略定位,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以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五大类固体废物为重点,按照“一调(调整产业结构),两控(控总量,控风险),三转(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废为材,转废为能)”为建设路径,坚持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工业、农业、生活领域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坚持系统治理,建立固体废物从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管理链条;坚持源头治理,采用全生命周期理念,将固体废物管理延伸至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坚持协同治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多元协同共治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和固体废物治理能力,奋力推动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部署下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坚持落实“三化”原则,围绕区域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聚焦固体废物产生、收运、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精细管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实现“优先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全过程无害化”的建设目标。

(三)示范创新,彰显特性。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推动“无废城市”“四大体系”的示范创新,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科技创新的技术体系,建设灵活高效的市场体系,健全协同推进的监管体系,充分体现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特色,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时代特征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四)以人为本,共治共享。构筑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体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全社会参与、“共治共享”的建设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面完成钟楼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区域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逐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得到有效保障;农业固体废物收运处体系更加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100%、农膜回收率达90%,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基本成熟,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环境风险有效防范,全过程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无废城市”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基本建成,固废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全面提升;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设施配套不断完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推广,固体废弃物实现多元化源头减量。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源头减量,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

1.推动企业减废增效绿色化转型。完善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两高”行业在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改、扩)建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区域难以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项目。推广使用核心关键绿色工艺技术及装备,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两高”行业低效低端产能。开展钟楼区“危污散乱低” 综合治理和灯具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推进灯具产业固废减量。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与绿色循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培育低碳无废、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培育壮大高附加值、产废强度低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降低工业产废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依法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更多企业自觉自愿开展审核。(区工信局、区发改局、钟楼生态环境局,经开区、高新园(邹区镇)、各街道)(以下均需经开区、高新园(邹区镇)、各街道落实,不再单列)

2.优化能源结构,探索减废降碳路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推进钟楼区全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屋顶光伏开发建设运维的平台和机制,鼓励相关企业积极探索,逐步形成成熟的光伏建设运营模式和投资回报机制,强化屋顶光伏项目管理,确保施工运营的安全性。分类推进屋顶光伏建设,按照“公共建筑先行实施、工商企业引导实施、居民住宅稳妥实施”的原则,根据不同建筑类型,科学合理制定分类实施方案。(区发改局)

3.持续提升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发挥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引导经开区对标绿色园区标准,实现园区整体绿色发展,探索建设“无废园区”试点,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钟楼静脉产业园建设,强化建筑材料为产品目标的产业间共生关系,培育绿色产业链。开展绿色设计和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固体废物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示范企业。积极培育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开展智能车间、绿色工厂建设,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区工信局、区发改局、钟楼生态环境局)

4.强化工业固体废弃物源头管控。持续开展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专项调查与整治,结合排污许可申报及一般工业固废台账管理等工作,深入排查全区范围内工业固体废物重点产生企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单位(包括收集、贮存、中转单位)安全隐患,做到全覆盖、精细化管理。统计全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类别、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等情况。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贯和培训,强化警示宣传教育,督促企业落实一般工业固废污染环境防治责任,细化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台账管理要求,鼓励企业填报电子台账。推动VOCs治污设施“绿链”建设,规范活性炭市场运营环境,建立废气治理企业活性炭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钟楼生态环境局)

5.完善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收储运体系。推动全区工业固废收贮点和产废单位仓储能力的建设,将垃圾、污泥、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集中收储设施纳入当地公共基础设施范畴,加快补齐工业固体废物收储、处置能力建设短板,实现工业园区一般工业固废和危废利用贮存和处置规范化。开展废物减量化工艺改造、提升场内综合利用处置水平,实现源头减量。强化贮存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监管台账,落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转移交接记录制度,推行一般工业污泥废物电子联单管理。(钟楼生态环境局)

(二)发展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1.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模式,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多种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就地综合利用。坚持农用优先、就地就近原则,加强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能力建设,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利用。以回收、处理等环节为重点,提升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再利用水平。(区农业农村局)

2.持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以高新园(邹区镇)为重点,探索开展化肥限量使用制度试点建设。争取市级、县(区)级资金配套,鼓励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加大对专用配方肥、商品有机肥等补贴力度。强化测土配方,提升科学精准施肥水平。推广以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辅以科学用药等综合技术的绿色防控措施。推广高效精准施药、轮换交替用药,坚持达标防治、对标对靶选药、适时适量施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用药规定,严防违规用药,提升用药水平。到2025年,亩均化学肥料施用量下降幅度达到3%,亩均化学农药施用量下降幅度达到2.5%。优化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建立“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保险联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到2025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区农业农村局)

3.推进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规范废旧农膜管理,开展超薄地膜联合执法行动,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执行地膜国家强制性标准,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率。推广农膜应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强化耐候膜、加厚地膜等易回收地膜和地膜减量替代技术。全面加强回收网点规范化管理,推动建设“销售、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地膜台账制度,相关部门做好废旧棚膜产生量与市场回收量调查以及回收网点废膜量核实汇总,联合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建立残膜监测网络。加快建立废旧农膜分类处置体系,推进再利用价值不高的废旧地膜进入农村垃圾回收处置系统,提高废旧地膜处置率。推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明确的具有豁免政策的农药包装废弃物,依法依规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促进农药包装废弃物有序回收,按照“谁生产、谁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大力推行“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理、公共财政扶持”模式,推动开展绿色农资经营示范点,建立健全回收、贮存、处置体系,整市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到2025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到10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5%以上。组织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监测评价,到2025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良好以上等级率达到90%以上。(区农业农村局、钟楼生态环境局)

4.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优胜劣汰原则,指导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推进新申报区级龙头企业的评审工作。创新发展机制,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合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合作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提升,在创建省级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先导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创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大力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速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区农业农村局)

(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推进生活源固废减量资源化

1.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行绿色采购,开展办公耗材的回收利用,推动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加强过度包装治理,推动生产者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引导实体销售等企业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有关规定。以机关、学校、社区、商场、景区、快递网点等为抓手,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支持发展共享经济,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区教育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

2.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储运输体系。持续完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配套完善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等设施,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保障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分类收集设施投放及分类转运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转运站点,提高分类收集转运效率。全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强有机垃圾生态处理。加大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力度,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居民小区、单位、公共区域和农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箱房、桶站等设施设备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垃圾分类监管平台建设。规范运转垃圾分类链条,确保应收尽收、杜绝混收混运。到2025年,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建成区达标小区创建率达到100%。(区城管局)

3.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两网融合”。开展“两网融合”回收示范点建设,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安全处置等各环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生活垃圾末端处理的减量化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增量化。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站经营,建立回收台账。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加强与属地政府合作,建立在线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加大智能再生资源回收设备投入,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分拣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再生资源规范化回收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率。(区工信局、区城管局、区商务局)

4.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和文明用餐等方式,减少餐厨废弃物的产生量。将餐厨废弃物的管理工作纳入餐饮企业等级评定范围。加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全收集、运输、处置、资源化利用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完善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台账制度和联单制度,实现收运和处置的全程实时有效监管。推广城乡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方式,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原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零填埋。(区城管局)

(四)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1.持续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推动施工单位编制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明确建筑垃圾减量化目标和职责分工,提出源头减量、分类管理、就地处置、排放控制的具体措施。依照“因地制宜、能用则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装配式住宅,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优先选用绿色建材,推广绿色施工,实行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100%,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区住建局)

2.完善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纳入区域相关规划体系并构建实施保障机制,在规划层面提高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效率与质量。制定、完善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统计、处置和再生利用等相关标准,为减量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推动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规范分类、收集、存放。建立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名录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发展。创新实施房屋拆除与综合利用一体化管理。(区住建局、区城管局)

3.完善建筑垃圾收运消纳体系。合理规划布局钟楼区建筑垃圾收运设施、资源化利用设施及消纳设施,鼓励建设(拆迁)单位采取直接回用、绿化回填、堆景造景、土地平整、修路筑基等方式进行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发展建设建筑垃圾高值化利用生产线,增加建筑垃圾自动分选设施,生产骨料、砌块砖、装配式墙体等高值化产品。建立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利用标准体系,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应用力度,鼓励在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以及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中优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将符合标准的再生建材列入绿色建材目录和政府采购目录。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区住建局、区城管局)

(五)推进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1.强化危险废弃物源头管控。严格环境准入,新改扩建项目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明确项目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属性、贮存设施及需要配套的污染防治措施,严格执行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三同时”制度。严禁审批未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的涉危险废物项目。加快推进重点排污单位固体废物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依法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相衔接。推广减少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降低危害性。强化危险废物申报和台账管理,要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明确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到2025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降低到0.01吨/万元。(钟楼生态环境局)

2.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筑牢危险废物源头防线,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等管理制度。落实不同等级危废分级分类差别化管理措施、手续不全危废贮存场所规范管理制度,推广使用危废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推进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危废重点源单位危废专项整治“回头看”,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非法利用、非法处置,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开展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医疗废物监管,保障医疗废物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企业自行处置利用设施环境监测,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区卫健局、钟楼生态环境局)

3.推动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全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评估,发现处置能力短板及时补齐。结合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等工作,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运营状况和污染治理能力进行评估,淘汰落后产能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加快推进江苏恒源活性炭有限公司30000吨废活性炭再生利用项目、常州市龙顺环保服务有限公司扩建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常州市清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废酸资源化循环回收利用项目、常州市科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迁建年收集、储存1.72万吨废旧电池项目和江苏恒源活性炭有限公司改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能力。(钟楼生态环境局)

4.完善危废收集处置体系与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完善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落实《常州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小微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加强小微危废收集贮存试点项目管理,健全收集网络,实现小微企业危废收集网络和类别两个全覆盖。开展工业园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和“点对点”利用等试点,积极推进园区危险废物收集和预处理转运中心项目建设。将涉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纳入属地政府应急响应体系,完善环境应急响应预案,加强危险废物应急能力建设,保障危险废物应急处置。强化危险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严格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定的适用范围开展危险废物应急处置,严禁随意扩大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范围。(区卫健局、钟楼生态环境局)

(六)坚持创新驱动,开创钟楼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1.激发全区民众参与热情,推广“无废文化”。将“无废城市”宣传教育纳入党政机关、国民教育、干部学习培训体系,融入机关、企业、社区、学校、景区准则规范。培育专业化宣教骨干队伍,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发挥积极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打造车站、酒店、景区、商场的宣传廊道,通过手机短信温馨提示、滚动大屏、户外广告、酒店电视界面、宣传手册、网络媒体等手段,多语言、多途径宣传钟楼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激发全区民众参与建设的热情。(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区商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2.“无废理念”融入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钟楼样板”。在钟楼区构建“文化引领、产业互融、河景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过程中,紧紧围绕“无废城市”的理念,促进旅游业绿色发展,打造“无废景区”“无废饭店”等一系列“无废细胞”的重要单元。及时维护旅游景区垃圾箱、厕所、引导标识牌等基础设施,保障景区游客的垃圾分类投放、清洁能源使用、生态景观游览等活动得以方便有序开展。依托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工商业遗存等文化遗珠,设计“无废文化”参观旅游路线,打造“无废文化”旅游品牌。(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区城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

3.发展数字化循环经济模式,建设智能化“无废城市”。持续推进钟楼区“数字经济先导区”建设,高站位部署建设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建立以头部企业为引擎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挥钟楼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将数字化改革融入固体废物治理全过程,实现“无废城市”的数字智治。强化产废单位(企业)信息采集,通过整合智能计量设备、视频监控、定位系统、二维码标签、手持终端和GIS等设备和技术,实现危废经营单位、医废处置单位及运输车辆,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单位、暂存单位,污泥产生、处置单位的“产、运、处”过程信息采集全覆盖。强化数据预警分析,借助智能预警分析、AI人工智能识别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出入库异常、危废超期贮存、逾期申报等风险和异常的实时预警,实现全时域精准化监管。强化系统功能应用,鼓励企业自主开展规范化管理评估,推广固废出入库智能登记系统,提升企业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区发改局、区工信局、钟楼生态环境局)

4.推动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建设。健全有机废弃物收储运输体系,结合地方实际,推动有机生活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园林垃圾、底泥及其他有机废弃物资源利用项目建设。推动打造常州地区河道航道清淤底泥以及苏南地区污染土壤污染处置中心。强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科技支撑,鼓励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对接,加强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农村有机易腐垃圾就地生态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途径,完善园林绿化垃圾回收站和就近处理处置设施。对建成区内已建成农贸市场易腐垃圾处理设备适时开展工艺技术优化升级。完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体系,健全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联动合作机制。(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农业农村局、钟楼生态环境局、中吴公司)

(七)加强规划统筹衔接,一体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1.高位推动方案落地实施。成立钟楼区“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主体责任体系,建立横向包括相关职能部门,纵向覆盖区域各乡镇、街道的协调机制。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重点问题会商制度。优化各部门固体废物管理职责,以强化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控为目标,明晰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环节部门职责边界,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协同增效的综合管理机制,构建生态环境与农业农村、卫生健康、自然资源、城市管理、公安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固体废物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建立部门联合培训机制,充分研究解读“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形成“无废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全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钟楼生态环境局等各部门)

2.建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从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终端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等5个方面,建立钟楼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引领作用,加强与区域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体系衔接融合,结合目前已开展的相关建设工作,制定“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清单,促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完成。(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钟楼生态环境局等各部门)

3.开展固体废物网格化管理。以钟楼区行政区边界划分,设立乡镇(街道)、社区(村)固体废物环境监管网格,工业园区作为单独的监管网格。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网格化管理,加强对固体废物非法处置利用及倾倒行为的监管。建立完善网格化的固体废物巡查机制,以“一园一策”“一企一策”模式推动建立重点环境风险源防控体系。开展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分类整治,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开展“清废行动”专项整治,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的协调联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协调联动”,建立线上监管与线下现场执法协作机制。(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钟楼生态环境局)

4.持续深化“两湖”创新区建设。以高新园(邹区镇)为前沿阵地,建好创新发展的先行区、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将“无废”理念进一步融合到“两湖”创新区建设之中。统筹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布局,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范围,鼓励跨区域合作,加强设施共建共享,促进联动发力和抱团发展,探索钟楼区城市城乡建设的无废绿色生态新模式。促进科研机构、实验开发、企业总部、金融贸易等入住新产业与“无废”建设系统发展,强化对不同类型入驻企业“无废办公”的工作要求,建立固体废物协同处置高效利用的管理模式。(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钟楼生态环境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钟楼区“无废城市”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组,由钟楼生态环境局牵头,建立区域“无废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横向包括相关职能部门,纵向覆盖街道、乡镇、村的协调机制。建立钟楼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和部门责任清单,指导协调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制度建设工作,组织“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重大问题的会商。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加强系统集成,发挥综合效益,打造钟楼区“无废城市”建设亮点。

(二)强化技术支撑。组织开展技术参观学习与对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转化落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政”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平台,促进技术应用、产品开发、治理方案及技术规范的制定。重点强化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具体任务落实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任务实施全过程技术指导团队,加强顶层设计与实施层的沟通协调,及时优化调整建设任务实施细节,确保政策落地产生实效。完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相关标准体系,升级智慧型、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以专项规划设计引领,积极引导社会企事业单位参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相关技术与管理标准的制定,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利用产品制定相应的行业或地方标准体系,确保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三)强化监管考核。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完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机制,将“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纳入高质量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体系,提高各部门重视程度。明确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处置利用等环节的部门职责边界,强化沟通协作,合理推进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体系建设。细化部门责任分工,对“无废城市”建设各项重点任务、项目牵头单位要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要求各项任务、项目进展情况序时上报工作领导小组。

(四)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将“无废城市”的理念纳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倡导工作,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公众对固体废物处置不当的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舆论氛围。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污染防治监督,提升人民群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