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通知公告 教育要闻 教育动态 党建信息  
 
“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融媒体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常州召开
发布日期:2023-11-08     来源:教育局
 

近日,“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融媒体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常州召开。中央、省、市媒体代表走进常州,聚焦我市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出席活动。

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作综合发布,介绍常州30年来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全力打造“常有优学”的经验启示。1994年,常州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聚力推进教育观念、教育发展水平、教育体系、教育条件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现代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常州特点、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30年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悉心指导下、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高举“教育现代化”一面旗帜,瞄准“公平、优质”两大目标,主攻“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三大任务,基本构建成“基础教育更高品质、职业教育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更有特色、终身教育更有成效”的新格局。全面创成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常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常有优学”金字招牌更具活力、发展王牌更具实力、城市品牌更具影响力,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现代化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这是强党建、谋发展的30年,教育总体布局实现了从“施工图”到“实景图”的落地。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率先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和“在常高校党建联盟”,充分发挥“秋白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30年来,始终坚持全市域一体化统筹教育资源布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525所,累计增加学位27.4万个。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等先后落户常州,由4所普通高校和3个办班点,增加扩容为5所本科院校和8所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由1993年的8897人增加至目前的17.25万人。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学习型城市愿景、率先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常州,瞄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品质终身教育,形成了常州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学院、乡镇街道教育中心、村社区居民学校四级终身教育体系,成功加入全球首批学习型城市网络。全市教育总体布局更加优化、规模逐步扩大,教育现代化宏伟愿景正落地成为现实图景。

这是促公平、提质量的30年,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坚持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世纪末,启动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内容的“金边工程”,实施以“同在一片蓝天,共享良好教育”为目标的“蓝天计划”。2003年启动以推进学校变革为宗旨的“学校主动发展”工程,2004年启动以优质教学资源下乡为主要举措的“春晖工程”,2007年以来先后启动“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建设”“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2013年率先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2023年,6个辖市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验收,3个辖市区接受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现场评估认定,常州教育逐步驶上了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从90年代初全市推行学科单项改革、综合改革和教育整体改革“三个层次”的改革实验,到21世纪初聚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个环节”的深度探索,再到新时代着力构建课标、课程、课堂、课题“四课联动”的教学研究体系,走过了学生评价等级记分制、学校办学绩效考核制、区域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制等教育评价改革之路,形成了“减负不减质、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新样态。

这是搭平台、助产业的30年,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从“蓄势能”到“赋动能”的转变。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90年代初,在全国首创“城市职教中心”模式。进入21世纪,推进职业院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加快建设“适应轨道交通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城东职教联盟,“以科教城为创新之核”的城南高职园区,“以服务新农村为本”的城西职教特色小镇,“以旅游商贸为主”的城北职教基地,形成了4座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发展的“职教综合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建设“中国职教名城”为奋斗目标,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国家首批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建设,实现了国家职业教育“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在常州的“两翼齐飞”。成立了协同更融畅、支撑更有力的产科教联盟,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3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9个,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更深。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连续9年位列全省第一,教育支撑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动能更加强劲。

这是深改革、强支撑的30年,教育人才队伍实现了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提升。始终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30年来,全市专任教师人数从4.3万增加到7.7万,增幅达79%;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升32、8、18、37个百分点,目前均接近100%。30年来,先后推行“县管校聘”人事管理、教师绩效工资“1+X”、岗位聘用制管理等一系列探索性改革措施,逐步呈现出教师竞相成长、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30年来,先后实施“三名工程”教师赋能行动、“四有好老师”团队培育工程、“五级阶梯”分层培养计划等组合型项目,常州教师成长路径越走越宽。自90年代初,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张晒度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研究被首次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课题以来,常州市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个,其中一等奖13个,全市教学研究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目前,在岗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名师340余人,师资队伍“软实力”持续增强。

这是守初心、担使命的30年,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了从“跑得快”到“跑得远”的跃升。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90年代以来,我们坚持 “德育为首”,建立市级德育顾问团,率先推行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制,逐步形成了目前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载体多元、螺旋上升的“七彩德育”体系。1994年起,我们率先把体育作为初中升学必考科目、计入录取总分,按下了学校体育教育“快进键”;30年来,教体融合不断深化,“一校一品一特色”体育品牌竞秀芳华,常州体育人才输送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90年代初,全市建有5个劳动基地、10个社会调查基地和一批活动挂钩单位;进入新时代,我们统筹全市467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起了“一体四翼”劳动教育新格局,并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领域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非凡30年,我们始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涌现出了以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宋彪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国工匠”,也因连续20年实施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而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小小书法家”,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赛道上蓄势赋能,不仅跑得快而且跑得远。

奋进新征程,再展新作为。我们将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必谋之事,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必为之功,把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必经之路,瞄准“更加公平、更为优质”奋斗指向,大力推进更优的学校发展、更优的校长引育、更优的师资提振、更优的课堂教学、更优的学生培养、更优的教育服务,不断丰富高质量“常有优学”新内涵,全力打造教育现代化建设新高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篇章贡献教育力量,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江苏实践贡献常州案例。

发布会上,钟楼区教育局负责人杨文娟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江苏教育报):钟楼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答(常州市钟楼区教育局局长 杨文娟):“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长每一个!”钟楼秉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钟楼实践。

近年来,钟楼教育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据统计,钟楼区1993年幼儿园为22所,2023年幼儿园为59所;1993年中小学30所,2023年中小学45所;今年新建投用高中1所。近年来,钟楼区先后成功创建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在“教育管理现代化”方面的三点实践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是集团化助力优质均衡发展。钟楼教育人齐心协力,发挥集团化办学机制优势,以全覆盖的“899”优质教育工程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通过8个学前教育集团、9个小学教育集团、9个中学教育集团搭建教育共同体发展平台,以“优质教育长出来”理念,变革学校综合评价办法,促进“大校+小校”“强校+弱校”“老校+新校”“城校+乡校”的均衡发展。

二是协同化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新时代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钟楼区多部门、多渠道、多时空发力,聚焦“课后服务、馆校联动、心理健康、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安全通学”等6个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的解决,不断提升办学内涵,构建全覆盖高品质的关爱体系,着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一批批“认同度高、适应性强、幸福感浓”的钟楼少年茁壮成长,形成教育新生态。

三是项目化激发主动发展意愿。秉持“项目为王”思想,以项目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建强钟楼高质量教育体系。钟楼教育先后承担省级以上实验项目10个,市级、区级项目43个。以项目撬动学校特色发展,培养专业化研究团队,激发学校主动发展愿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一批批“明德、明志、明范”的“钟楼‘明’教师”正主动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