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用一辈子标注共产党人精神坐标——追记常州钟楼区吊桥路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上)
发布日期:2015-07-24   来源: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  字号:〖
 

  新华日报7月202版(记者蔡炜) 从纱厂童工到社区书记,常州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吊桥路社区党委书记许巧珍整整工作了69个年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本报33日报道的“最美小巷总 理”许巧珍获评全国“最美基层干部”。13日起,记者又再次走进社区居民中,试图还原出她用一辈子刻画出的精神坐标——信仰之真纯、律己之严格、为民之赤 诚、干事之笃实。

“最老书记”自称“党的小丫头”

情景再现:东头村社区,墙面上50多幅锦旗、奖状层层叠叠,桌子上放着老人生前吃的护肝片、中药,断了一个拉手的抽屉就用绳子简单串着,整个办公室一如她在世时的样子。

  在社区工作了21年的许巧珍,曾是我国最年长的“小巷总理”。她是知名的全国劳模,创造了一天111台纱不断头的全国最高纪录,四次进京接受表彰。许巧珍饱 尝旧社会的艰辛,13岁起就当童工,半年仅有两块钱工资。她常说,“我是党的小丫头,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把这一切都回报给党。”1994 年,广化桥街道负责人动员退休后的许巧珍到东头村居委会担任主任、党支部书记,每月工资150元。与此同时一家企业也来聘请,月薪450元,每天只要上4 小时班。许巧珍打定了主意,“我听从党的召唤。”

  钟楼区委书记徐伟南了解许巧珍,是从一封党员群众的联名请愿书。每当许巧珍任期将满,居民们都想留住她,已接连写了5次请愿书。他动情地说,“信之愈深,行之愈笃。她心里始终亮着一盏明灯,那就是对党充满感恩和无限忠诚!”许巧珍也常讲,“我不图名不图利,活到什么时候就干到什么时候”。

  这句承诺最终被病魔打破。去年上半年,正好东头村和吴家场合并成吊桥路社区,许巧珍日渐消瘦,但她一直忙于工作,不肯去医院检查,直到十月份被发现已是胰腺癌晚期。主治医生许泽君说,许巧珍是个不听话的病人,每次查房都还攥着 手机,她从未问过自己病情,问的都是何时能出院,几次写下保证书回社区。今年大年初一,已住院20多天的许巧珍强烈要求回社区向居民拜年。小女婿胡建刚说,“虚脱的妈妈坐着轮椅,为了不让居民担心,还奋力笑着和他们打招呼,看到为困难户置办的年货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31日 上午,许巧珍走了。络绎不绝的人群去向许书记的遗体告别,上到市委书记,下到居民百姓,房屋及弄堂前的花圈一排排、一行行。3月3日凌晨,数千居民自发赶 来送别,祈愿好书记“一路走好”!64岁的吴中秋抚摸着许巧珍的遗像哭倒在灵车前。对怀念许巧珍的社区居民来说,好书记走了;对于许巧珍的家人而言,妈 妈终于可以“回家”了。

“月光书记”的一本糊涂账

  情景再现:民丰路9弄52号,老式的木架子床已经用了40多年,床头柜上的油漆剥落,藤椅也用绷带修了又补,梳妆台和梳妆镜还是当年的嫁妆。老房子没有厕所,老人床底长期放着手提马桶,每天5点半,她就起床倒马桶、买汰烧,给中风的老伴做好饭就赶去上班。

  慈善家把收入的10%或者20%拿出来回报社会,而许巧珍,则拿出了100%。去世后,子女在老人床头柜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发票,金额是5603元,明细 是给困难户买的两箱衣服和鞋子。“就连逢年过节子女买来孝敬她的,她也是前脚进、后脚出,转头就拎到我家里来了”。低保户周小凤说。

  社区居民周志仁是退休老师,帮许书记整理各类文件、材料。他不无佩服地说,许书记文化程度不高,但记忆力很好,哪个居民住院了,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有困难了,她讲得清清楚楚。但在帮助社区困难户上,她个人花了多少钱又是一笔“糊涂账”,40多万元收入全花在了社区居民身上,称为“常州最年长的月光族”。

  83岁的老党员韦仁娣说起许巧珍,老泪纵横。“没有许书记,我可能早就寻了短见了”。2004-2005年间,韦仁娣的 丈夫、大儿子和小儿媳相继病逝,小儿子也变得浑浑噩噩。此时,许巧珍带领社区干部上了门,“有啥困难,千万别忘了还有党组织,挺直腰杆挺过去。”之后,许巧珍一次次上门开导她、陪伴她,自掏腰包送米、送油。许书记心疼小孙女,年年给她过生日、买文具、送衣服。小丫头考上大学,许巧珍二话不说送去了2000 元现金。

  许巧珍说,人遭遇变故都会绝望,她代表党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群众才会觉得党可亲,才不会去求神拜佛甚至走偏门、信邪教,党才能一呼百应。现在,韦仁娣的小儿子走出阴影,重组了家庭,小孙女也已经大学毕业。

紫藤架下办起道德故事会

  情景再现:东头村有个绿荫蔽天的紫藤架,架下铺的鹅卵石还是许巧珍带头捐款铺的。许巧珍搞起了民情议事会、读报小组,社区报亭里还张贴着许巧珍带着居民读《新华日报》的老照片。这里是东头村的道德故事亭,也是常州道德讲堂的最早雏形。

  东头村有1300多户,90多名“铁杆粉丝”每周二下午风雨无阻参加议事会,一些搬离了社区的老人还坚持回来参加。日长时久,许巧珍发现,在家长里短中,赞美声多了,尤其是当有人闲聊夸起自家儿媳孝顺时,另一位也在争着夸自家儿媳的贤惠。她决定把这个议事会升级成小巷讲坛,让大家公开讲。居民钱敏玉问,这点 小事怎么能当故事讲呢?许巧珍说:“小事不小,精神高尚着呢!

  “道德故事”从“婆婆夸媳妇”到“媳妇赞婆婆”,再到“我有一个好 邻居”“谁不说我社区好”……家庭和美了、邻里和睦了、社区和谐了。道德故事会,让参与者在分享道德故事,学习模范事迹,诵读道德经典,畅谈点滴感悟的过程中,播撒道德的种子。7月14日,采访许巧珍事迹的新闻记者相聚在道德故事亭下,常州暖新闻联盟正式成立,把这座故事亭曾经带给人们的暖色调、真善美、正能量传扬出去。尽管许巧珍永远地离开了,但居民们觉得,许书记还在,就如紫藤树,张开着双臂,为大家遮风挡雨!

Copyright 2012 钟楼区委宣传部 保留一切权利 All Rights Res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