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7月21日A1版(记者马浩剑、唐文竹、李昕)尽管是旧社会童工出身,当了40年纺织女工,许巧珍这个大家的“奶奶”却是出了名的勤学善思,满脑子的新想法、新思路。
从车间的“许巧珍操作法”,到社区的“许巧珍工作法”,再到创出“道德讲堂”的雏形——如今“道德讲堂”已在全国推广,许巧珍老而弥新,成了这个城市里最红的“创新主任”。
许巧珍的“巧办法”
小女儿殷建亚一直记得,那个在白围裙里穿着红花衬衣的妈妈,是国棉二厂纺织车间里最耀眼的一个。许巧珍总是笑称,她是动着脑筋、想着办法地爱美。
但许巧珍在工厂里的耀眼,绝不仅仅在于她的红衬衫。
1952年,同是纺织行业标杆的“郝建秀工作法”在常州推广,许巧珍是学习得最早、也是最认真的一个。她不但在厂内带头推广,还担任兄弟厂的“小先生”。经她耐心细致的传、帮、带,她的小组成员个个达到了“纺织能手”的水平。许巧珍的工作劲头十足,以一人可以照看1000个纱锭、一天111台纱不断头的纪录,成为新中国早期的劳动模范。
当时,许巧珍是一名挡车工,一个班8个小时下来,步行巡回路线有40公里。为了练就扎实的技能,她牺牲了无数下班时间,顶着高温、高湿、高噪音,在练兵车上反复练习。很快,她的手指被细细的纱线勒出一道道口子,连吃饭拿筷子都成为一件难事,但她没当一回事,缠了胶布继续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巧珍勤学苦练、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单线巡回、双面招呼、左右手同时行动”的“许巧珍操作法”,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全国纺织行业得到了全面推广。
“做事情不能光花死力气,也要讲究方法。”从工厂退休,许巧珍带着她的钻研劲头和创新精神来到了社区。
她办起“奶奶时装秀”表演队,让老人们老有所乐;去年重阳节,她策划了“钻石婚”活动,8对八旬老人穿着唐装、戴着红花,重喝一次交杯酒;知道老人们平时难得有机会出门,她特意组织他们到无锡、镇江、江阴等地旅游,100多人的旅行团,让她忙得不可开交,她却乐此不疲……
在许巧珍的带领下,一个居民安居乐业、家庭孝老爱亲、风气文明和谐的老社区的新风貌,频频见诸报端、闪耀荧屏。
“7+”工作法
去年3月,街道5名机关党员和5名社区干部到东头村取经,许巧珍笑着摆摆手:“我可没什么文化,哪能当你们的老师。做好群众工作,我说就是三条:一是心里真喜欢,二是脚头子比笔头子更加勤快,三是要把群众当自己家里人。”
社区副主任何娟,是许巧珍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对许巧珍的工作方法最是熟悉,也最是敬佩。
“2007年以前,社区用的是卡式电话,但电话卡里的钱最多只充到10元。”何娟说,并不是社区办公经费奇缺,而是许书记立下了规矩,上班少用电话,必须多到居民家里去、多到群众中间去。
“我们一次上门,胜过十个电话!”“你们不去怎么知道他们想什么、要什么?”“我们要像走亲戚那样,常进居民的门,只要我们带着感情上门,居民就会欢迎我们。”许书记的话让何娟明白了,社区工作讲究的是真心换真心,她也开始天天“野”在外面摸民情。
就这样,许巧珍把她的社区干部们都培养成了东头村的“活地图”、“百事通”,走进了居民的喜怒哀乐,也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支持。
几年前,辖区内的天禧星园小区因为一笔10多万元的电梯维保费,造成物业、业委会、电梯公司三方僵持不下。眼看就要对簿公堂,业委会请德高望重的许巧珍出面调解。
实际上,这并不是她的分内事,但想到高楼电梯不开,老人小孩天天要爬二三十层的楼梯,她就座不住了。她把三方召集到小区会议室里碰了三次头,开了两次协调会,三方就达成了一致。电梯公司降低了收费,业委会认可了这笔费用,事情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有物业经理悄悄地问,这老太太有什么门道,也没见她怎么做,开会的时候就这边说说,那边劝劝,闹得不可开交的事就这么平息了,简单的么!他们不知道的是,几天来,老太太挨个到业委会成员家里听意见,到街道往返多次争取支持,请行家帮忙理清账目、熟悉政策,请社会方方面面招呼,再加上平日里的威信,这才能妥善调处这次纠纷。
许巧珍是个心细如发的人,她有一件伴随她多年的宝贝——民情日记。社区党员的情况、贫困户家庭的帮扶情况、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走访群众时听到的意见建议,还有各相关单位的联络人和电话等,都记录在册。
“社区工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这是许巧珍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说,想要称职,就必须苦干、实干,苦干才能出威信,实干才能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
有人总结许巧珍20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称之为“7+”工作法——对待事业与工作:勤+实;对待社区居民:熟+真;对待自己与团队:严+爱;对待困难:挺+干;对待矛盾:理+情;对待共建单位:诚+厚;对待新事物:学+思。
紫藤架下的“道德旋律”
东头村社区深处有个绿荫浓浓的紫藤架,在许巧珍的策划下,架起了一条长廊,路面铺上了鹅卵石。在这个紫藤架下,社区常常开展民情议事聚会。
每逢好天气,居民们就搬来凳子在这里说说“家长里短”,有人在闲聊中夸起自家儿媳孝顺,边上人不服气:“我家的也不差。”
2009年,许巧珍受这一幕的启发,想到建立一个“道德故事会”,鼓励大家公开讲、上台讲,都夸夸自家的媳妇。开始,居民们不理解,这点小事怎么能搬上台面,还当成故事来讲呢?许巧珍却说:“小事不小,精神高尚着呢!”
一来二去,从“婆婆夸媳妇”到“媳妇赞婆婆”,再到“我有一个好邻居”、 “谁不说咱社区好”,在一片夸赞声中,家庭更加和美,邻里更加和睦,社区也更加和谐了。
为了发掘身边的美,让它们广为传扬,许巧珍还组织表演队、腰鼓队,让大家在交流中发现好人好事,再到“道德故事会”上去表演、去宣讲、去传播。
过了一阵,许巧珍又想到将庆祝老人金婚、欢送新兵入伍等仪式,也搬到“道德故事会”上来。
形似务虚的“道德故事会”,打破了你讲我听的灌输说教模式,变成了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居民们都说:“在这里,我们坐得住、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台上台下都是熟面孔,话里话外都是身边事,件件凡人小故事,却从中看到真善美。”
这种更接地气、更贴民情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将道德的种子撒进了社区居民的心田。
东头村有一个低保户叫纪洪祥,总爱来紫藤架下听故事,每次都听得热泪盈眶。一段时间下来,他开始主动帮着社区做一些杂活。许巧珍常常自己拿出钱来给他作报酬,开始他总不客气地收下,但听多了人家不计名利、不分白天黑夜地做义工和志愿服务的故事后,他就再也不肯收一分钱。
紫藤架下的“道德旋律”,很快得到了常州市委宣传部的肯定,“道德故事会”也被更名为“道德讲堂”,在东头村的基础上进行扩充,编印了《道德故事》口袋书,并建立了宣讲队,搭建起一批“道德讲堂”宣讲阵地,大力推广。
可信,可亲,更可为,“道德讲堂”从东头村社区走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中央文明办多次在常州召开全国现场会,并将其写入了《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截至目前,常州全市各级各类道德讲堂超过6000个,覆盖到城乡各地和各个行业,用最朴实有效的形式,生动而又广泛地演绎着道德“体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