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巧珍总有“巧办法”,到哪里都会创出值得推广的“工作方法”。她干一行、爱一行,乐一行、钻一行,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创新,必须有一个起点,许巧珍的起点就是敬业实干。做纺织女工时“纱线勒出一道道口子,连吃饭拿筷子都成为一件难事”;做社区主任时“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不知道有多少休息日被用来工作,才能把一件工作做到可以“巧”为的地步。“一万小时定律”不仅适用于一个艺术家、一个体育健将,同样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工作中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中寻求突破。经历足够多的磨练,才换得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简单重复的上限只是经验丰富,“巧办法”缺不了“有心”这个关键点。“小巷总理”的内心有一座指引她的灯塔,那就是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研究工作的着力点。她用“串门子”代替“打电话”,用“看亲戚”代替“管居民”,用“带队伍”代替“派任务”。许巧珍心中有民,用真心换真心,走进居民的喜怒哀乐,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工作中处处用心,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妙招;处处用情,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难事。许巧珍用更接地气、更贴民情的方式,切实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成了居民的“贴心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她的那份温暖。
其他人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许巧珍的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可循她的思路。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不逢贵人,怀才不遇,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真心。只有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提炼总结升华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告诉你要做什么、怎么做。
高尔基说过:“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情只要肯花时间、肯动脑筋、肯耗精力去做、去琢磨,在工作中使出自己最大的力气,发挥最大的潜能,就能一天天积累、一点点提高、一次次突破,然后与“巧办法”不期而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