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晚报7月20日A2版(记者贾帝) 许巧珍去世四个多月了,东头村社区办公室里老旧的办公桌椅,墙面上满满的锦旗奖状,一如她在世时的样子。居民们走过路过,总会不由自主地向里张望,仿佛还能看到那个穿着红衣,瘦小而忙碌的身影。
1958年,她参加全国劳模“群英会”,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4年起,她先后担任钟楼区东头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党组织书记。先后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党员”“江苏省双拥模范先进个人”“江苏好人”“常州市劳动模范”“常州市道德模范”“龙城先锋”“首届钟楼区时代先锋、钟楼楷模”等荣誉称号。
即便是最后,因胰腺癌不得不住院的日子里,她还在病床上操心着社区的工作。“许巧珍”这个名字,在东头村代表着爱和温暖。
一辈子积累的人脉,都用在为民办事上了
东头村社区共有1300多户居民,许巧珍走遍了每家每户,家家情况了如指掌。为帮助患病家庭,许巧珍发动过社区募捐,利用亲戚关系联系医院,找企业老板来赞助,一辈子积累的人脉资源,都用在为居民办事上了。
碰到老同事,听说人家负责后勤,想尽办法要来两个食堂清洁工名额,解决困难家庭再就业;亲自带着劳教归来的失足人员寻找接收单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东下塘住着一位安徽来常打工的居民平家玲,靠卖菜为生,她一直想把在老家的一双儿女带到身边,可是上学是个大难题。有居民给她出主意,让她找许书记。当时是八月份,学校招生早就结束了。许巧珍带着平家玲去拜访附近小学的校长。在她的一再努力下,校方终于被说动,同意给孩子入学,并减免了部分费用。
孩子入学后,上学放学路上碰到许巧珍。在学校学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都成为她关心的话题。有次,平家玲的小儿子说中午在学校吃不饱,许巧珍回头就又找校长反映。原来是因为孩子腼腆不好意思去添饭,她又特意去关照平家玲,让她告诉孩子,学校吃饭管够,尽管加,不要饿着。
民情账她记得清,自己贴的钱却是糊涂账
许巧珍有一件伴随着多年的宝贝,就是民情日记。日记上记载着社区党员情况、贫困户家庭帮扶情况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走访时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
老东头村,设施陈旧,地势低洼,东下塘河边是马路和菜场,戴着“散、乱、差”帽子的社区,在她的打理下,创成了全市文明示范社区。
吊桥路社区居民祁红回忆说,有个楼道里杂物堆了很多年,许巧珍上门时,居民撂下话:要打扫你自己来。她二话不说,抱起脏箩筐开干,结果爬出来一群壁虎、蜈蚣,吓得年轻人都惊叫不已。
在东头村,有一位老党员叫韦仁娣,在2004年到2005年短短两年间连遭不幸,丈夫、大儿子和小儿媳相继病逝,小儿子整天浑浑噩噩,困坐在家,虽然有亲友的资助,但9岁的孙女、20万元的欠款和全家的生计都压在当时66岁的韦仁娣头上。就在她绝望的时候,许巧珍得知消息,带领社区干部上了门。
许巧珍一次次上门开导她、陪伴她,并自掏腰包给她家送米、送油,鼓励她发挥包粽子的一技之长,还为她包的粽子寻找销路。在许书记启发开导、真诚关心下,韦仁娣的心结终于打开了,慢慢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许巧珍心疼韦仁娣膝下那没了亲娘的小孙女,年年给她过生日、买文具、送衣服。
小丫头长大后考上大学,但是学费不够,把韦仁娣急白了头。这时候,又是许巧珍,二话不说送去了2000元现金。在小孙女上大学的那一天,许巧珍背来了一大包东西,里面有毛巾、水杯、钢笔、零食,送到小孙女手上,关照她安心在大学里学习,有什么困难就跟社区讲。小孙女感叹:我是住在幸福村。
哪个居民住院了,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中有困难了,许巧珍心中的民情账清清楚楚。但是许巧珍在帮助社区困难户上,又是一笔“糊涂账”。她自己掏腰包,得到过她关心和帮助的居民不计其数。20年来,到底掏了多少钱,她自己不肯说,还不让记账,说这些都是零花钱,不值得记。有时候,为了不让同事、家人知道,她还时常“说谎”,有一次明明捐了3000元,还“骗”说只捐了100元。
先后五次被居民挽留,是全国最年长的“小巷总理”
社区居委会和党组织换届时,南大街街道党工委考虑到许巧珍年纪已大,打算不再提名她为社区书记,让她从繁琐的社区工作中走出来,好好保养身体,安享晚年。
消息传出后,很多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都不答应,联名请愿希望许巧珍继续留任。无奈之下,街道负责人找到许巧珍的子女,没想到,子女说,如果老太太退下来,居民们不开心,而且老太太也会不开心,工作是她的精神支撑。
就这样,许巧珍同志被社区居民和党员先后5次挽留,成为了全国最年长的“小巷总理”。许巧珍自己也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居民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我活到什么时候就做到什么时候”。
直到最后,她还在操心社区的活动,没给小家留一句话
今年春节前夕,许巧珍的病情急速恶化,但她一直惦记着社区慰问困难居民的年货还没备齐,资金还有缺口,筹划着年初八的团拜会、“三八”妇女节的活动,到最后都没给小家留一句话。住院期间,亲戚、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送给她的礼品,她都叫社区的工作人员拿了发给社区困难居民。
帮助了那么多困难家庭,很少有人知道,许巧珍自己的生活那么俭朴。许巧珍的小女婿胡建刚说,老人幼时家境贫寒,吃了很多苦,后来生活条件好转了,但她始终保持着粗茶淡饭的作风。平时买衣服、买鞋子都是捡便宜的买,子女都不敢给她买衣服,因为一听说超过200元就要子女拿去退掉。
老房子住了几十年没有装修过,房间里的家具还是上代传下来的。1950年她结婚时陪嫁的一只镜箱,1959年买的一只铝锅,许巧珍一直都在用。还有一只手提马桶,许巧珍用了一辈子。子女曾多次提出,出钱为她装修卫生间,可她坚决不答应。她说,“我身体还好,还提得动,没必要花这个钱。有这钱,还不如去帮助社区更需要帮助的居民。”
带出了一批善做、乐做群众工作的优秀社区干部
社区干部不好当,人钱物都紧张,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同时“百姓百姓百条心”,工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可许巧珍不仅干了这么多年,还带出了潘雪华、王亚媛等一批善做、乐做群众工作的优秀社区干部。
吊桥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何娟便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许巧珍,她险些做了社工队伍里的逃兵。何娟原本是一家公司售后主管,2006年来到社区担任社工,由此开始了与许巧珍长达9年的共事生涯。
社区的工资是每个月600多元,而以前,何娟在公司的时候月薪有三四千。这种落差超乎她的想象。但许书记那温和坦诚的话语、体贴细致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她,让她决定先试着干一阶段再说。
东头村是老城区,城管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曾经在职场上游刃有余的何娟,突然间有些找不着“北”。许书记给她立下“规矩”:尽量不要坐在办公室里,尽量不要用电话和居民联系,能够上门的要上门,用最短的时间和居民打成一片。
听了许书记的话,何娟天天都在小区里摸民情、看环境。走进了居民的喜怒哀乐,也赢得了他们的理解支持。居民有乱堆放、乱晾晒行为的,上门打个招呼他们就会收拾好;市里、区里的各项环境卫生检查,在群众中一发动,一支“火钳小分队”就会出现在街头巷尾,捡烟头、捡垃圾。在她负责城管工作的几年中,东头村社区的城市长效管理始终保持零扣分。这样的成绩,是对“许氏经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