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的遗憾:我不是个好母亲
2000年8月,王瑛来到清潭三社区做社区工作,原本,她只打算干三年,就回家照顾智障的大儿子。可没想到,一做竟是13年。近日,已是永红街道清潭三社区书记的王瑛入选全省第二批“最美基层干部”。
清潭三村、四村都是敞开型的老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基础设施差、停车难、邮箱破旧、居民老龄化严重,社区的管理面临着重重难题,她努力解决。
早看窗帘晚看灯,防止孤老出意外
经过调查,王瑛得知清潭三社区共有155位空巢老年人,55户独居空老人。结合这一特点,王瑛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照顾孤老上。她组建了“红枫爱心暖巢社”,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邻里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组成。“早看窗帘、晚看灯、每天敲门问一问,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免老人发生意外。”王瑛说。
王瑛对孤老的好,家住108幢的许丽芬老人看在眼里。许丽芬的邻居,孤寡残疾老人张祖彭,70多岁,因高血压引起半身瘫痪,一直由9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他们母子俩也是王瑛重点看护的对象。
几年前,老母亲突然去世在家,王瑛打电话通知张祖彭的姐妹处理后事,却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王瑛自掏腰包解决了张母的丧事,由于张祖彭的姐妹不愿照顾他,王瑛只得将张祖彭送到养老院,并每月支付费用。张祖彭说不了话,可每次见到王书记来了,都拉着她的手,不让她走。
田振山老人和老伴膝下无子,就在他们苦恼晚年无人照顾的时候,王瑛带着社区工作者来到了老两口的家,料理两位老人的生活。
“事无巨细,往往我们自己还没想到的,王书记和她的社区工作者已经着手料理了,而且分文不取。”田振山老人指着五斗柜上摆放的金婚照说,“这就是社区带我们去拍的,那天王书记专门包了一辆面包车,把我们几对老人带到照相馆,头一回穿这样的婚纱和礼服!”在田振山老两口的眼里,王瑛就是女儿。
5万元,给社区建了一个300多平米的广场
清潭三社区有一个三百多平米的广场,在这里,有凉亭有树荫,还有健身器材。到了傍晚,是居民最爱的纳凉场所。“你恐怕难以想象,10年前,这里蚊蝇成群、杂草丛生。”社区居民廉荣兴告诉记者,这个社区广场曾经雨天一片沼泽,晴天一层灰。
10年前,许多居民向王瑛抱怨小区连活动场地都没有,太“蹩脚”。在得到街道的批准后,王瑛到处集资,并谈回了5万元的建设资金。
要建设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广场,5万元怎么够?“我们都认为这点钱肯定建不成,好多人都等着看笑话呢。”廉荣兴告诉记者,让大家想不到的是,为了节省开支,王瑛端着锅到工地上为工程队烧饭,在材料验收时,王瑛一块块地认真数,生怕少了什么。“就跟她自己家装修一样,盯着工人认真干活,不浪费一点原材料。”不仅如此,王瑛担心材料丢失,每天夜里都要来到广场上数一遍,确认安全了才放心回家休息。
看着王瑛书记如此劳心劳力,当初一些不理解,甚至等着看笑话的居民也转变了态度,“他们事后一旦明白我的苦心,都会来给我道歉,还成为社区工作的支持者,这让我很感动。”王瑛说。
她最大的遗憾:不是好母亲
提起大儿子,王瑛十分内疚:“我不是好母亲。”这是她最大的遗憾。
王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先天痴呆,生活不能自理,27年来,王瑛每天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可自从来到社区工作,家人和工作,她难以照顾得面面俱到。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王瑛每天早出晚归,整天见不着人影,就连节假日也在外奔波。
“你儿子傻,你比你儿子更傻!”她的老母亲每天跑到社区楼下,指着王瑛就骂,骂她傻,自己的儿子不管,天天在社区折腾。老母亲逼她放弃社区工作,回家好好照顾生病的儿子。
“我很愧疚,但我知道,社区有更多像我儿子那样的残疾人,母亲照顾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2002年,当得知社区大部分的学生放学无处可去的情况后,她立刻办起了“四点半课堂”。
“我们社区有很多的外来工家庭,孩子3点半放学后就无处去,在外面遇到坏人就不好了。”王瑛还请来了大学生辅导学生写作业、义务教课。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四点半课堂”已经发展成10多个教室、60多个孩子,给忙着上班的家长们解决了难题。 贾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