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报告与解读 提案议案 为民办实事 两会影像
 
关于加强钟楼区社区体育公园管理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1-08     来源:政府办
 

关于加强钟楼区社区体育公园管理的建议


一、背景情况

社区体育公园是依托中小型社区绿地,与户外体育运动健身设施相结合,以体育锻炼为主要功能,兼有社区公园一般功能的,具有一定环境品质,且向居民免费开放的公共空间。因其承载量大、个性化强,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改善等功能为一体,深受群众喜爱,成为人们运动健身的好去处,也是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和努力下,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被纳入全市生态绿城建设总体安排,推动我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数量快速增长。截止2020年底,我区共建成各级各类体育公园23个,其中社区体育公园14个,占比达到60%,社区体育公园已经成为我区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主阵地”。但是随着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建成后的维护管理问题却愈发突出,由于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部门和管理部门不统一,维护管理经费紧张,缺少专业、专职人员管理,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导致我区社区体育公园存在管理混乱、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为此,如何加强我区社区体育公园管理,让社区体育公园真正成为市民身边的“健身乐园”,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要,这些情况和问题都亟待我们深入思考,寻求对策。

(一)日常维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区大部分社区体育公园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上,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盲区多。有些社区体育公园没有配备专职社区体育管理员,多为兼职,有的身兼数职,基层人手紧张,无法对健身市民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社区体育公园内的设施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健身场地设施损坏频繁,影响市民运动健身。

(二)信息化程度不足。在通过 “互联网+”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区社区体育公园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缺乏智慧化的场地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市民有健身需求时,无法通过手机及时了解到周边社区体育公园的场地类型和使用情况,加之社区体育公园容纳能力有限,可能导致健身群众争抢场地、设施的现象出现;因缺乏监控系统、视频资料,在社区体育公园有器材或设施出现问题时,社区体育公园的管理维护单位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专业维修,同时针对个别市民在社区体育公园内的不文明行为,社区体育公园的管理维护单位也无法及时进行处理。

(三)缺乏管理考评机制。社区体育公园作为我市生态绿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16〕43号)中明确要求“要加强生态绿城建成项目的管理养护,把生态绿城项目的管养作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重点内容予以考核”。目前对各社区体育公园管理运营单位缺乏管理考评机制,缺乏进一步压实管理责任的手段与方法。

(一)探索引入“第三方”实行专业化管理。目前在兄弟城区已经有了尝试和创新,天宁区购买第三方体育专业公司服务对建成的社区体育公园进行管理,减少了日常管理人员、节约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自2019年8月份以来,天宁区10个委托管理的社区体育公园已累计服务群众超50万人次,为我区加强社区体育公园管理提供了借鉴和样本。体育专业公司是专门从事为市民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机构,拥有完备的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对体育健身设施场地的运营管理有着丰富经验。可以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引进专业管理队伍对社区体育公园设施、场地进行有效的运营,提供专业的维护保养服务。

(二)打造社区体育公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社区体育公园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采用智能化设备、无人值守的方式,建设管理平台内的“三大系统”,一是“后台远程监控系统”,实时了解社区体育公园现场情况,及时发现场地设施和市民健身时出现的问题;二是“远程广播提醒系统”,实现实时语音传达,对市民不正确使用体育场地设施的行为和不科学的健身方式进行语音提醒;三是“客流统计分析系统”,对进入社区体育公园锻炼的运动人数进行精准分析,获取场地使用基础数据,有助于后台管理人员动态调配保洁及场地维护人员,有条件的话,可以创建市民运动健身大数据系统,记录市民健身数据,让社区体育公园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健身的打卡圣地。

(三)严格社区体育公园管理的考评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体育公园的长效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出台社区体育公园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推动社区体育公园维护管理单位明晰责任、加强管理,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形成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监督考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