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题 首 页
|
科普:科学选用保健食品 |
发布日期: 2022-09-05 来源:市场监管局 浏览次数: |
一、什么是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有什么样的标识?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食品属性,是一类特殊的食品。二是安全性,在规定的摄入范围内长期食用,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三是功能性,对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能治疗疾病,不能替代药物。 二、保健食品与其他食品的主要区别 (1) 保健食品强调具有特定保健功能, 而其他食品强调提供营养成分。 (2) 保健食品具有规定的食用量, 而其他食品一般没有服用量的要求。 三、保健食品与保健品的主要区别 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保健食品的监管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产品属性为食品。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保健品,实为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宣传报道和监管执法过程中,首先应依法辨别产品属性,清晰界定产品是食品还是用品,是保健食品、普通食品还是有毒有害食品,报道、文件和文书中应根据产品的实际属性,依法规范表述产品名称,不能一概笼统表述为"保健品" ,造成事实不清、 监管错位和信息误导。 四、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 (1) 使用目的不同: 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机能, 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改善亚健康状态, 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不以预防、 治疗疾病为目的。药品是指用于预防、 治疗、 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 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 保健食品按照规定的食用量食用, 不能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危害。药品可以有毒副作用。 (3) 使用方法不同: 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 药品可以注射、 涂抹等方法。 (4) 可以使用的原料种类不同: 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五、为什么不能声称保健食品具有某种疗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而保健食品的使用不得作为治疗疾病用途,否则就是违法。比如说同样是"维生素E" ,如果用于 "药品" 时, 则能以 "消除疲劳、 保护心脏、 减轻皱纹或雀斑" 等来表示其功效; 但当其用作 "保健食品" 的某种成分时, 则只能是 "食品" , 所以绝对不能宣称 "对××有效" 或是 "可预防××" 。 六、如何网上查询保健食品? 记下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根据产品标签上的批准证书编号或者产品名称进行查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https://www.samr.gov.cn/tssps/index.html 七、购买保健食品要注意什么? (1) 到合法店铺购买, 正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应在店内悬挂具有保健食品经营范围的 《食品经营许可证》。 (2) 购买保健食品时, 宜向营业员明确说明买保健食品的目的。 (3) 在选购之前, 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4) 仔细查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 有效期等内容, 不要买过期保健食品。 (5) 保管好购买凭证, 如购物小票或发票, 若质量有问题, 购物凭证是投诉、 索赔、 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凭据。 (6) 保健食品一般都是较长期食用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不可期望所谓的 "疗效""速效" 。 (7)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 量力而行, 不要一次性大量购买某一产品。 八、针对老年人,不法商家常用的十大骗局有哪些? 一些不法商家免费邀请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 等, 大肆推销保健食品, 骗取钱财, 甚至还损害其身心健康, 以下是不法商家常用的十大骗局, 请老年人擦亮双眼, 仔细鉴别。 (1) 免费陷阱 (1.1) 免费体检。保健食品推销员利用老年人不爱上医院的心理, 装扮成 "义诊医生" , 像模像样地进行一些血压、 血脂常规检查后, 拿着检测结果煞有其事地指出消费者患有某些 "疾病" , 然后开始推荐产品。 (1.2) 免费试用。在经过多次试用后, 一些消费者由于心理作用感觉有效, 或者多次试用后, 人情难却而购买了该产品, 但买回家后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1.3) 免费联欢。不法商家以公司周年大庆、回报社会献爱心之名,组织老人参加免费游玩,还提供专车接送,免费午餐,在游玩过程中,游说老人购买产品。 (1.4)免费健康咨询。开设 "健康免费咨询热线" ,只要消费者打进电话咨询,对方都会推荐"包治百病" 的同种保健食品。 (2)温情麻痹 推销者抓住老人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候或带点小礼品上门拜访,嘘寒问暖拉家常,组织老人参加集体联欢,营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围。老人们往往逐步放松警惕,在情感的支配下购买那些功效不明、价格高昂的保健食品。 (3)人际游说 保健食品商家以高薪招纳一批社交网络庞大的业务员,让他们对身边熟悉的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进行游说、推销。老年人有时碍于情面,有时则因轻信亲近的人而盲目购买。 (4)附赠诱惑 老人往往深受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影响,热衷于接受商家"免费、 额外" 赠送礼品。而保健食品商家往往也会根据老人的兴趣、 爱好和生活需要设置购物附赠礼品, 一些老人就是在这些礼品的诱惑下盲目购买了商家推销的保健食品。 (5)品牌误导 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致力于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扩张,铺天盖地片面宣扬"名厂名牌" , 使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产生一种误解, 肯定是疗效显著, 才能这么有名气, 购买这种产品准没错。因此陷入迷信名牌的误区, 没有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正确、 合理地选购产品。 (6)雇托迷惑 雇托是不法商家惯用的手段,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 在公开场合介绍该产品的 "特殊疗效" 和发布 "权威检测报告" ;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 送锦旗、 现身说疗效; 或在销售现场制造抢购产品, 制造购买者甚众、 争先恐后的假象等。 (7) 回报承诺 推销者以"购买产品即可成为会员, 而后推荐别人购买可获报酬, 推荐越多报酬越高" 的方式招揽生意, 拓宽销路, 这对已经失去稳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更具有诱惑力, 老人们一不留神就容易盲目购买产品成为会员, 甚至落入非法传销的圈套。 (8) 虚夸疗效 商家打着"绿色、 健康、 高科技、 洋产品" 的旗号, 宣称其产品是 "包治百病、 治病于无形" 的灵丹妙药, 片面夸大保健食品功能,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药品使用, 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同时, 商家对一些保健食品存在的副作用及不适用对象只字不提, 极可能损害消费者健康。 (9) 擅加成分 一些不法生产企业见利忘义,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违禁药品成分,消费者食用后短时间可能起到缓解病痛症状的作用,进而对该保健食品产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赖,长期使用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都将构成极大威胁。 (10) 流动设点 部分保健食品经销商采用租赁临时经营活动场所,设立流动摊点或者上门推销等方式开展活动,一旦发生重大纠纷或者被执法部门查禁,马上转移藏匿,另起炉灶,逃避责任,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如遇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可拨打12345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