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下,郑建嵘与几位老人围坐在长椅上。李大爷叹了口气:“平时吃个饭也苦恼的,知道孩子们忙,我自己一个人做饭也麻烦。”郑建嵘听后提议:“如果小区里有个‘老年共享食堂’,不仅能解决就餐问题,还能让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多方便啊!”他随即提交了一份代表建议,希望能为社区的老人们提供一个温馨、便利的用餐场所。自2021年当选为钟楼区十七届人大代表以来,郑建嵘时刻将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
匠心独运,传承非遗
郑建嵘的留青竹刻生涯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曾在华夏艺博园徐秉言刻艺雕塑研究所工作时与留青竹刻结缘,自此一头扎进了竹刻的世界,至今已十八载。“我始终认为,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承载着匠人的灵魂。”郑建嵘这样说道。他对作品的选材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挑选背阴山上竹节泛黑、生长周期3至5年的毛竹,这样才能保证竹材的质量。2017年,郑建嵘大胆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篦与留青竹刻相结合,开发出了具有鲜明常州特色的文创产品。他解释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助残路上,温暖前行
“西艺坊不仅是一个培训基地,更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秉承着以人为本、全民参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宗旨,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家”。郑建嵘回忆起与刘瑜(化名)的故事时,眼中闪烁着光芒:“她原本靠捡垃圾为生,后来在我们的帮助下,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刘瑜智力残疾,家庭条件艰苦,郑建嵘鼓励她来西艺坊试试,起初,刘瑜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学徒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成长为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的员工。“她现在每个月能赚到1000多元,虽然不多,但足以让她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郑建嵘说。
用心倾听,履职尽责
今年钟楼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郑建嵘提出了多件高质量的建议,每一件都是他深入调研、耐心倾听的结果。他深知,这些看似平凡的建议背后,承载着无数普通百姓的期待与梦想。其中,《关于对西林公园内停车场加强管理的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郑建嵘发现西林公园内停车场僵尸车长期占用停车位,给前来游玩的市民带来不便。他建议通过114平台与车主沟通,清理僵尸车,并联系相关部门制定后期管理方案,以有效缓解西林公园的停车压力。“看到市民们不再为停车而烦恼,我心里真的很高兴。”郑建嵘笑着说。
在一次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郑建嵘代表西艺坊非遗传承专业代表联系点与常州公交BRT2车队党支部签署了助残结对共建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帮助更多残疾人改善生活环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心残疾人,让他们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郑建嵘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我始终认为,作为人大代表,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倾听百姓的声音,用实际行动去解决他们的问题。”郑建嵘走进群众生活,以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代表责任感,有效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环境,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切实以暖心行动提升代表服务群众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