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钟楼高新区(邹区镇)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签约指挥部内,一场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拉开帷幕——“新家巷”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式揭牌成立,并同步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家入站”活动。区领导万建新、张菁、谢志诚,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代表工委,高新区(邹区镇),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服务中心钟楼分中心相关负责人,部分区、镇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参加活动。
平台前移:
联络站扎根项目一线
“新家巷”片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国策要求,也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升生活环境品质的民生需求。该项目建设内容涵盖房、田、路、河等各个领域,建设过程涉及谋、拆、建、管等各个环节。面对建设周期长、涉及政府、村委、农户、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特点,邹区镇人大坚持“履职平台建在项目一线”创新做法,将人大代表联络站直接设立于项目指挥部。
随着区委常委、邹区镇党委书记、高新园管理办公室主任万建新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菁共同为“新家巷”人大代表联络站揭牌,这座设在项目现场的“民主阵地”,将在项目全周期内正式承担起政策宣传、意见征集、监督推动等多重职能。联络站吸纳涉及选区内18名区、镇人大代表驻站履职,明确了站长、副站长,并制定了联络站工作制度及流程,确保民意收集“零距离”、诉求反馈“有回音”。
“‘新家巷’从时间、空间、范围、对象等维度来看,都需要系统性、全局性、持续性谋划推进。”邹区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王玉伟说,“邹区镇人大将依托代表联络站,坚持‘聚焦领域、环节、方式、机制、质效’的‘五聚焦’工作法,在项目启动签约、农房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阶段持续跟进,凝心聚力助推新家巷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展现精彩。”
现场协商:
聚焦民生关切共谋片区发展
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家入站”活动中,钟楼区首次实现区领导、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四方同台”,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面对面”协商交流座谈会。邹区镇副镇长蒋伟飞首先对 “新家巷”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随后,人大代表与群众代表结合基层实际,分别围绕“新家巷”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政策落地、规划衔接、民生保障等议题提出意见建议,相关区级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政策导向并探讨解决路径。
“人大代表扎根一线,更熟悉民情民意,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做好政府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为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钟楼区副区长谢志诚表示,“政府部门将认真谋划研究,主动作为、向前一步服务好一线工作,以‘进家入站’活动为契机,更加深入基层和群众,通过常态化协商,把政策制定和落实得更精准、更接地气,切实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实惠。”
根据《常州市钟楼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钟楼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家入站”活动的实施意见》,邹区镇人大将持续深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家入站”活动,针对人大代表所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答复、办理、反馈、监督的全流程闭环处理工作机制,确保协商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
实践纵深:
从“试点”到“长效”的民主之路
近年来,在“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项目中,邹区镇人大通过“五聚焦”工作法进行深度参与,在助力项目建设推进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具有邹区特色的基层实践场景,实践案例分别在新华网、人民与权力、学习强国、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如今随着“新家巷”片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启动,面对新使命、新问题、新挑战,能够推动片区长远发展,让项目建设最大限度贴近民心、符合民意,真正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追求目标,也是邹区镇人大的履职所向。“新家巷”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成立,标志着邹区镇在探索基层民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上迈出更进一步。
“‘新家巷’不仅要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更要成为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示范样本。”万建新强调,“‘新家巷’代表联络站要发挥好‘宣传站’的作用,做好项目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安全账、长远账;要发挥好‘解压阀’作用,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困难,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发挥好‘连心桥’作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多做暖民心的实事好事,推动干群同心、双向奔赴,协力共筑美丽新家园;要发挥好‘监督岗’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一线履职尽责,围绕项目政策落实、农房建设、乡村治理等环节开展全过程监督,为乡村振兴注入‘硬核’监督力量。”
大笔绘新图,乡村日日新。从“殷杏泰”到“新家巷”,邹区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长效化探索正让“群众呼声”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共同谱写出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