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常州人大微信公众号发布我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案例:《定制式代表联络室解码民生方程式》。
走进“荷悦”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理发室的推剪声、助浴室的水流声、针灸室的艾草香与活动室歌声交织成多维生活图景,这片由闲置幼儿园危房改造的600平方米空间,正上演着暖心故事。
去年,钟楼区西新桥二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驻室人大代表缪华峰、许冬梅、王胜、刘建平带着“民生需求清单”,组织居民连开5场议事会,助力建成防滑地胶全覆盖活动区、无障碍坡道贯通全楼、理疗设施众多的“幸福空间”。“比自家还舒坦哩!”82岁的独居老人承阿婆指尖划过新安装的适老扶手,皱纹里漾着笑。
这片沉睡空间的蜕变,正是钟楼区84个民生实事项目代表联络室赋能民生实事的生动缩影。
定制履职平台
让民情民意畅通直达
当民生实事项目的脚手架不断攀升,群众期待在施工围挡后持续升温。尽管钟楼区民生实事项目投入年均增幅超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障和重点支持,但从测评结果看,群众满意度却与政府投入不成正比。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矛盾意见较多,对改造方案、工程进度、现场管理有想法、有意见。
如何让每分财政投入都精准滴灌民意土壤?钟楼区人大常委会出台履职平台建设意见,明确民生实事项目代表联络室设置、建设、管理、运行标准。2022年以来,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履职、有成效”的标准,累计在项目现场设立84个代表联络室,覆盖所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及部分其他民生实事项目;每个联络室选派2-4名履职意愿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区、镇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代表驻室开展工作,明确跟进项目建设、征集居民意见、宣传相关政策、协助化解矛盾等六项主要职责。
250余名驻室代表化身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监督“质检员”,通过接待选民、上门走访、视察调研、参与议事等方式,推动“政府蓝图”与“民意图纸”精准叠合。民生实事满意度实现三级跳,从2022年的68.9%提升至2024年的93%。
建立会商机制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怎样留住60年代冶金厂记忆?居民楼外立面用什么颜色?花坛改停车位还是种植月季?30年的老梧桐是留是砍?小区里还要配套哪些功能性设施……这些议题全部纳入协商议事日程。联络室构建“人大搭台、代表献策、群众主议、部门响应”四方会商机制,通过居民议事会、代表听证会、项目督办会等形式汲取群众智慧、落实群众期盼。
“居民里藏龙卧虎,有设计师、工程师、园艺师,他们都是项目建设的‘最强外援’。”冶金新村项目驻室代表张艳翻着厚厚的议事记录感叹。这些带着灶台温度的“民间智慧”,推动改造方案从最初的老小区出新、管线改造的1.0版,到架空线规整入地、配套完善一老一小等服务功能的2.0版,再到以完整社区改造实现内外环境综合整治的3.0版,不断实现提档升级。
会商机制催生的不仅是方案升级,更助力基层治理破茧成蝶。殷杏泰项目驻室代表全程参与民意调查、建设管理、安居治理等环节,助力打造“白墙黛瓦”乡村振兴样板。松涛苑项目驻室代表牵头协调企业、物业、居民等多方主体规范合租房管理,高风险房源“清零”,绿色房源占比提升54%。广景山庄项目驻室代表常态化参与“邻聚里”协商议事,代表与居民算透“服务账”,广景山庄物业缴费率提升21%。
探索绩效评价
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项目竣工不是终点,而是民生的新起点。2023年起,钟楼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随机抽取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发放绩效评价表840余份,从27个维度收集评价信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钟楼区政府积极回应评价结果,吸纳并全面推广第三方绩效评价做法,对9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全面“回头看”,两轮排查解决问题236个,群众整体满意度提升了21.9%。
2024年,评价体系向民生实事项目运营延伸。钟楼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联合民政、商务、市监等部门制定菜市场、社区食堂营运效果评价指标,驻室代表在14个完工投用项目现场开展问卷调查700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2件,通过多方会商与专业评审向政府精准反馈。从“政府交卷”到“全民阅卷”,绩效评价让民生工程始终贴着民心温度前行。
钟楼大地上,84盏“民情信号灯”渐次闪烁,代表联络室如同解码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适老扶手的量身定制、议事记录的字迹余温、绩效评价的数据跃动,共同编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经纬。民生方程式的最终解,始终镌刻在群众舒展的眉宇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