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年是我区合力建设新钟楼、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继续加快城市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我区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特制定2008—2010年钟楼区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一、现实基础与形势挑战
自2002年5月常州市区划调整以来,我区紧紧抓住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为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编制完成全区战略发展规划、片区规划以及商业、社区、卫生、教育等分类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配合完成京杭运河南移、长江路、万福路等全市重点工程,通车总里程达300公里。
2、旧城改造全面展开。累计拆迁360万平方米,南大街步行街、莱蒙都会一期等旧城改造项目陆续竣工,开发商品房500万平方米,综合整治老住宅小区320万平方米,全市“城中村”改造试点星盛家园一期竣工。
3、城市绿化全面提升。新建改造青枫公园、荷园、荆川公园、椿桂园等公园绿地,完成常金路等道路景观绿带改造,新增绿地400公顷,绿化覆盖率41.6%。
4、环境保护全面深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排污治理、水环境整治、禁燃区建设等环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钟楼经济开发区建成全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
5、城市管理全面领先。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从单一执法到综合执法,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城管创优等工作在全市保持领先。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钟楼的城市化建设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面对挑战,更好地融入全市发展。
1、片区发展有待整合。按照常州城市发展“一体四翼”的定位,我区作为其中的“西翼”必须要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打响现代产业品牌,同时,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完善服务功能,强化片区整合,与全市的发展融为一体。
2、通行瓶颈有待突破。随着常州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区与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道路贯通不够,加之区域内部路网密度较低,断头路较多,交通瓶颈不断增多,严重影响力了区域对外通达能力。必须要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体系,合理组织区域交通。
3、公共设施有待健全。从整体来看,区域内缺乏品牌医院、学校以及区级文化、体育中心等配套设施仍未完全到位。
4、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历史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空气质量、水环境、噪声污染等问题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必须要突出生态优先,加大投入,狠下功夫,打响生态环境品牌。
5、历史文化有待挖掘。我区作为常州老城区的一部分,古运河穿城而过,历史名人故居较多,但是历史文化的挖掘以及保护利用还不够充分,城市文化特色不够明显,文化品牌不够响亮。必须要借助古运河申遗,选择一批历史风貌突出、文化底蕴深厚、实施条件成熟的地区作为突破口,打响运河文化品牌。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根据常州市《2008—2010年常州市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以及《钟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8—2010年我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合力建设新钟楼,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有序改造老城区,全面建设新城区,努力打响特色产业、生态环境、运河文化三大钟楼品牌,倾力打造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按照“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常州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任务要求,2008—2010年我区要把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路网、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住品质、彰显城市特色、深化长效管理作为城市建设重点,具体实现以下六大总体目标:
(一)城市布局合理化。基本形成龙江路高架以东以现代商贸、都市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东部老城区和龙江路高架以西以特色产业、现代物流、生态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西部新城区的总体布局。有序改造东部老城区,高标准实施好北大街、惠商、跃进里等旧城改造,启动运河两侧及机械片区改造和劳动西路(延伸段)两侧及勤业片区改造。全面建设西部新城区,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推进青枫公园周边、飞机场周边、凌家塘周边等区域开发。
(二)城市交通便捷化。基本形成畅通便捷、城市路网更加完善合理的交通体系。按照“完善骨架、加密路网、畅通节点、改善环境”的总体思路,积极配合建设西绕城高速、西港区、城际铁路、城西客运中心、BRT二号线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逐步优化区域公交线路,配合完成龙江路高架、劳动西路延伸、中吴大道等重点道路工程,新建一批跨古运河桥梁,加密完善一批区域支路,形成“八纵九横”的交通骨架,新建改造道路36条,进一步增强道路通达能力。
(三)城市功能综合化。基本形成以民为本、配套完善、功能齐备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金融、商业、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通过与知名学校、医院合作,提升区域服务设施品牌影响力和服务水平。全面完成菜市场和公共厕所改造提升工程;完善优化大型停车场、变电所、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规划布点;实施西林公园、马公桥绿地等敞开式公园绿地建设;解决多层住宅二次供水矛盾;开展以防洪除涝和河道清淤拓浚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工程建设;建设人防地下指挥中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廉租房扩面,实现“居者有其屋”;积极引导商品房开发,提升居住品质。
(四)城市环境生态化。基本形成“水清、天蓝、气净、宁静”的人居环境。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完成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任务;继续加大“清水工程”力度,改善凤凰河、童子河、三八河等河流水质,让水清起来。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以上,让“城市走进森林、森林拥抱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空气质量优于良好的天数达330天以上。控制噪音污染,让全体市民生活在宁静安逸的环境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21.8%,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6.3%。在开发区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北港街道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街道。环境综合质量指标接近现代化标准。
(五)城市文化特色化。基本形成市民素质优良、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历史特色得到传承的城市文化氛围。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古运河、关河两岸景观改造,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重点打造古运河文化带,将大观楼、西瀛里明城墙、石龙嘴、瞿秋白故居等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有机串连,建成富有钟楼特色的滨水文化景观走廊。
(六)城市管理长效化。基本形成市容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群众舒适满意的城市长效管理格局。按照管理全方位、保洁全覆盖、监控全天候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十二项城市综合长效管理重点工作。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平台作用,健全监督考评及保障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长效化,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继续保持城市管理全市领先。
三、重点工程
为完成上述任务,2008—2010年,我区将重点实施以下“八大工程”:
(一)道路畅通工程
1、完善骨架。配合城际铁路、西绕城高速、龙江路高架建设,形成区域快速交通网络;改造运河路、打通中吴大道、梧桐路、棕榈路、劳动西路、清潭西路,解决东西向交通瓶颈,进一步顺畅东部老城区与西部新城区的交通网络;打通玉龙路、勤业北路、大仓路—芦墅路,沟通南北向交通路网,强化与新北、武进地区的交通连接,与龙城大道、长江路、怀德路等道路形成“八纵、九横”的区域交通骨架。
2、加密路网。打通断头路,结合地块开发,实施勤业路南延、会馆浜路西延、陈渡南路、白云南路、运北路、玫瑰路、松涛路、月季路、玉兰路、华山路、童子河南路、新闸路、东河沿、华林路等28条道路建设。
3、畅通节点。全力争取建设星港大道、玉龙路、茶花路、勤业北路、大仓路—芦墅路、杨柳巷—会馆浜路等6座跨运河桥梁,改造怀德桥,着力解决京杭运河交通节点问题。
4、公交优先。全力推进BRT二号线、城西客运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BRT及常规公交路网,加强中心城区与西部新城之间的公交通达能力。大力推行公共单车免费租赁服务,提倡“绿色出行”。
(二)片区改造工程
1、启动四大片区改造。根据地块成熟度,逐次逐批,高起点推进古运河沿线及机械片区、飞机场周边片区、劳动西路(延伸段)两侧及勤业片区、凌家塘周边片区等四大重点区域地块的成片开发,切实提高居住质量和城市功能品位。
2、加快成熟地块开发。高标准实施莱蒙都会、惠商地区、北大街东侧地区、红星剧院地区、万福路地区、跃进里地区等一批突显中心商贸区功能品质的区域整体建设改造工程,启动怀德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以及中吴大道钟楼段两侧改造工程,打造凯纳商务广场、大观楼等一批彰显现代特色与历史韵味的钟楼地标性建筑。
3、提升改造零星地块。对东头村、大庙弄南侧、口腔医院周边、安阳花苑三期、民丰窑等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地块进行提升改造。改造朱家村、颜家村等一批“城中村”,整治宣家弄、机施地块等一批低洼内涝地区。
(三)市容整治工程
继续深入开展城市主要道路街景美化工程,完成高架路两侧、怀德南路、西横街、关河西路等道路的街景美化。三年完成全部360座公厕改造,综合整治老住宅小区50万平方米左右,在已经完成161条背街小巷整治的基础上,再完成广化里、云祥路、白鹤路61条道路的整治。
(四)配套服务工程
1、整合资源。积极与市属重点学校、医院衔接,通过与知名学校、医院进行合作,整合区域教育、医疗资源,利用品牌效应,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点,合理调整和配置卫生资源,着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2、改造提升菜市场。到2009年,全面完成飞龙、机械、花园、白云等21个菜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切实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3、保障住房。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蓝天新苑等经济适用房,基本建成覆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屋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行业,健全物管行业长效管理和考核监管机制,引导和规范业主自治管理行为,构建新型和谐的社区环境。
(五)运河保护利用工程。按照运河保护利用规划,启动实施古运河保护利用工程,深入挖掘古运河及关河、南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迹内涵。重点推进双河汇秀地区大观楼复建和国际餐饮文化休闲城、石龙嘴地区民居带保护和利用,创造条件探索重建古钟楼,有机更新五毛地块促进工业遗产有效传承;串连大观楼、文亨桥、常州学府、瞿秋白故居、李伯元故居等历史人文景点,结合运河沿线生态景观改造,实现钟楼的历史文化与现代魅力相互融合。
(六)城乡绿化工程
重点实施河道绿化、道路绿化、公园绿地、单位绿化、围墙透绿、垂直绿化、小区绿化、村庄环境整治等“八大绿化工程”,推进青枫公园、西林公园、马公桥绿地、星港大道绿化提升、凤凰河绿化、童子河绿化等公园绿地、道路河流绿化工程。注重提升绿化水平,丰富完善新运河、怀德南路、龙江路、南北大街、人民公园、广化桥等河流、道路、节点的绿化景观,在现有绿地770公顷的基础上,三年再新增绿地250公顷,全区绿地总量突破1000公顷,形成“六横六纵十大节点”的空间景观格局。
(七)环境保护工程
1、清水。做好全区水系功能布局、水系截污、枯水期换水规划,全面完成后塘河、白家浜、西涵洞河等19条河道“清水工程”,确保连江桥考核断面持续稳定达标。加快新闸地区污水管网建设,建设白家浜换水设施及徐家浜、盛家浜泵站,完成德胜河水质监测站建设,对林洪特刚等企业污水排放进行“提标”改造,全面规范化整治污染源排污口。
2、蓝天。做好“禁燃区”建设工作,严格控制新增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强化餐饮企业油烟净化处理达标,提高空气质量。
3、生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再关闭36家化工生产企业,确保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关闭搬迁新亚化工、光辉造漆厂、曙光化工厂等企业。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取缔非法养殖户及“黑心”作坊。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力争2010年前建成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环境优美街道。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
4、宁静。严格控制工业噪声、推广使用低噪声设备,重点解决餐饮娱乐行业噪声扰民问题。
(八)村庄整治工程
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在全区所有村庄全面打响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和绿化战役,2008年底农村集中居住点及自然村消灭露天粪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模式全覆盖,所有村庄全面实现“三清一绿”。2009年27个行政村(含新型社区)达到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和有公共服务中心、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乡村文化的“五化三有”标准。在“三清一绿”、“五化三有”的基础上,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初选一批小康家园示范村,组织参加市委、市政府的10个小康家园示范村评选活动,力争每年有一个村入选。
四、主要措施
(一)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建设
1、规划先行。坚持成片开发、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超前谋划,做好规划储备,着重研究好道路交通、商业网点、服务设施布局,发挥规划在引导城市发展、优化布局、配置城市资源中的作用。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对现有建设用地开展挖潜利用,调整利用闲置土地。全面增强规划法治意识,严格规划审批、管理和执行,坚决查处规划违法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2、合理排序。结合《2008—2010年常州市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根据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建设时序,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尤其对飞机场周边、古运河沿线及机械片区、劳动西路(延伸段)两侧及勤业片区、凌家塘周边等四大片区要按照成熟一个开发改造一个的原则,明确目标定位,做好控制性详规,加大招商,加大项目的推进力度。
3、特色创新。学习先进地区城市建设新理念、新做法,大胆借鉴国际国内现代化城市建设经验、现代科学技术,敢于运用城市建设领域的新成果,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对具体项目要树立精品意识,融入钟楼现代与历史的元素,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体现出钟楼特色。
(二)以多元投入拓宽投资渠道
1、加大投入。坚定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决心,排出一批关系钟楼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项目,做好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主动与上级政府及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市级建设资金对钟楼更多的支持。全区各级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城市长效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城市环境。
2、强化招商。利用各种项目推介会加强对钟楼的宣传,吸引外界的目光,对区政府东侧地块、机械地块大项目进行全方位策划包装,引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具有品牌优势的大企业参与城市建设。利用开发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品牌效应,着力引进商贸服务、金融银行、娱乐休闲、房产开发等高档次、高品位的项目,进一步推动西部新城区的建设。
3、经营土地。根据全市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结合全区可开发用地,把经营性项目推向市场,尝试采用股权转让、BOT、TOT等方式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储备后出让”的原则,循序渐进出让地块,加快地块开发,充分体现土地价值,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三)以建管并举实现长效管理
1、创新举措。依托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加快建设并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将12项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工作数字化,实现城市管理的网格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长效化。加强队伍建设,配足数字化城管所需工作人员,重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确保数字城管工作高效有序全面展开。
2、完善考核。加快制订和完善与数字化城管相适应的操作管理细则,特别是事件处理和部件管理的标准,增强可考核性和操作性。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实行管理实绩与管理经费挂钩,与管理人员报酬挂钩,调动各级积极性。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教育、培训和考核,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3、落实责任。坚持“属地负总责、条线负主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高位协调机制、工作责任机制、监督考评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从机制上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深化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措施,将管理责任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时,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以人本宗旨保障目标实现
1、强化领导。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对照任务目标,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面动员,做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各职能部门要牵好头,排出各项任务的时序进度,做好衔接协调工作,安排专人跟踪推进。区委、区政府定期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各项工程完成情况。
2、提高素质。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党员干部的业务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业务素养,打造一只本领高、能力强、肯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队伍。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城市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人参与支持钟楼的城市建设。
3、全力推进。严格执行拆迁工作属地负责制,加大拆迁力度,依法拆迁,保障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加快松涛苑、梧桐苑、华林家园等一批6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继续深化软环境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服务企业,想企业所想,为企业分忧,以优异的服务保障项目快速推进。加大环境投入,加强环境执法,狠抓污染防治,促进钟楼城市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