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集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区聚焦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支持企业快速成长,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截至2022年底,全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42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瞪羚企业4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家,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形态逐步完善。2022年5月底,创建省级高新区的申报材料提交至省政府,先后获得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的认可和反馈。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科技部的“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等职责划入工信息部,申报工作暂未获得省科技厅意见反馈,2024年将继续跟进。
(二)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强化产业创新支撑力
持续推进建科院建设省建材与建筑碳排放核算与监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重点企业与省产研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截至2023年8月底,全区共有6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微亿智造与常州大学共建“机器人先进技术研究院”。按照市“六度创新空间”理念,积极推进常州数字经济科创综合体建设,获市科技孵育计划立项。2021年以来,全区新增认定5家省级以上双创载体,累计新增入驻企业881家。
(三)聚焦政产学研合作,发挥资源要素集聚力
5月19日,2023年钟楼区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榜单正式发布,张榜11项技术需求总额超2300万元。天津大学、上海交大、常州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公布了40项科研成果。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共建“科创中心”,进一步促进钟楼区与上海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融合上深度契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2022年揭榜签约的8个项目已验收7项,剩余1项(匠心独具)尚未完成签约指标,目前仍在研发。
(四)完善创新人才体系,激发创新创造强活力
依托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新人才,为我区集聚一批领军型创新人才和青年科学家,持续完善创新人才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区申报火炬人才16名、立项省双创人才5名、省双创博士2名、市创新人才11名。今年,格力博陈寅已完成国家WR计划推进计划答辩,推荐5人申报2023年省双创人才项目(企业创新类)。
二、科技资源利用情况
(一)对上争取情况
2021年—2022年,全区共立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90项,争取项目扶持资金3711.6万元,其中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0项,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项资助360万元,农业农村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0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0项,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1项资助1200万元。累计争取高企培育、技术转移、科技项目等上级扶持资金13726.1万元。
(二)政策执行情况
2020年,我区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钟政发〔2020〕70号),主要针对高企培育、双创载体、高质量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进行奖励。2021年出台《钟楼区对荣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匹配奖励的实施细则》(钟科发〔2021〕1号)。2021、2022年分别兑付区级扶持资金1983万元、865.12万元。同时,2022年向常州市上解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发展项目、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策匹配资金共计2684.32万元。
(三)政策制定情况
2023年,原《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钟政发〔2020〕70号)实施期满,为加大高企引育、科小招引、高质量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扶持力度,我区出台了《钟楼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钟政发〔2023〕20号),在政策覆盖面上就钟楼实际补充了常州市《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常办发〔2023〕5号)的政策短板,加速集聚我区创新资源。
我区从4月份开始起草《2023年钟楼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工作方案》,紧抓“新型研发机构+科创飞地+中奥创新产业园+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医疗健康大数据(东部)中心”五大抓手,通过“政策+人才+校企+载体+基金+服务”科技招商“1+N”模式,助推科小引育。目前《方案》已征求过各相关部门、板块、辖内龙头企业意见,待最终讨论后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