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区各级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发展目标,牢牢锁定“三年翻番”,坚定实施“三大战略”,倾力打造“三大板块”,认真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在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区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攀上新高峰,为“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 济 发 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0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同比增长29.1%,增幅高于全市平均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亿元,同比下降31%;第二产业增加值26.1亿元,同比增长38.8%,第三产业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21.5%。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1.5:48.3:50.2调整为0.8:52:47.2。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量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31亿元,同比增长27.9%。财政支出为3.09亿元,同比增长37.45%。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再创新高,重大项目明显增多。继续实施第二个 “项目推进年”活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18亿元,同比增长78.2%,投资总量创历史之最,完成工业投入31.03亿元,同比增长101.4%。工业投入增幅名列全市第一,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重大项目数量增多,对经济的发展和后劲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年确定11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59.8亿元,2004年实际完成52.5亿元,完成1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10个。
【农业】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在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种植业、养殖业继续萎缩的情况下,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5亿元(现行价),同比下降31.8%,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红梅乳业继酸奶和消毒鲜奶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称号后,其消毒牛奶被市政府授予优秀农产品称号;钟氏酒业生产的钟氏牌黄酒被评为市级名优产品;凌家塘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市场之后,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市场稳定持续发展,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样板市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
【水利农机】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机水平得到巩固。加快排涝设施建设和改造,新建排涝泵站8座,装机容量1632千瓦,积极实施小河浜改造,新闸前进河、大红旗浜等6条小河浜得到拓浚,完成土方56万方,总长度10公里;加高加固防洪墙1200米,全年投入资金4732万元,为历史之最。农业机械总动力13803千瓦,拥有中小型 拖拉机276台,农用排灌机械12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9台,畜牧机械21台。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7.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集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同比下降8.8%;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加速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114.1亿元,同比增长59.5%;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79.7%;其他经济29.8亿元,下降5.1%。在全部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由去年的60.6%和39.4%调整为51.5%和48.5%。重工业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9.1个百分点,结构日趋合理。
产销衔接良好,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84.9亿元,同比增长40.1%,销售收入增长高于产值增长2个百分点,产销率达98%。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97576万元,同比增长55.9%,实现工业利润56802万元,同比增长79.3%,完成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同比增长39.5%。实现了效益增幅高于销售增幅,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幅的良好局面。
规模效应继续提升,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5.9亿元,同比增长48.6%,实现销售收入123.7亿元,同比增长47.2%,实现利税61762万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润37995万元,同比增长63%。分别占全区总量的67.3%、66.9%、63.3%和66.9%。
【贸易】商贸服务业更加活跃,业态规模全面提升。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市场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商业营业额107.8亿元,同比增长39.1%,社会商品零售额50.2亿元,同比增长15.5%,24家企业营业额超5000万元。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交额继续提升。全年重点市场完成市场成交额91.1亿元,同比增长11.9%。
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自营出口增势不减。全年自营出口总额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37.0%。
【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供应档量继续增长。2004年,国家出台了土地严控、贷款紧缩、门槛提高等各项调控政策,但全区开发势头不减,供应档量继续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5.5亿元,同比增长67.2%,开工面积150.5万平方米,增长79%,竣工面积23.4万平方米,增长143%,销售额达15.2亿元。
【招商引资】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吸引外资成效显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纳外资,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6个,其中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全年协议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有验资报告)7201万美元,分别增长17.6%和191.5%。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总量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落户我区。
社 会 事 业
【科技】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遵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双倍增”、“三倍增”的要求,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5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35.7 %,高新技术出口额达到0.8亿美元,利税达到3亿元。全区现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只,实施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5项,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2只。2004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1项、省级火炬计划2项,通过国家、省火炬计划验收2项。获国家、省、市资助项目共21项,争取上级科技资助220万元。知识产权工作有了新突破,2004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为219件,其中发明40件,实用新型119件,外观60件,在纪念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达480人次,同时设立常州唯益专利事务所钟楼代办处,为全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完成技术贸易额5000万元。农业科技工作有了新拓展。2004年共引试新品种3项,研究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5项,五星禽蛋总公司引进的绿壳鸡蛋已形成规模,被市列为十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全区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普宣传深入人心。
【教育】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现代化水平继续提升。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100%;名校建设稳步推进,清潭二小、西林实验学校(小学部)、怀德苑幼儿园、阳光幼儿园、莱茵双语幼儿园通过省实验小学、省示范幼儿园验收,创建市示范家长学校7所,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5所;名师建设成效明显,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省内外专家、同行。2004年,有47名教师获省、市荣誉称号,12名教师在省、市课堂教学评优中获一等奖,有53篇教学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素质教育成果显著。在全国第二届少儿美术大赛、全国少年花样游泳比赛、第二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金像大赛、首届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画摄影大赛活动中,获金、银、铜奖70个;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再创新高,40%校(园)建成“学校网站”,80%的学校接入宽带;教育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完成广化小学综合楼建设工程,并更名为刘海粟艺术小学;完成清潭二小综合楼改建工程,启动花园二小扩建工程,建立了区0-3岁的亲子早教中心;关爱流动儿童,实施蓝天计划,开办蓝天小学2所;扩大区教育培训中心办学功能和规模,成立全市首家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中心,积极推进学校与社区的结对共建,高质量通过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验收。
【文化体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完成省级13个和市级11个健身工程,开展区全民健身周、社区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在市第三届艺术节音乐舞蹈作品大赛中获特等奖1个,二等奖1个,在市校园整台文艺演出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觅小、五星参加市趣味卡通文艺节目汇演,两个节目均获市一等奖,五星小学的《卡隆卡隆》作为唯一的常州本土节目参加全国数码卡通艺术周开幕式演出。
【卫生】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8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出台了《钟楼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和《钟楼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卫生监督职能得到强化,医护技术水平继续提升。积极开展“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新创建省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街道5个,市级卫生模范8个。被省命名为“全国牙病防治工作先进区”称号。
【福利与救助】福利事业继续加强,救助能力得到提升。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582户、3172人,总保险金463万元,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441户、2864人,农村低保对象141户、308人,城镇平均月低保标准200元/人,发放保险金435. 8万元;农村平均月低保标准125元/人,发放保险金27.6万元。全区21户农村草危房进行了改造,共投入资金44.9万元,其中新建13户,修缮5户,安置进农民公寓2户,安置进敬老院1户,为31户城镇低保对象解决了廉租住房或房租补贴。全区共有农村五保老人53人,全年供养经费21.9万元,其中51人集中供养,2人分散供养,入院率达96%,每人年供养标准达4307元,全区有5所镇(街道)敬老院,床位188张。2004年全区共募捐现金94.3万元、衣被27万件,主要用于援助陕西汉中和商洛灾区,部分用于盐城响水地区。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力度加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区建设以“五创一迎”活动为抓手,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创建目标。怀德路街道文亨花苑社区荣获“全国十佳学习型社区”。社区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全区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了五星、永红政务受理中心,新建了星港苑、都市桃源社区,改造了西三村、花园西村等社区,使社区办公、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星级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创建成五星级社区1个,四星级社区1个,三星级社区13个。全区55个社区安装了宽带,启用了社区信息化管理软件,为“数字社区”建设打下了基础。圆满完成了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一次成功率100%,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人 口 与 人 民 生 活
【人口】人口增长得到控制,生育质量得到提高。2004年,全区出生人口1450人,出生率3.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计划生育率99.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51088人,净增1615人,同比增长0.46%。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坚持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要务,2004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7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25元,分别增长13%和11.2%。
【就业】就业安置力度加大,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再就业工作要求,千方百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愿望。2004年,全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6266人,再就业援助1896人,完成重点援助对象318人,就业安置9621人,吸纳苏北劳动力5184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2725人。技能培训得到加强。组织对有创业意识和条件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对1800多人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并对1200名重点援助对象进行了免费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
【社会保障】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扩面又上台阶。2004年,全区养老保险新增开户1571户,新增参保职工29768人,新增医保205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9.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全区共有107个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统筹,在职职工2134人,离退休人员910人,结算率、收缴率、下拨率均达100%。
【环境保护】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创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授牌。严格控制新污染,新建项目环保三同时预审率、审查率、执行率、验收合格率均达100%。通过了20家大气污染企业、38家油烟污染企业以及一批印染、化工、电镀企业的综合整治。辖区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生态示范亮点不断涌现,建成了8个绿色社区(小区)、2个生态村、7所绿色学校(幼儿园)、5家环境友好企业。世纪明珠园绿色小区通过省级验收,并得到省专家验收组的好评。
【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日趋优化,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努力克服拆迁难、资金缺、任务重等不利因素,配合市建设运河常州段改道和312国道、长江路、荆川路、清潭西路、童子河西路等10余条道路,维修、改建泰安里、常林路、陆家弄等20余条道路,改建整修公共旱厕83座,新建了紫荆苑、五星垃圾转运站。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创建园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建绿、补绿、透绿,新增绿地60余公顷,启动建设青枫公园,扩建敞开了荆川公园,建成新城二期、桂花路、西界河等公共绿地和劳动西路、怀德北路、清潭路景观道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管创优”覆盖所有社区、村委,竞赛成绩名列全市前茅。拆除违章5.3万平方米,主要道路“门前三包”签约率和保洁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