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力争“两个率先”、加快富民强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积极实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加快建设“三大经济板块”,抢抓机遇,克难求进,凝心聚力,负重拼搏,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新跨越,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不断推进,人民生活继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一、 经 济 发 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地方财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26亿元,同比增长2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亿元,同比下降30.2%;第二产业增加值33.74亿元,同比增长29.4%;第三产业增加值30.22亿元,同比增长27.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52.0:47.2演进为0.5:52.5:47.0。二三产业比重达99.5%,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80991万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4746万元,同比增长35.6%。财政总支出50980万元,同比增长64.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9231万元,同比增长6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由上年的23.1%提高到28.2%。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以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以项目调整产业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开展第三个“项目推进年”活动。2005年,全区开工建设项目276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14亿元,同比增长34.3%,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0.1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51.21亿元,农村投资6.6亿元,房地产投资20.33亿元。完成工业投入39.02亿元,同比增长25.7%,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3.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60.5%。
【农业】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带动效应更加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发展的加快,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制约,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发展形式。2005年,粮食作物总产量1723吨,同比下降17%,农业总产值7282万元(现行价),同比下降30.6%,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其中养殖业比重达79%。农业龙头企业作用明显,红梅乳业有限公司奶牛饲养场成为全国示范牧场;五星禽蛋公司积极推进“租场养鸡,借鸡下蛋”经营策略,饲养能力不断扩大,蛋鸡饲养总量达13.5万羽,鲜蛋总产量达209万公斤,五禧牌系列产品被评为2005年度“常州市名优农产品”,五星禽蛋公司被市科技局授予“常州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江苏省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强化市场管理,提升经营水平,成交额达75.3亿元,同比增长15.7%,跻身全国百强农贸市场第三名。
【水利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汛排涝能力继续加强。全年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实施建设4大类18个水利工程项目,新建了五星新农殷家等排涝站4座,新增装机容量382千瓦;对清潭新村等4处洼地进行了除涝治理;对新闸小王河、北港鹤溪河实施了拓浚;防涝能力继续加强,新建防洪墙3500多米,新建、维修驳岸480多米。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地位继续巩固。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7.16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41亿元,同比增长4.6%;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2.16亿元,同比增长59.6%;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59亿元,同比增长81.3%。在全部工业中,轻工业产值为91.06亿元,同比增长23.45%,重工业产值为156.10亿元,同比增长37.6%,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36.8%和63.2%。工业经济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完成工业增加值33.24亿元,同比增长29.0%,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51.7%,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产销实现良好衔接,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43.27亿元,同比增长31.6%,产销率在98%以上。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2.73亿元,工业利润总额7.62亿元。销售利税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到5.23%和3.13%,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规模效应继续提升,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0.05亿元,同比增长35.05%,实现销售收入168.09亿元,同比增长35.85%,实现利税总额83136万元,同比增长34.56%,实现利润50539万元,同比增长36.17%。分别占全区总量的68.8%、69.4%、65.3%和66.4%。规模重点企业数量增加,运行良好。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达33家,比上年增加14家,其中10亿元企业1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规模工业高新技术总产值45.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4.7亿元,实现利税25297万元,实现利润16772万元,分别增长59.2%、56.5%、52.5%和59.2%。
【贸易】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服务业水平继续提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购买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商业营业额143.3亿元,同比增长3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25亿元,同比增长19%。商业营业额超亿元企业达18家。南大街商业步行街顺利开街,泰富百货、泰富广场、永乐家电、五星电器等品牌优势扩张迅速,楼宇经济加快推进,广州本田、现代汽车等一批4S分店相继开业。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交额继续攀升。全年重点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10.2%,最大的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75.28亿元,增长15.7%。
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张,自营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完成自营出口总额44627.4万美元,同比增长41.1%,增幅高于全市11.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克难求进,外资利用稳中有升。2005年,新批外资项目51个,协议注册外资23100.23万美元,同比增长14.6%,有验资报告的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018.0万美元,同比增长11.4%。外资到账率34.7%。三产服务业项目明显增多,领域拓宽,美国壹地软件园、美国奥盛研发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建立,沃尔玛超市、美国时代华纳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加盟,对我区服务业的提升增添了活力。
【房地产】房产开发总量上升,市场需求依然活跃。2005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2家,完成投资20.33亿元,同比增长30.9%,商品房开工面积167.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商品房销售总额31.85亿元,同比增长110.3%。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主体作用更加体现。在政策鼓励、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中,民营经济发展加快。2005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894家,新增工商个体1546家,新增注册资金10.9亿元。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1.3亿元,比重达到77.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民营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4.25亿元,比重达到72.5%。
【开发区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项目建设成效显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目标,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机械三大产业为特色的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02.27亿元,其中工业投入51.58亿元,累计协议利用外资49024万元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821万美元,引进入园企业94家,其中有53家企业投产,在建企业32家。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园区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三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亿元,完成拆迁11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63.8万平方米,星港苑小区已交付使用,26万平方米梧桐苑小区在建设之中,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2.8万平方米,完成13条道路建设,总长30公里,绿地面积51万平方米,总长达85公里的水、电、热、气、通讯管道等设施基本到位,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二、社 会 事 业
【科技】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8.2%。新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17只;5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3家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常州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新型涂料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达到20家;新增“国家轨道交通特色产业基地” 骨干企业2家;新批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各1项并通过验收,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企业2家;新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实施1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50余万元。
知识产权工作再上台阶。2005年,全区申请专利269件,其中:发明67件、实用新型110件、外观92件。进行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达400余人次,新能源吻合器厂、赛迪电气等一批企业成为“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实施单位”,五星被确定为“常州市专利试点乡镇”。
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入,在开展形式多样科技经济对接活动的基础上,累计引进科技成果30余项,技术贸易额达5600万元。
200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2.8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1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0.3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0.65万人。
【教育】基础教育继续加强,品牌特色不断涌现。年末拥有各类教育机构52个,其中,社区教育培训机构1个,中学3个,小学25个,学前教育机构23个,在校学生2.39万人,在园幼儿数8677人。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围绕“两个率先”目标,遵循“统筹协调,创新机制,深入改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工作思想,特色办学,创立教育品牌,名校、名师不断涌现。钟楼教育培训中心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社区教育学院”。广化小学、新闸中学通过了省实小和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广化小学、怀德苑小学通过了省绿色学校的验收;勤业、觅渡桥、东方、荆川小学通过了市德育先进学校验收;清潭、广化、五星、怀德苑小学通过了市艺术特色学校的验收。小百灵艺术幼儿园、西新桥二村幼儿园顺利通过市示范幼儿园验收,北港、西林幼儿园通过市一类幼儿园验收;怀德苑、西新桥小学的小班教育、觅渡桥小学的数学文化、莱茵幼儿园的双语特色成为我区教育品牌。名师建设成效显著,与华师大合作,选送50名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优秀教师群体建设得到加强,新增省特级教师1名,市一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比例继续提高。科技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全区28所中、小学成立了科技活动站,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省、市组织的“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在省《小数报》读报知识检测中,我区获30个一等奖。学前教育成果斐然,花园幼儿园荣获《金球杯》第14届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金奖,刘海粟美术幼儿园获“海粟杯”常州市首届青少年书画大赛一等奖、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工程学术奖。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觅渡桥小学扩建工程方案得以批准,清潭三小、花园二小的改建和北港中心小学易地新建工程相继开工。
【文化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体育事业蓬勃开展。成功举办“第二届钟楼文化艺术节”、“激情欢乐广场”、“戏迷票友演唱会”、“新市民艺术团专场文艺汇演”等多项文化活动,深受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在全市开展的“中小学合唱比赛”中,五星小学、东方小学分别获一等奖;谭墅小学《今天才明白》快板剧获市少儿艺术节二等奖。全民健身工程继续加强,健身活动形式多样,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广泛深入开展。
【卫生】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41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97张;医疗机构总人数708人,其中:技术人员557人。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多形式、全方位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医德医风明显改善。率先在全市开展由政府出资埋单的免费婚前保健服务,新生儿建卡建证率、新生儿计免保偿率、各种疫苗接种率均达10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区妇保所通过了省甲等妇幼保健所评审。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率100%。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新创省级卫生先进单位5个,省级卫生村2个,市级卫生街道2个,市级卫生模范单位2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5个,市级卫生社区居委会2个。
【社会保障】社保体系更加健全,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05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净增8597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8656人。新增失地农民参保5734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拨率达100%,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9.14%,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9937人,参保率达98.03%。
【社会福利救济】福利事业稳步推进,救助能力继续提升。继续巩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现有城市低保对象1703户,3349人,月发保障金63.1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85户,424人,月发保障金5.14万元。全年发放低保金760多万元。对城市“三无”对象47人、农村五保对象57人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慈善捐助工作得到加强。全区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56.4万元,受益人数达1000余人,救济工作继续加强,筹措资金39万元,解决了1000多户特困家庭过年生活困难。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成效明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了江苏省“社区建设论坛”和“第三届全国学习型城区论坛”。以社区信息管理为重点的“数字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办公自动化进程明显加快。星级社区创建工作成效明显,全区共创建五星级社区1个,四星级社区1个,三星级社区13个。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制定出台了《钟楼区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试点实施方案》,建立了区级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中心。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工作继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改制工作进展顺利,27个村的改制工作全面完成,改制面达65.8%。
三、人 口 与 人 民 生 活
【人口】人口增长继续控制,生育质量得到提高。200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9544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544人(减少原因主要是部分集体挂靠户迁入大学城)。全年出生婴儿1850人,出生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0.5‰。计划生育得到加强,服务水平再上台阶。积极开展争创省“十五”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活动,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对“新市民”的管理与服务,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通过验收。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坚持把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5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3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57元,分别增长10.1%和10%。
【就业】就业安置力度加大,技能培训继续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就业政策,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列为区政府“重点工程”,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愿望。2005年,全区净增就业人数9763人,灵活就业及社区公益性就业2585人,安置下岗失业再就业6148人,再就业重点援助1334人。吸纳苏北劳动力5052人。就业服务得到加强,再就业培训506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3520人;累计为11952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40多场次,提供多种用人信息近3000条。
【环境保护】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加大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和防控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着力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新建项目环保三同时预审率、审查率、执行率、验收合格率均达100%。加快推进“生态钟楼”的创建步伐,生态示范亮点不断涌现,全区已有9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年末创成省级绿色社区1家,绿色学校7家;市级绿色社区1家,绿色学校11家;区级生态村2家,绿色社区8家,绿色学校7家,环境友好企业4家;银河湾社区被联合国评为“21世纪人居环境的完美代表”。
【城市建设】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市容环境日益优美。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积极配合市建设部门在区内重点项目的建设,确保长江路二期、312国道和运河改道、青枫公园、西新桥关河绿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年内对广成路、大庙弄、泰安里、飞龙路等26条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浇筑混凝土路面2074平方米,摊铺沥青路面3665平方米。维修了22座厕所,移建红星转运站,修建横兴弄转运站。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增各类绿地72.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9.9公顷,道路绿地3.3公顷,住宅区绿地19.7公顷,单位绿地9.7公顷,植树3万多株。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开展“城管创优”、“门前三包”竞赛活动,城区主要道路“门前三包”签约率和上墙率100%,查处各类违章1.49万起;清除乱张贴30.4万张(处),拆除主干道路遮阳蓬130处、户外广告牌89块,创优工作考核名列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