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启始之年,也是我区全面巩固小康成果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提升、全力争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开拓进取求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负重拼搏,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生存环境更加优美,社区、家园更加和谐,为全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经 济 发 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30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0亿元,同比下降33.3%;第二产业增加值42.10亿元,同比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0亿元,同比增长25.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5:52.5:47.0调整为0.25:52.43:47.32。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了新跨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28018万元,同比增长25.9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728万元,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4.26%。财政总支出59968万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6631万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由上年的28.2%提高到28.4%,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难中求进,有效投入稳中有升。全区深入开展第四个项目推进年活动,以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坚持以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以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四个一批”项目,确保有效投入效果。新开工、在建项目明显增多。2006年,全区开工建设项目494个,比去年增加218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5亿元,同比增长26.06%,占全市的比重为10.35%,较同期上升0.1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入41.34亿元,工业竣工项目368个,新增工业固定资产31.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5.96%。 【农业】农业生产规模缩小,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受城市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双重影响,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生产发展受到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在产业格局大调整过程中谋求新的发展思路,从产业品质提升入手,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粮食作物总产量1126吨,同比下降34.65%,农业总产值6161万元(现行价),同比下降15.07%。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全年成交额达85.58亿元,同比增长13.68%,成交额在全国排位比上年提升1位,跃居全国第二;红梅乳业有限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红梅乳制品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新闸萝卜干生态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经营形势良好;农业示范园布局规划正在制订中,现已通过市农林局的初步审定;加快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食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全区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2只,市确认的名优农产品6只。 【水利建设】大兴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实施清水工程,集中对木排河、十字河等8条河道的水环境进行了治理;新建了江南春、西涵洞等泵站3座,对斗巷、五星大村等6座设施老化、排涝能力不足的泵站进行了改造;对机械新村、永红东方村、五星谭墅3处低洼易涝地区进行了除涝治理;对童子河、后塘河、五星平岗河3条河道实施了清淤工程,完成土方14.9万立方;对新闸、五星、永红、西林的13个行政村、41条村庄河道进行了河道清淤,总长3.69公里,完成土方9.8万方;新建大河头南侧堤岸石驳30米,进出水闸一座;加固圩堤2公里,开挖水沟600米。 【工业】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运行质量继续提升。2006年,工业产销双双突破300亿元大关,完成工业总产值316.56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09亿元,同比增长20%;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1.78亿元,同比增长27.24%;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9亿元,同比增长34.56%。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9.34%和70.66%。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一步上升,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2.1亿元,同比增长24.8%,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52.43%,比上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3.04亿元,同比增长28.7%,产销率达98.9%,比去年同期提升0.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整体攀升,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全部工业实现利税17.77亿元,同比增长39.5%,利润11.01亿元,同比增长44.5%。销售利税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5.68%和3.52%,分别比上年提高0.45和0.39个百分点。 规模效应继续提升,主导地位日益巩固。2006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32.98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0.96亿元,同比增长37.4%;实现利税总额12.85亿元,同比增长45.4%;利润总额7.79亿元,同比增长42.7%,占全部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3.6%、73.78%、72.31%和70.75%。销售超亿元企业数量增加,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52家,比去年净增19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72.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1.3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7879万元,分别增长58.92%、59.66%和49.74%,高于规模工业增幅21.92、22.26和4.34个百分点。 【贸易】服务业健康发展,商贸优势继续凸现。2006年,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思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内在潜力,积极培育消费市场,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商贸服务业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经营势头良好,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商业主体封顶,凯纳商务广场正式奠基,为全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后劲。全年实现商业营业额180.42亿元,同比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7亿元,同比增长15.99%。商业营业额超亿元企业达31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交额继续提升。全年重点市场成交额109.84亿元,同比增长9.4%。 对外贸易成效明显,自营出口又创新高。全年完成自营出口73113.3万美元,同比增长32.7%,占全市的比重为9.27%,比去年提升1.9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再创佳绩,对外贸易成效显著。全年新批注册外资25795.21万美元,同比增长11.66%,实际到账外资10006万美元,同比增长24.8%,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新批项目43个,增资项目15个,其中:新批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2个。 【房地产】房地产开发继续攀升,市场供求依然活跃。2006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6家,完成投资42.69亿元,同比增长109.7%,商品房开工面积245.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44%,商品房销售总额34.76亿元,同比增长9.13%。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贡献份额不断扩大。在政策鼓励、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中,民营经济加速发展。2006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1146家,新增个体工商2393户,新增注册资金9.09亿元,增加从业人员11690人。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6.56亿元,比重达到77.89%,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克服资源条件制约,全面创新工作思路。加快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明确了经济开发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向产业集聚等“转变”的发展思路。2006年完成综合营销收入130.18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75.86亿元。全年共引进了28家外资企业,协议利用外资20065万美元,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16个。实际利用外资7636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45.31亿元,工业投入22.1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3832万元。 二、社 会 事 业 【科技】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同比增长48%。新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19只;6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以红梅乳业有限公司为依托的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常州赛迪电气制造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常州市电动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立项;宝钢集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的“高耐磨大型半高速钢煅钢轧辊”和新能源吻合器总厂的“肛痔吻合器”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常州常林俱进道路机械有限公司的“挖掘装载机”和常州裕华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防爆监控设备”被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常州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聚酯复合材料”被列入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项目”。2006年,全区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余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050余万元。 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斐然。2006年,全区申请专利402件,授权224件,分别同比增长38.1%和41.8%。全年进行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达400余人/次,五星街道被评为“常州市专利示范乡镇(街道)”之一。 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楼正式开工建设;新闸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正式挂牌,壹地创意设计产业园、南大紫金科技园也开始正常运行;钟楼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正式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中心、三基地”逐步成为全区构筑科技创业孵化平台的主要硬件设施。 产学研活动不断深入,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经济对接活动基础上,引进科技成果30余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常州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中科院北京工程热物理所与常州三维技术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了合作研发基地,均成为中科院(常州)先进装备研发中心的分中心。 2006年,全区人才总量达2.9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7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0.44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0.71万人。 【教育】继续巩固基础教育,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年末拥有各类教育机构59个,其中,社区教育培训机构1个,中学3所,小学25所,学前教育机构24个,简易学校6所,在校中小学生2.8万人,在园幼儿8983名。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围绕“两个率先”目标,遵循“统筹协调,创新机制,深入改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特色办学,创立教育品牌,名校、名师不断涌现。北港中心小学通过了省实小的评估验收,创建省绿色学校2所、市示范图书馆3所、市科技特色学校2所、市健康促进学校2所; 名师建设硕果累累,继续与华师大合作,开办“研究生课程班”;以觅渡桥小学等5所实验学校为研究基地,启动了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优秀教师群体建设得到加强,新生成特级教师后备人才4名,市学科带头人20名,市骨干教师31名。全区各校通过年初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论证,现已步入全面实施阶段,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了教育基本建设力度,顺利完成了北港中心小学易地新建和花园二小教学楼的建设工程;全面改造清潭三小,整合清潭一、二、三小资源,组建了清潭实验小学,实现了规模办学,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觅渡桥小学6000多平米的综合楼工程于9月初全面开工,为觅渡桥小学优质资源的放大奠定了基础;清潭三幼、科技实验幼儿园的改建工程如期完成,与台湾吉的堡教育集团合作新办了翰林河景幼儿园。2006年,钟楼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幼教先进区”等荣誉。 【文化体育】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深受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完成了民俗文化的调查及编印工作,履行对区域内文化演出市场的管理职责,营造出了健康和谐的区域文化氛围;“乱针绣”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化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成功参与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学习型城区论坛”;地方志的编撰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果;积极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在多哈亚运会夺得1枚金牌和1枚银牌;在省16届运动会夺得17.5枚金牌;在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评奖活动中,我区取得一金、一银、一入围奖的喜人成绩,实现了在省“五星工程奖”上零的突破。 【卫生】加强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医疗条件。2006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1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97张;医疗机构总人数1030人,其中:技术人员680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硬件设施建设,500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大楼已经开工建设,全区公共卫生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在硬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筹建应急办公室,做好暴发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提高应急组织处理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联合工商、公安、监察、新闻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共清理辖区无证医疗机构18家,取缔非法行医点11个,没收药品器械共计5000余元。社区医疗服务进一步规范,制定了《钟楼区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公约》,是全省第一个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自律准则;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工作,与市二院、四药公司、医学会签定了社区培训意向合同;组织人员参加省护理培训班。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推进,新生儿建卡建证率、新生儿计免保偿率、各种疫苗接种率均达10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1.04%,婴儿死亡率6.38‰,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38%,妇女病普查普冶率93.22%。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新创市级卫生村5个,市无吸烟单位3个;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5场,6400余人参加听课。 【社会保障】社保体系更加健全,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06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净增16716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1109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48985人,参保率达100%。 【社会福利救济】福利事业稳步推进,救助能力继续提升。继续巩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现有城市低保对象2542户,5171人,月发保障金98万元;农村低保对象69户,151人,月发保障金2万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074多万元。对城市“三无”对象34人、农村五保对象49人的供养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慈善捐助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共募集慈善款40余万元和企业认捐1000万元上交市慈善总会,受益人数达1800余人,救济工作继续加强,筹措资金95万元,解决了3000多户特困家庭过年生活困难;残疾人工作成效明显,被命名为“江苏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区”。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成效明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巩固年”成效明显,“五个一批”成果彰显。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145个;圆满完成了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任务;顺利通过了“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考核;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区社区建设指导中心全面启动建设,永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投入正常运作,翻建新迁社区居委会6个;以社区信息管理为重点的“数字社区”建设形成市、区、街、居四级联网初见成效,办公自动化进程明显加快。星级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全区共创建五星级社区2个,四星社区4个,三星级社区26个。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新一届社区干部的平均年龄为39.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社区干部总数的45.7%;精神文明建设有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深化,荷花池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工作继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改制工作进展顺利,41个行政村的改制工作已全面完成,改制面达到100%。 三、人 口 与 人 民生 活 【人口】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生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便民维权活动,精心组织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深入推进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全力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扎实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200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55万人,常住人口46.18万人,全年出生婴儿 1781人,出生率5.16‰,人口自然增长率-0.12‰,计划生育率达99.8%,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率达85%。成立“亲子早教中心”,并通过了国家级主题论证,被授予“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江苏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坚持把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6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7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86元,分别增长19.8%和10.3%。 【就业】就业安置力度加大,技能培训继续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就业政策,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列为区政府“重点工程”,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愿望。2006年,全区净增就业人数7744人,安置下岗失业再就业6947人,再就业重点援助923人,吸纳苏北劳动力5200人。就业服务得到加强,再就业培训583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650人。 【环境保护】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生态保护工程”项目,以区域污染防治为首要任务,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热点问题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围绕“清水工程”,对全区排污企业直接排入河道进行了专项整治,水质量明显改善。完成了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的扩建,对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做出了贡献。环境亮点频现,钟楼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被省环保厅授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单位,全区有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西二村幼儿园通过了国家级绿色学校验收,创成了省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生态村2个,区级生态村4个,环境友好企业市级2家,区级4家。 【城市建设】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更优更美。围绕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确保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2006年,在建的15个市政道路项目中,长江路北段、玉龙路、公园路南段、紫荆东西路、勤业路西段、万福路、龙江路、邹傅路、学府路一期等9条道路已全面完工。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10万平方米,竣工64万平方米;在建的安置小区8个、共86万平方米,年内完工64万平方米。年内对军工路、南河沿等15处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合计浇筑混凝土路面1151平方米,摊铺沥青路面3989平方米,铺设下水管道123米。新建了金色新城、横兴路垃圾转运站;整修了杨家弄等23只公厕;新增、更新果壳箱450余只。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步伐。全年新增各类绿地77.2公顷,植树5万余株。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开展“城管创优”活动,开展城管工作天天查和环卫一体化清扫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一系列综合执法整治活动,城管创优考核连续5年名列全市第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启始之年,也是我区全面巩固小康成果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提升、全力争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开拓进取求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负重拼搏,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生存环境更加优美,社区、家园更加和谐,为全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经 济 发 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30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0亿元,同比下降33.3%;第二产业增加值42.10亿元,同比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0亿元,同比增长25.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5:52.5:47.0调整为0.25:52.43:47.32。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了新跨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28018万元,同比增长25.9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728万元,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4.26%。财政总支出59968万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6631万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由上年的28.2%提高到28.4%,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难中求进,有效投入稳中有升。全区深入开展第四个项目推进年活动,以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坚持以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以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四个一批”项目,确保有效投入效果。新开工、在建项目明显增多。2006年,全区开工建设项目494个,比去年增加218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5亿元,同比增长26.06%,占全市的比重为10.35%,较同期上升0.1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入41.34亿元,工业竣工项目368个,新增工业固定资产31.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5.96%。
【农业】农业生产规模缩小,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受城市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双重影响,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生产发展受到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在产业格局大调整过程中谋求新的发展思路,从产业品质提升入手,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粮食作物总产量1126吨,同比下降34.65%,农业总产值6161万元(现行价),同比下降15.07%。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全年成交额达85.58亿元,同比增长13.68%,成交额在全国排位比上年提升1位,跃居全国第二;红梅乳业有限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红梅乳制品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新闸萝卜干生态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经营形势良好;农业示范园布局规划正在制订中,现已通过市农林局的初步审定;加快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食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全区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2只,市确认的名优农产品6只。
【水利建设】大兴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实施清水工程,集中对木排河、十字河等8条河道的水环境进行了治理;新建了江南春、西涵洞等泵站3座,对斗巷、五星大村等6座设施老化、排涝能力不足的泵站进行了改造;对机械新村、永红东方村、五星谭墅3处低洼易涝地区进行了除涝治理;对童子河、后塘河、五星平岗河3条河道实施了清淤工程,完成土方14.9万立方;对新闸、五星、永红、西林的13个行政村、41条村庄河道进行了河道清淤,总长3.69公里,完成土方9.8万方;新建大河头南侧堤岸石驳30米,进出水闸一座;加固圩堤2公里,开挖水沟600米。
【工业】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运行质量继续提升。2006年,工业产销双双突破300亿元大关,完成工业总产值316.56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09亿元,同比增长20%;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1.78亿元,同比增长27.24%;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9亿元,同比增长34.56%。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9.34%和70.66%。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一步上升,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2.1亿元,同比增长24.8%,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52.43%,比上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3.04亿元,同比增长28.7%,产销率达98.9%,比去年同期提升0.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整体攀升,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全部工业实现利税17.77亿元,同比增长39.5%,利润11.01亿元,同比增长44.5%。销售利税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5.68%和3.52%,分别比上年提高0.45和0.39个百分点。
规模效应继续提升,主导地位日益巩固。2006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32.98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0.96亿元,同比增长37.4%;实现利税总额12.85亿元,同比增长45.4%;利润总额7.79亿元,同比增长42.7%,占全部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3.6%、73.78%、72.31%和70.75%。销售超亿元企业数量增加,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52家,比去年净增19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72.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1.3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7879万元,分别增长58.92%、59.66%和49.74%,高于规模工业增幅21.92、22.26和4.34个百分点。
【贸易】服务业健康发展,商贸优势继续凸现。2006年,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思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内在潜力,积极培育消费市场,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商贸服务业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经营势头良好,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商业主体封顶,凯纳商务广场正式奠基,为全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后劲。全年实现商业营业额180.42亿元,同比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7亿元,同比增长15.99%。商业营业额超亿元企业达31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交额继续提升。全年重点市场成交额109.84亿元,同比增长9.4%。
对外贸易成效明显,自营出口又创新高。全年完成自营出口73113.3万美元,同比增长32.7%,占全市的比重为9.27%,比去年提升1.9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再创佳绩,对外贸易成效显著。全年新批注册外资25795.21万美元,同比增长11.66%,实际到账外资10006万美元,同比增长24.8%,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新批项目43个,增资项目15个,其中:新批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2个。
【房地产】房地产开发继续攀升,市场供求依然活跃。2006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6家,完成投资42.69亿元,同比增长109.7%,商品房开工面积245.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44%,商品房销售总额34.76亿元,同比增长9.13%。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贡献份额不断扩大。在政策鼓励、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中,民营经济加速发展。2006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1146家,新增个体工商2393户,新增注册资金9.09亿元,增加从业人员11690人。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6.56亿元,比重达到77.89%,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克服资源条件制约,全面创新工作思路。加快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明确了经济开发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向产业集聚等“转变”的发展思路。2006年完成综合营销收入130.18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75.86亿元。全年共引进了28家外资企业,协议利用外资20065万美元,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16个。实际利用外资7636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45.31亿元,工业投入22.1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3832万元。
二、社 会 事 业
【科技】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同比增长48%。新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19只;6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以红梅乳业有限公司为依托的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常州赛迪电气制造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常州市电动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立项;宝钢集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的“高耐磨大型半高速钢煅钢轧辊”和新能源吻合器总厂的“肛痔吻合器”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常州常林俱进道路机械有限公司的“挖掘装载机”和常州裕华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防爆监控设备”被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常州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聚酯复合材料”被列入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项目”。2006年,全区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余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050余万元。
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斐然。2006年,全区申请专利402件,授权224件,分别同比增长38.1%和41.8%。全年进行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达400余人/次,五星街道被评为“常州市专利示范乡镇(街道)”之一。
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楼正式开工建设;新闸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正式挂牌,壹地创意设计产业园、南大紫金科技园也开始正常运行;钟楼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正式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中心、三基地”逐步成为全区构筑科技创业孵化平台的主要硬件设施。
产学研活动不断深入,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经济对接活动基础上,引进科技成果30余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常州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中科院北京工程热物理所与常州三维技术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了合作研发基地,均成为中科院(常州)先进装备研发中心的分中心。
2006年,全区人才总量达2.9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7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0.44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0.71万人。
【教育】继续巩固基础教育,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年末拥有各类教育机构59个,其中,社区教育培训机构1个,中学3所,小学25所,学前教育机构24个,简易学校6所,在校中小学生2.8万人,在园幼儿8983名。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围绕“两个率先”目标,遵循“统筹协调,创新机制,深入改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特色办学,创立教育品牌,名校、名师不断涌现。北港中心小学通过了省实小的评估验收,创建省绿色学校2所、市示范图书馆3所、市科技特色学校2所、市健康促进学校2所;
名师建设硕果累累,继续与华师大合作,开办“研究生课程班”;以觅渡桥小学等5所实验学校为研究基地,启动了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优秀教师群体建设得到加强,新生成特级教师后备人才4名,市学科带头人20名,市骨干教师31名。全区各校通过年初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论证,现已步入全面实施阶段,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了教育基本建设力度,顺利完成了北港中心小学易地新建和花园二小教学楼的建设工程;全面改造清潭三小,整合清潭一、二、三小资源,组建了清潭实验小学,实现了规模办学,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觅渡桥小学6000多平米的综合楼工程于9月初全面开工,为觅渡桥小学优质资源的放大奠定了基础;清潭三幼、科技实验幼儿园的改建工程如期完成,与台湾吉的堡教育集团合作新办了翰林河景幼儿园。2006年,钟楼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幼教先进区”等荣誉。
【文化体育】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深受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完成了民俗文化的调查及编印工作,履行对区域内文化演出市场的管理职责,营造出了健康和谐的区域文化氛围;“乱针绣”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化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成功参与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学习型城区论坛”;地方志的编撰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果;积极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在多哈亚运会夺得1枚金牌和1枚银牌;在省16届运动会夺得17.5枚金牌;在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评奖活动中,我区取得一金、一银、一入围奖的喜人成绩,实现了在省“五星工程奖”上零的突破。
【卫生】加强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医疗条件。2006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1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97张;医疗机构总人数1030人,其中:技术人员680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硬件设施建设,500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大楼已经开工建设,全区公共卫生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在硬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筹建应急办公室,做好暴发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提高应急组织处理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联合工商、公安、监察、新闻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共清理辖区无证医疗机构18家,取缔非法行医点11个,没收药品器械共计5000余元。社区医疗服务进一步规范,制定了《钟楼区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公约》,是全省第一个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自律准则;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工作,与市二院、四药公司、医学会签定了社区培训意向合同;组织人员参加省护理培训班。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推进,新生儿建卡建证率、新生儿计免保偿率、各种疫苗接种率均达10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1.04%,婴儿死亡率6.38‰,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38%,妇女病普查普冶率93.22%。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新创市级卫生村5个,市无吸烟单位3个;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5场,6400余人参加听课。
【社会保障】社保体系更加健全,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06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净增16716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1109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48985人,参保率达100%。
【社会福利救济】福利事业稳步推进,救助能力继续提升。继续巩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现有城市低保对象2542户,5171人,月发保障金98万元;农村低保对象69户,151人,月发保障金2万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074多万元。对城市“三无”对象34人、农村五保对象49人的供养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慈善捐助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共募集慈善款40余万元和企业认捐1000万元上交市慈善总会,受益人数达1800余人,救济工作继续加强,筹措资金95万元,解决了3000多户特困家庭过年生活困难;残疾人工作成效明显,被命名为“江苏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区”。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成效明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巩固年”成效明显,“五个一批”成果彰显。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145个;圆满完成了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任务;顺利通过了“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考核;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区社区建设指导中心全面启动建设,永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投入正常运作,翻建新迁社区居委会6个;以社区信息管理为重点的“数字社区”建设形成市、区、街、居四级联网初见成效,办公自动化进程明显加快。星级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全区共创建五星级社区2个,四星社区4个,三星级社区26个。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新一届社区干部的平均年龄为39.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社区干部总数的45.7%;精神文明建设有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深化,荷花池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工作继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改制工作进展顺利,41个行政村的改制工作已全面完成,改制面达到100%。
三、人 口 与 人 民生 活
【人口】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生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便民维权活动,精心组织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深入推进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全力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扎实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200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55万人,常住人口46.18万人,全年出生婴儿 1781人,出生率5.16‰,人口自然增长率-0.12‰,计划生育率达99.8%,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率达85%。成立“亲子早教中心”,并通过了国家级主题论证,被授予“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江苏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坚持把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6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7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86元,分别增长19.8%和10.3%。
【就业】就业安置力度加大,技能培训继续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就业政策,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列为区政府“重点工程”,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愿望。2006年,全区净增就业人数7744人,安置下岗失业再就业6947人,再就业重点援助923人,吸纳苏北劳动力5200人。就业服务得到加强,再就业培训583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650人。
【环境保护】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生态保护工程”项目,以区域污染防治为首要任务,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热点问题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围绕“清水工程”,对全区排污企业直接排入河道进行了专项整治,水质量明显改善。完成了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的扩建,对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做出了贡献。环境亮点频现,钟楼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被省环保厅授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单位,全区有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西二村幼儿园通过了国家级绿色学校验收,创成了省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生态村2个,区级生态村4个,环境友好企业市级2家,区级4家。
【城市建设】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更优更美。围绕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确保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2006年,在建的15个市政道路项目中,长江路北段、玉龙路、公园路南段、紫荆东西路、勤业路西段、万福路、龙江路、邹傅路、学府路一期等9条道路已全面完工。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10万平方米,竣工64万平方米;在建的安置小区8个、共86万平方米,年内完工64万平方米。年内对军工路、南河沿等15处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合计浇筑混凝土路面1151平方米,摊铺沥青路面3989平方米,铺设下水管道123米。新建了金色新城、横兴路垃圾转运站;整修了杨家弄等23只公厕;新增、更新果壳箱450余只。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步伐。全年新增各类绿地77.2公顷,植树5万余株。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开展“城管创优”活动,开展城管工作天天查和环卫一体化清扫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一系列综合执法整治活动,城管创优考核连续5年名列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