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浏览
  • 智能问答
  • 今日钟楼
  • 登录个人中心
  • 网站首页
  • 走进钟楼
  • 新闻中心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开放
  • 数据发布
信息名称:2006年政府重点工作
索 引 号:014119467/2006-00004
组配分类:政府重点工作安排情况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政府办
产生日期: 2006-01-05 发布日期: 2006-01-05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以加强科技创新、集约利用资源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进一步提高增长质量,扩大经济总量。
2006年政府重点工作
 

一、转变增长方式,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以加强科技创新、集约利用资源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进一步提高增长质量,扩大经济总量。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按照“强二兴三”总体思路,强化产业引导,培育企业集群,在不断扩充经济总量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三大产业,优化要素配置,以资本技术密集的增量投入带动产能的存量调整和结构升级,加快建设“光机电”特色产业基地,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强化规模支撑,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利用技改贴息、国产设备抵免、超收奖励、成果转化等政策手段,着力培育主业突出、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迅速壮大,进一步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的贡献份额。力争年内工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35家,其中超5亿元5家。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坚持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相结合,认真落实《钟楼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加大有效投入,促进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加快市中心商贸区和城西物流园区建设,鼓励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建设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亚邦药业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扶持壮

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品牌效应,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完善涉农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启动钟楼科技创业中心首期4600平方米孵化用房,引进高新产品研发企业10家以上。加强企业与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步伐,重点扶持兆隆纳米合成材料、天创新型城市轨道枕木等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5只,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积极落实各类科技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好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信用等级和品牌创建等工作。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省(市)科技攻关计划5项,申请各类专利250件。

全力推进集约发展。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以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产出强度以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作为准入门槛,优选项目,积极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加快实行高耗低效工艺装备和生产企业强制转型或淘汰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坚持有效、高效用地,确保用地向鼓励发展的产业倾斜,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密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组织实施一批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重点项目,并在开发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充分发挥考核办法的导向作用,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差别,重点考核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类指标,培育壮大重点税源和新兴税源,稳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集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加大有效投入,增创率先发展优势

深入开展第四个“项目推进年”活动,加速载体建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积极破解投入难题,再掀项目建设的新一轮热潮。

强化载体建设。按照先进制造业“一体两翼”和现代服务业“一个商业中心、三个服务平台、五个配套集聚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加快“三大板块”建设。开发区要围绕实现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集群向产业集聚“三个转变”的目标,以《三年行动纲要》为指导,继续保持强势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加快产出,提升功能,强化特色。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30亿元,拆迁25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30万平方米。同步加快新闸工业园及五星、西林等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以上,提高配套水平和项目投资的承载能力。中心商贸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管理体制,加快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围绕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项目一期2007年底全面建成的目标,倒排工期,确保时序进度;加紧做好惠商地块的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城西地区综合改造工程,进一步拉开框架,完善配套设施,完成常金路西林段城市化改造等路网工程建设。

主攻招商引资。紧紧抓住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市场,民营经济投资活跃的机遇,围绕大产业,盯住大企业,主攻大财团,找准结合点,突出引进投资量大、产业链长、产出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年内力争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2—3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3家,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利用外资任务。注重以企引企、以内引外,注意捕捉现有企业投资意向,大力开展主题招商和外资嫁接,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精心组织各类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境外招商。加强区招商中心和镇、街道招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注重激活民资投入,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业,全面落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

狠抓项目落实。切实把多上项目、快上项目、上大项目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突破拆迁、土地、资金等加快项目建设的瓶颈制约。认真落实拆迁属地负责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拆迁政策,加快安置房建设,尽最大可能做到拆迁安置零过渡。关心被拆迁户的实际困难,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让被拆迁户理解拆迁、支持拆迁。加大行政工作力度,坚持依法强制拆迁,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全力推进开发区南区工业地块、长江路二期、万福路改造地块等15项重点项目的拆迁,为后续建设创造条件,全年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通过向上争取、向外合作、向内挖潜等多种渠道,努力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用地。加大资金协调力度,重点推荐优良企业、优质项目、优势产品,在企业和各银行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加强银企合作,促进银企共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等途径拓宽筹资渠道。强化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完善领导挂钩联系、项目推进例会等配套措施,有效推进项目实施。对已经确定的124个年度计划总投资达77亿的重点项目,要做到任务细化、责任到人,抢时间、保进度,确保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三、加强城市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市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管理,改善环境,打造区域宜人的生活空间。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认识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资源,做好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责任。按照成片开发改造、资源充分利用、内涵外延互补的原则,以规划引导建设,以规划整合资源,以规划创造效益,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严格按照各板块、各片区的规划要求,引进和建设优势项目,使产业更快更好地发育,人居环境品位更高更优地提升。全面增强规划法治意识,严格规划审批、管理和执行,坚决查处违章搭建、突击搭建行为,重点整治城郊接合部和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努力提高建设水准。

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推进龙江路南段、梧桐路、梅庄路等一批交通快速路、园区主干道建设,新建横兴弄、开发区等垃圾转运站,修缮电子新村等里弄巷道。改建斗巷、宣塘等排涝泵站5座,积极实施机械新村、东方村、谭墅村等洼地综合除涝工程,以及南运河、白荡河等四项防洪墙加固改造工程。有序开发商业性地块,促进房地产业规范发展,继续推进跃进里、惠商等地块开发,加快五星、永红“城中村”改造,综合整治老小区10万平方米。

优化生态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深入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活动,培育生态示范新亮点。实施青枫公园、体育广场、万福路、茶花路等绿化工程,新增绿地60公顷。加强城市长效管理,落实市容市貌、环境卫生责任制,继续开展“城管创优”活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排污总量控制,继续开展“禁燃区”建设,大力推进截污、疏浚、驳岸、绿化等河道综合整治,加速实施“三清工程”,有效保护和改善区域内大气、水环境质量,创造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四、注重统筹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城乡一体,加快发展各项事业,深化社区建设内涵,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易地新建西新桥小学,改扩建花园二小、清潭三小;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加强“名师、名园、名校”建设,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100%学校建成校园网并实现宽带入网;扎实推进蓝天计划,挖掘公办学校潜力,积极吸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进一步完善文体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体活动和精神生活,完成民俗文化调查,提炼钟楼文化内涵。认真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卫生资源,进一步理顺镇(街道)卫生院管理体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完善村卫生室建设,并实行一体化管理。继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让育龄群众人人享有良好的服务。广泛开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扎实做好统计、审计、人防、残疾人、老龄、侨务、民族宗教、关心下一代、双拥、地方志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开展“社区建设巩固年”活动。继续加大星级社区创建力度,着重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努力打造“数字社区”,实现区机关、街道、社区之间办公业务、信息交流网络化;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有序发展民间服务组织,提升社区专职工作者综合素质,拓展各类志愿者队伍;强化居民自治,稳步推进撤村转居,切实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继续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积极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扶持创业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职介机构在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协管网络,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重点援助“4050”和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大社保扩面征缴力度,深入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加强劳动监察,加大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广大人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发展是政绩、保稳定创平安同样是政绩的观念,巩固平安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大防控”格局和“大调解”长效机制,营造投资者放心、创业者舒心、老百姓安心的社会环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同各类邪教组织作斗争,积极实施“五五”普法教育,努力增强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确保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一方面要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积极疏导、理顺情绪;另一方面也要体察群众疾苦,帮助解决困难,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解各类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坚决杜绝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为各项建设创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五、坚持从严治政,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围绕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学习型、廉洁型政府的目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尊重规律,科学行政。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科学行政。做工作要用科学理论指导,深刻领会掌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论精髓,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在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指导实践。谋发展要有科学思维,善于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善于用科学思维突破传统定势,在实践中加强理性思考,提高领导发展的水平。搞建设要科学规划,确立科学规划理念,增强建设的前瞻性和合理性。总之,办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使主观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坚决杜绝不负责任的盲干、蛮干。注重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更好地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遵守法制,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增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居务公开,通过政务公开栏、政府网站、社区信息网等多种途径,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虚心听取各界人士意见,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尊重民意,为民执政。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实践为民宗旨。要体察民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真正掌握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真实愿望。要关注民生。积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关心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竭尽全力为民解难题,坚持不懈为民做好事。要尊重民权。广开言路,倾听呼声,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努力做到顺民心、合民意。

严格自律,勤廉从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工作的重点切实放到求发展、抓落实上来,真正做到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成就每一年。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完善审批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政务督办和效能督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提高整体效能,确保政令畅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审计、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力度,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赢得民心、凝聚民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电子政务中心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星港路88号 邮政编码:213023 电子邮箱:zlqzfb@changzhou.gov.cn
联系电话:0519-88890809(网站建设管理)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40002 苏ICP备05028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