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均增长25%以上;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工业投入30亿元;
工商注册外资3.2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0%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8%,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为实现以上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制造业升级步伐。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十大产品群,鼓励企业做优做强,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工业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80家以上,其中,10—20亿元3家,超20亿元2家。重点扶持海杰冶金、常松讯汇等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争取早日上市;鼓励东风农机、德威木业等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用好品牌资源,放大品牌效应。引导企业淘汰低水平、高能耗、重污染生产工艺,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开展技术改造,增强传统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延伸拓展中心商贸区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南大街商业步行街区、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经营品位、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商业副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新阳光食品城等项目,促进大市场、大物流集聚,着力培育现代化市场群。扶持发展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把钟楼开发区建成全市国际服务外包的先行区。加强楼宇经济的规划引导、分类管理,逐步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出效益良好的商务楼宇,争取形成税收超千万元楼宇5座。
提升开放开发水平。全面提高投资密度、产出强度和产业门槛、生态门槛,积极倡导精准招商、生态招商、主导产业招商,着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的大项目,力争在超5000万美元、超亿美元的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拓展招商领域,引导资金流向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激活民资投入,力争新增私营企业800家、个体工商户1800家,新增注册资金4.7亿元。加大重点项目督查力度,推动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收益。加强开发区功能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力争业务总收入、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入分别增长30%以上,利用外资、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0%以上。
(二)深化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建设创新载体。强化“一中心、三基地”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引导功能,积极探索吸引民营资本建立种子基金,加快在孵企业成长。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促进校所企联动,吸引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设立研发机构。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高技能人才,确保引进海外领军型创业团队5个。
培育创新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引进、孵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组织申报、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100项。大力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鼓励有条件企业申报认定各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25只、民营科技企业20家。
优化创新环境。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确保科技支出达到财政决算支出的1.3%,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5%。重点扶持一批成果推广、信息服务、技术咨询等中介机构,推进各类资源优化组合、联网共享,为企业创新提供便利。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普及活动,对申请发明专利及向国外申请专利实行定向补助,力争申请专利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0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培育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0家、专利成果转化企业10家,确保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80%以上。
[FX:PAGE]
(三)优化城市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注重提升西部地区与中心城区通达能力,延伸劳动西路,新建改造常新路、棕榈路等道路,加快西绕城高速、西港区、龙江路高架建设,构筑西部地区立体交通网。加强水利建设,推进泵站改造、低洼地治理、防洪墙加固等工程。做好拆迁工作,改造开发跃进里、惠商、宣塘等地块,完成拆迁60万平方米,建设松涛苑、星鑫家园二期、蓝天新苑等安居房。高标准推进菜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完成花园、飞龙、白云等菜市场改造,提升陈渡、蓝天等菜市场。
美化城市环境。围绕常州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目标,按照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要求,实施河道、道路、单位、小区等八大绿化工程,创建100家绿化达标企事业单位。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完成三八河等河道清淤和沿线污水截流,确保水环境小康监测断面达标。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广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总量,全面完成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任务。认真做好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做到污染源、危害状况、治理任务“三清楚”,确保治理措施到位。
深化长效管理。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机制,建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健全监督考评及保障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长效化,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继续保持城市管理全市领先。深入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综合整治云祥路等背街小巷,完成怀德南路等8条景观道路改造,着力解决小区物业、违章搭建、破墙开店等管理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
(四)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以社区建设、服务、管理、创新为抓手,突出民主自治、服务平台、社区活动三个重点,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力争创成全国和省“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区”。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新建改造北港中学、冠英实验小学、勤业幼儿园等8所学校,创成省示范初中1所、省实验小学2所、省优质幼儿园5所。继续实施社区教育六大工程,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快速处置能力。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投入机制,争创省级社区卫生先进区。努力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推广建设社区早教“亲子园”,争创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
加强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主线,培育具有时代感和钟楼特色的人文精神,形成文明向上、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道德风尚。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性文体活动,培育区域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力推进依法治区,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加快社会技防建设步伐,基本建成辖区社会面治安监控网。加强区、街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做好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工作,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监督管理,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巩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扩面,重点抓好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对象参保。以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契机,规范各类企业用工行为,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快实施残疾人小康工程,发展壮大慈善事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开展“送温暖”工程,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继续为民办好十件实事:(1)开工建设安置房、定销商品房、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2)完成区域住房保障年度计划,整治老住宅小区20万平方米;(3)整治背街小巷50条,改造公厕99座;(4)建设西林公园等绿化工程,新增绿地100公顷;(5)全面完成行政村“三清一绿”工程,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五化三有”任务;(6)完成6条河道“清水工程”;(7)改造提升11个菜市场;(8)关停36家重点化工污染企业;(9)创成区域教育现代化;(10)建成新闸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五)坚持以民为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亲民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理应为人民行政,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府决策的落脚点,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积极探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的参政议政新途径,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使财政支出更多地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方面倾斜,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要把群众路线作为行动准则,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使行政为民成为每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标准,“言必信、行必果”,以政府工作实绩赢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口碑。
建设高效政府。针对发展的需要、企业的愿望、群众的呼声,理顺权责关系,改进工作流程,加强横向协作,加大落实力度,完善激励措施,建立“程序简、速度快、质量高”的行政运行机制。不断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年”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亲商便民的服务意识,对群众和企业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属本级政府职权的“马上办”,需要上级协调的“抓紧办”。扎实推行政务公开,加快完善电子政务,畅通信访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设清廉政府。坚持把廉洁从政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根本,建立健全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牢记“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着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决处理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以开拓进取、高效运转、公开透明、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植根于民、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