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上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总体要求,以“加快项目建设年”、“科技创新推进年”、“社区建设深化年”、“环境建设提升年”、“机关作风效能年”为载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全面实现了“三年再翻番”目标,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和谐观念深入人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 经 济 发 展
【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取得突破,竞争实力快速提升。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0.5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5亿元,同比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52.35亿元,同比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48.00亿元,同比增长26.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25:52.43:47.32调整为0.15:52.09:47.7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对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9.50%,比去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84986万元,同比增长29.8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212万元,同比增长30.67%。财政总支出89846万元,同比增长31.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7357万元,同比增长36.77%。财政收入与GDP之比为28.4%,与上年持平。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好中求快,有效投入又有增加。全区以“加快项目建设年”为契机,深入开展第五个项目推进年活动,不断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督查力度,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立区之本,突出抓项目促要素集聚,引项目促功能提升,建项目促产业升级,为推动全区经济保持高速度、高质量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全区开工建设项目432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48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工业项目302个,完成工业投入32.45亿元。服务业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完成投资21.92亿元,同比增长257.9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势头迅猛,完成投资12.06亿元,同比增长128.32%。全年13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9.5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达80.6%,同比上升6.1个百分点。
【农业】农业生产逐步淡出,都市农业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全区农村不断向现代化城区迈进,农业加快向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转移,在农业生产面积逐步缩小的同时积极谋求都市农业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07年,粮食作物总产量796吨,同比下降29.31%,农业总产值4755万元(现行价),同比下降22.82%。
农业企业都市化特色鲜明。以五星禾绿蔬菜公司、凌家塘市场发展有限公司、红梅乳业有限公司、钟新农业生态有限公司、鑫灿食品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都市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五星禾绿蔬菜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豆芽菜填补了常州市的空白;凌家塘市场发展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全年成交额达102.53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交额居全国同行第三位;钟新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与南京农大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究新闸萝卜干的生产工艺。加快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食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区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通过国家、省部级认证的绿色食品2只,市确认的名优农产品6只。
【水利建设】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全年对11条河浜进行了水环境整治;对8条河道的水环境整治进行了扫尾工作;对后塘河、后塘河东段、西涵洞河配套实施了绿化工程,绿化总面积7.9万平方米;对后塘河东段、西涵洞河支浜实施了清淤,清淤总长度3027米。加强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全区遭受了2次严重洪灾,洪灾期间共投入抢险2900人次,清除阻水障碍176处,控制险情20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日趋稳固。2007年,工业产销又有新突破,双双越过400亿大关,完成工业总产值424.76亿元,同比增长27.4%;工业增加值51.35亿元,同比增长24.2%。轻、重工业的之比为24.57:75.43,工业重化现象明显,重工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4.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继续保持在50%以上,主导地位日趋稳固。
产销衔接良好,效益、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19.26亿元,同比增长28.2%,产销率达98.71%。实现利税26.16亿元,同比增长38.3%;利润15.75亿元,同比增长36.3%,效益增幅快于产销增幅。销售利税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6.24%和3.76%,比上年提高0.56和0.24个百分点。
规模效应又有改善,支撑作用继续增强。2007年全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49.57亿元,同比增长40.62%;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47.5亿元,同比增长39.24%;实现利税总额21.45亿元,同比增长52.11%;利润总额13.13亿元,同比增长52.56%。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82.30%,上升8.7个百分点。亿元企业又有增加,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销售超亿元企业达76家,比上年净增24家。其中:2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至20亿元企业3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好又快。2007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47亿元,同比增长50.37%,高于全区规模工业增幅9.75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为43.04%,比上年提升12.07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67.18%。
【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消费市场稳中趋旺。2007年,全区服务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错位竞争、差别发展之路,充分挖掘内在潜力,积极培育消费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经营势头良好;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逐步开街营业;凯纳商务广场建设进展顺利;钟楼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凌家塘现代物流集聚区发展规划分别通过了专家论证。2007年,全区实现商业营业额229.98亿元,同比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0亿元,同比增长26.40%。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商贸企业达35家,超10亿元企业2家。
市场改造升级加快,成交额继续上升。根据市政府提出的菜市场提升改造总体要求,全区加大了对辖区内菜市场的提升改造力度, 2007年提升改造菜市场13个,其中内部提升7个,原址改造6个。重点市场带动作用明显,全年重点市场成交额132.48亿元,同比增长20.6%。
对外贸易成效明显,自营出口又创新高。全年完成自营出口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1%,占全市的比重达10.77%,比去年提升1.5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后发争先,投资结构更趋优化。全区上下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克难求进,创新方法,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优开放,积极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环境造氛围,搭平台建载体,强队伍抢商机,全面扩大利用外资、民资,千方百计狠抓有效投入,实现了宽领域、高层次的多方合作,利用外资后发争先。全年新批注册外资44710.91万美元,同比增长73.3%,实际到账外资15041.43万美元,同比增长50.3%。全年新批项目32个,增资项目23个,其中:新批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个。从外资到账情况看,工业项目到账外资5952万美元服务业项目到账外资9090万美元,分别占总量的39.57%和60.43%。
【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有所趋缓。2007年,房地产开发态势良好,开发项目达44个,比去年增加21个,完成投资62.77亿元,同比增长47.04%;商品房开工面积349.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38%;商品房销售总额33.31万元,同比下降4.17%。年内竣工8个项目61.5万平方米商品房,在建30个项目181万平方米。在建梧7个安置小区53万平方米,年内竣工48万平方米。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贡献份额保持稳定。在各种政策鼓励、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中,个人自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促使全区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1068家、个体工商3665户,新增注册资金4.61亿元,增加从业人员10641人。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2.47亿元,比重达到75.92%。
【开发区建设】生态魅力充分展现,开发建设硕果累累。钟楼经济开发区经过5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全区开放开发先行区、改革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集聚区、和谐生态展示区,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2007年,钟楼经济开发区创建成为全省首家生态工业园,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平台。园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3亿元,同比增长36.7%;完成综合营销收入184.28亿元,同比增长24.3%;工业销售收入132.11亿元,同比增长40.6%;全年新批16家外资企业,新批注册外资19820.96万美元,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个。实际到账外资9368.53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62.77亿元,工业投入20.1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71928万元。
二、 社 会 事 业
【科技】科技事业发展迅猛,创新活力不断彰显。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并被评为“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47亿元,同比增长50.37%。新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56只;3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项目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常州市矿用机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4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创新基金计划; 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的“防爆无轨胶轮运输车”和常州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PET聚酯复合材料”被列入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0余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415万元。
知识产权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全区申请专利611件,授权332件。全年进行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达600余人次,五星街道被评为“常州市专利示范乡镇(街道)”,开发区、新闸街道、永红街道成为市第二批“专利试点乡镇(街道)。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钟楼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正式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多家专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开始建设。
产学研活动不断深入。钟楼区政府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共建“钟楼生态节能建筑及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研究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与“四地四校六所”和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地区部分科研院所的对接等大型产学研活动累计达成合作意向超过70项。在“2007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期间,全区有10个项目签约,协议金额(技术开发费)1650万元。
2007年,全区人才总量达3.0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49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0.51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1.01万人。
【教育】基础教育不断巩固,教育资源日益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优势,为全面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力争“两个率先”打下扎实基础。2007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教育机构55个。其中,社区教育培训机构1个,中学3所,小学23所,学前教育机构23个,简易学校5所。在校中小学生22390名,在园幼儿8980名。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99%,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
2007年,完成了觅渡桥小学、勤业小学、花园二小的扩建工程,对新闸中心小学、东方小学、荆川小学、芦墅小学的校舍进行全面改造。全年新增校舍面积30000多平方米。创成省优质幼儿园9所,省实验小学1所,省绿色学校2所,市示范图书馆2所。
名师建设硕果累累,与华师大合作开办的首届“研究生课程班”所有学员顺利结业;新基础教育研究推进扎实、有序;优秀教师群体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区有特级教师2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7名,市学科带头人34名,市骨干教师71名。全区各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全面步入实施阶段,学校办学自主权得以放大。
2007年,钟楼区先后获得了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省“国民体质检测”先进单位,省“教海探航”征文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文化体育】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拥有129个全民健身点,其中国家级全民健身点5个,省级全民健身苑60个,健身点152个。拥有群众文体团队285支,其中23支被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命名为优秀文体团队。组织社区优秀文体团队到社区广场、学校、企业进行巡回展演5场。中央新闻媒体来常采访健身家庭活动,我区组织7户家庭和3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和家庭进行现场采访和拍摄。成功举行钟楼区第三届艺术节系列活动,以“红色旋律、蓝色畅想、绿色音符”为主题,共组织7场文艺演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乱针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麻糕、萝卜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卫生】卫生体系基础巩固,医疗服务质量提升。2007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93个,其中:医院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77张;医疗机构总人数1008人,其中:技术人员745人。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优化,办公条件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继续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引导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规范操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开展了学校卫生专项检查,对辖区内80所学校进行了2次专项检查,共出动150人次,有15所幼儿园、6所小学、3所中学、1所技校已被评为A级信誉度单位。“五小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强势推进,年度考评获全市第一。全年新发“五小行业”卫生许可证3744户,换发卫生许可证1565户,办理健康证20898张。
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推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新生儿建卡建证率为100%。五苗覆盖率每季度检查一次,共查儿童509名,建卡建证率均为100%,五苗覆盖符合496名,符合率97.44%。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为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75%,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6.12‰,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21%。投入近18万元,为辖区内450对青年进行免费婚检,为2241名本地居民及外来低收入人员免费进行妇女病普查,为180人免费开展了计划生育手术。全年举办健康知识讲座320多场,18000余人次参加听课。
各种创建活动成果喜人。新创省卫生先进单位1个、市卫生模范1个、市卫生先进单位5个、市卫生社区居委会2个、市无吸烟单位5个。全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中医特色专科,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管理,成功创建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
【社会保障】社保体系日趋完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07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净增7404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693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43071人,参保率达100%。
【社会福利救济】福利事业推进有力,救助能力不断增强。继续巩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现有城市低保对象3101户,6293人,月发保障金128万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424万元。对城市“三无”对象27人、农村五保对象43人的供养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慈善捐助工作得到加强。成立了常州市慈善总会钟楼区分会,全区共募集慈善款58万元和企业认捐2670万元,受益人数达3000余人。救济工作继续加强,筹措资金130万元,解决6000多户特困家庭过年生活困难;残疾人工作成效明显,被命名为“全国残疾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区”和“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先进区”。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成效明显,管理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以“社区建设深化年”为平台,以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目标化管理为抓手,社区建设“八大课题调研”取得显著成效;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和发展工作成效明显,全区已成立社区民间组织175个,并被评为“江苏省民间组织管理先进集体”;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总建筑面积14800平方米的钟楼区社区建设指导中心全面竣工。西林和北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以社区信息化管理为重点,市、区、街、居四级联网的“数字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办公自动化进程明显加快。星级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共创建区级五星级社区2个、四星级社区6个、三星级社区27个。创区和谐社区示范单位22个。创市五星级社区1个,市四星级社区8个,市三星级社区9个。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100%持证上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社区干部总数的45.7%;精神文明建设有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深化。
三、人 口 与 人 民 生 活
【人口】生育水平保持低位,生育质量不断提高。深入开展便民维权活动,扎实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继续推进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大力开展“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项目,实行“早教服务进社区,优育技能入家门”战略,打造出多个特色型的社区“亲子园”。
200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72万人,常住人口47.51万人,全年出生婴儿2164人,出生率5.05‰,人口自然增长率0.39‰,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0,计划生育率达99.6%,优质服务率93%,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率85%。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百姓生活更加殷实。全区坚持“富民强区”目标,把为民惠民作为工作落脚点,积极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2007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7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9元,分别增长24.0%和11.4%。
【就业】就业安置力度加大,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民、惠民、利民,构建和谐社会,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列为区政府“重点工程”,努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净增就业人数7520人,安置下岗失业再就业10301人,再就业重点援助2286人,吸纳苏北劳动力2030人。再就业培训635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820人。
【环境保护】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坚持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调节,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并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全区环境质量整体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好转、群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大幅提升。全区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标市对区的考核成绩名列二市五区前列。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削减和“清水工程”目标任务。钟楼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首家生态工业园。昌瑞汽车部品制造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汽车零部件行业第一家通过 “江苏省环境友好企业”考核的企业。三堡街社区环保志愿者保护母亲河行动和世纪明珠社区的居民施秀娣家庭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在全市十大环保闪光点评比中入选。在环保“四进五创”活动,创成了绿色社区省级1个,市级2个;绿色学校省级1家、市级3家;环境友好企业省级1家,市级2家。全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削减245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38吨,分别同比下降13.0%和8.9%。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关闭化工生产企业30家。
【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更优更美。全力推进龙江路城市高架、快速公交线1号线等城市交通快速道路施工,建成通车的有常金路、丁香路等16条道路,总长20.4公里。按照“保洁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控全天候”的工作要求,切实抓好城市长效综合管理13项工作,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名列全市第一。加大对背街小巷的整治力度综合整治陈渡路、大仓路等161条背街小巷,实现路平、下水道通、灯亮的基本要求,彻底改变背街小巷道路破损、环境脏乱差的状况。高标准开展市容综合整治,按照景观大道统一标准对长江路、关河西路、广化街、晋陵中路等4条道路实施门楼牌匾、标志标牌、遮阳雨篷综合整治,进一步美化、亮化市容市貌。环卫设施更新加快,投资新建的横兴路、会馆浜、西林、北港垃圾中转站今年相继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全区的日常垃圾处理能力。绿化空间不断拓展,新闸荷园、钟楼广场、体育广场二期等建成了城市公共绿地,青枫公园二期也正加快建设,常金路、紫薇路、新运河等道路河道绿化带再添新绿,全年新增各类绿地107.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