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巩固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不断丰厚文体活动内涵,实现了钟楼教育文体事业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1、教育行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2006年,全区各校积极开展了“爱与责任”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一丝不苟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全区各类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收费行为,实现了钟楼教育收费的“零投诉”。8月,我区被命名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在全区各类学校大力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出台了《钟楼区教育事故认定办法》,用办法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2006年10月,我局向社区居民、家长代表发放近2800份行风建设民主评议表,满意率达95%以上。这可以看出学校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与水平在不断提高,钟楼教育形象在不断提升。
2、城乡教育一体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2006年1月,区委、区政府出台了《钟楼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进一步确立了乡镇校长的法人地位,完善了乡镇学校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提高了乡镇教师的福利待遇。为更好地落实实施意见,上半年我局投入20多万元,为乡镇学校配齐了艺术、体育器材,进一步改善了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把五星街道部分行政村的学区划归白云、勤业等小学,顺应了民意,减轻了家长负担。下半年对3位小学校长作了城乡交流,并在小教、幼教中启动了优秀教师城乡相互挂职培养工程,以此来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促进学校文化的交融,促进乡镇学校的发展。
3、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整合。
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顺利完成了觅渡桥小学东面地块的拆迁任务,觅渡桥小学6000多平米的综合楼工程已经开工,这为我区“觅渡”优质资源的放大奠定了基础。同时顺利完成了北港中心小学易地新建和花园二小教学楼的建设工程,投入500多万对清潭第三小学进行了全面改造,并整合了清潭一、二、三小的资源,组建了清潭实验小学,实行了规模办学,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与台湾吉的堡教育集团合作新办了翰林河景幼儿园。这些新的教育资源的生成与放大,提高了钟楼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为钟楼教育自身可持续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4、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变革了教师培训方式,实行“菜单式” 培训,使培训尽可能地贴近于教师的实际,扎根于教师的实践,努力使每次培训都能做到:让教师有所悟、有所得;以“名师工作室”的运作为契机,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使更多的教师凝聚于“名师”身边,感受“名师”的智慧,激励自身的成长;加强了与高校、研究所的合作,开办了研究生课程班,鼓励和引导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出台了《钟楼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用制度来强化优秀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促使他们能在原有的平台上得到新的提高。2006年,我区新生成市学科带头人20名,市骨干教师31名,我区优秀教师的群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5、蓝天计划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面对区域内一万多名流动儿童,我区各公办学校体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采取扩班增容等办法排难挖潜,全力吸纳。至2006年9月,我区公办学校吸纳流动儿童率已近75%,提前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对区域内的6所简易学校,我们也将其视为钟楼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投入近20万元为其配置了课桌、图书、电子琴等设备,并将其安全、课程、质量、队伍培训、教研活动等纳入统一的管理范围,帮助简易学校切实提高办学条件和质量,努力让钟楼区域内的流动儿童能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6、社区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自2005年,我区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后,我们一手抓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主阵地”——教育培训中心的投入,完善中心的办学功能,切实发挥区教育培训中心示范、辐射、指导作用;一手抓内涵建设,开发新的课程,优化师资队伍,布设基层培训点,新建社区教育网,开设网络课程,促使社区教育逐步走进每个社区,走进千家万户。2006年,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称号。
7、文体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局进一步加强了文体工作的管理,出台了对街道乡镇文体站的考核办法,通过考核促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逐步形成了企业、校园、广场、家庭融为一体的文体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文体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文体站长、文体骨干进行培训,提高其创作、指导、组织策划的能力;完成了民俗文化的调查及编印工作,履行了对区域内文化演出市场的管理职责,营造出了健康和谐的区域文化氛围;积极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省16届运动会,我区怀德苑、盛毓度等小学的选手夺得了17枚金牌。我区也获省辖市区贡献奖第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