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工作计划
钟楼区经贸局
2004年目标任务初步安排:
1、目标拟定的主要依据:
一是要以“两个率先”为目标,对照三大战略的发展要求,按照“三年发展纲要”中2005年确保完成数为参考;二是要以周边城区快速发展的增幅比例为竞赛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的目标要求;三是2003年预计完成数和全年的实绩数等为依据,对2004年目标进行了初步安排。
2、目标拟定的主要参数
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第一目标是保持在25%以上,力争30%以上,其中:全区综合营销收入预计完成275亿元,力争285亿元;实现利税10.6亿元,力争11亿元;全部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55亿元,力争160亿元;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00亿元,力争105亿元;规模工业实现利税5亿元,力争6.2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5家,销售收入总额达到58亿元,并涌现出2-3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第二目标是争取30%—40%以上。依托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进一步加大增幅,确保30%—35%,力争40%—50%,为提前完成“三年发展纲要”的目标奠定较强的基础。
2004年是钟楼经济开发区及其他工业园区全面进行工业投入的阶段,因此,工业投入的增幅继续力争保持在100%以上,总投资在30亿元以上,并且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要进一步优化。
下阶段的发展思路和举措:
(一)总体发展思路:
2004—2005年是我区实现“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把全面达到小康和现代化美好前景转化为现实的关键两年,也是我区全面落实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三大板块,实现“三年发展纲要”要求的重要两年。我们必须把区委的部署与我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理解和把握建设“两个率先”先行区的深刻内涵,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机制,切实把握与时俱进的方法,不断强化与时俱进的管理。对照各项经济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抓好工业有效投入的量质并举;抓好规模企业的做大做强;抓好现代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抓好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抓好工业、贸易和市场三者的协调发展,以创新的理念,多元化的形式,调动全员发展经济的潜力,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把各项重点举措落到实处,确保全区各项主要经济目标的提前实现。
(二)主要举措
1、加大工业有效投入,放大我区工业经济的后发优势。
我区通过2002年与2003年工业投入高速增长的带动,实现了规模工业经济的大踏步前进,使我们深刻领会到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对于工业经济量质并举、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一是要更好的依托钟楼开发区、新闸工业园区和主题工业园区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二是要抓住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上海举办世博会、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机遇和打造我市成为制造业基地的机遇。三是要着力扩大工业投入总量、加快工业投入增幅和提高工业投入效率,确保我区在2004年和2005年的工业投入增幅继续保持在100%以上,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投入超5000万元和超亿元的大型项目,使其为我区工业经济在200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蓄足够的发展后劲并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抓好重点企业的发展。
围绕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和开发区引进项目的特色,开展一系列活动。一是要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机遇,实行内外并举,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区实施二次创业,通过增加工业投入力度来壮大我区规模工业经济,使新增能力保持在20%—30%。二是要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规模经济跨越发展。通过现有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对具有一定产业集聚能力、技术含量较高、管理体系较完善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厂一策”的优惠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引导企业通过目标赶超战略、资本扩张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品牌推进战略和外向开拓战略,使企业在未来几年中,发展更快、更好、更规范,为我区在工业经济总量有较大突破的同时,涌现出一批上规模、重量级、有带动力、有影响力,充分代表我区形象的大型企业集团。
3、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激励各类经济组织的竞争意识。
近年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其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今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三个第一”、“六个前十名”等一批促进各辖市区工业发展和工业投入的考核、奖励和竞赛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区参考市政府和先进城区的相关考核、激励和竞赛政策,结合我区实际,也完善一系列政策,激励各类经济组织的竞赛意识,形成比总量、比增幅、比效益、比发展、比贡献的你追我赶的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
4、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对企业开展特色服务。
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有效提高服务质量,正确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创新特色。一是要全面落实好新办企业在重组扩张、空间拓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技改贴息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进入其他开发区的原有老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给予企业“一事一议”的优惠措施,为各类企业营造更有利于发展的服务环境。二是要开创企业服务的“三大通道”,即为运行企业提供快速服务通道;为新办企业提供优惠通道;为洽谈企业提供绿色通道。三是要积极创新思维,通过探讨新形势下新经济组织的发展思路等方面,引导思维的创新,指导工作的创新。
5、工业、贸易和市场三者同步协调发展相配套。
在我区确立工业强区的前提下,确立“壮大工业、繁荣商业、搞活市场”的发展方针。一是要继续使贸易流通提升服务档次和现代市场物流产业更有效的发展,使三者循序渐进,优势互补,统筹兼顾,与全区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及“三大板块”相配套。二是要使全区综合营销收入中工商业比例逐年调整。至2005年能分别达到综合营销收入总量的60%和40%。三是规模企业的日趋壮大。到200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0家以上,形成销售收入超20亿元企业1—2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3—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3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商贸企业20家,引导常州商厦通过品牌战略打造成确保超5亿元,力争超10亿元的我区商业旗舰;以凌家塘市场为龙头,成交额突破65亿元,从而带动市场物流板块整体成交额超百亿元。
(三)阶段任务目标安排:
在2004—2005年的目标任务安排中,我们将对照“三年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结合开发区2004年工业投入高速增长,积蓄工业发展后劲,2005年规模工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情况,高起点、高标准、能快则快、能高则高的制定2004年和2005年的目标任务,确保2004年和2005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分别保持在25%—30%以上,力争超过30%—35%,(其中,2005年的规模工业的主要指标要实现30%以上的增幅,力争达到40%),确保到2005年底,将超额完成“三年发展纲要”的力争完成数。预计到2005年,全区综合营销收入达到380亿元;全部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15亿元;实现利税14亿元,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55亿元,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9家,总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