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之年。年初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为加快全区自主创新步伐、建设“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2008年的主要科技工作汇报如下:
一、营造氛围、注重全社会科技创新
区委、区政府在年初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贯彻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明确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会上还对常州基腾电气有限公司等20家钟楼区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了奖励,在全区营造了注重创新、注重知识、注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钟楼经济开发区和各街道也结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工作:开发区重点进行创新创业平台的完善和骨干企业的产学研对接;新闸街道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和市科技经费扶持;五星街道积极帮助企业落实科技优惠政策;永红街道首次将科技创新目标考核纳入对各村委的考核体系之中;西林街道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南大街、荷花池街道将科技创新与楼宇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等等。这些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区域科技创新工作,共同形成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坚实基础。2008年,全区开展“省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测评”等4次科技创新培训,累计参训860人次。我们还对《科技创新服务手册》进行了修订,将最新的科技优惠政策收录其中。同时在钟楼区公共信息网 “实力钟楼”专栏中,累计宣传报道全区科技创新活动37次,向基层单位和企业宣传最新的科技动态。
二、有效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随着政府科技经费的杠杆引导作用不断加强和一批产学研对接项目的全面启动,企业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22.58亿元,同比增长87.2%;占全区工业投入的比重为55.3%。西电常变、朗生生命科技、常松讯汇等企业的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必将为全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支撑点。2008年,全区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7.89亿元,同比增长125.4%。格力博工具等12家企业超过了1000万元。企业重视研发投入,带来的最显著效果就是企业新品研发加快、利税明显增长:2008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税13.7亿元,其中税收超过5亿元,扣除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所得税减征等科技优惠政策因素,实际税收增长超过40%,高新技术对地区经济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22.01亿元,同比增长47.5%;高于全区规模工业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达到51.9%。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尤其是输变电、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和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明显。2008年全年,全区企业新认定“SL-D0062槽针床数控动柱式双主轴铣床”等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64只。
三、利用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克难求进
2008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颁布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重新测评就能享受税收优惠,针对这个新情况,我们认真筛选、召开申报动员大会,一对一地帮助企业解决科技计划立项、研发经费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科研人员队伍建设、财务处理等申报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按照新标准,有17家企业重新进行了申报并通过了重新认定,开始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2008年可少缴企业所得税总额约6750万元。我们还大力宣传、广泛发动,鼓励企业用足用好技术开发费按150%加计抵扣、研发设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转让免征所得税等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以技术开发费抵扣为例,今年以来,全区共有31家企业、45个项目进行技术开发费备案,经市税务部门审核,可加计抵扣应纳税所得额7095万元(其中国税2089万元、地税5006万元),占全市抵扣总额的31.1%,为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克难求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资源对接,实现校企所合作共赢
2008年3月,区内20余家企业参加了“四地四校七所”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35项。4月,区委、区政府组织党政企业代表团赴西安交大开展产学研活动,达成合作意向41项。燎原机械、华电变压器、弘禄华特等企业的项目已经开始开展实质性合作。在“2008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期间,190余名企业家参会洽谈,有23个项目在会上签约,协议金额(技术开发费)1478万元。“数控技术应用及装备研发”等产学研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打破了技术瓶颈,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全区企业2008年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9项。此外,我们还组织企业参加了 “08海峡两岸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大连、哈尔滨、天津、西安、兰州、成都等地产学研活动、中科院农业科技合作推进会和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常州科教城是常州地区科技研发、科技中介、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集聚区,为加强区政府与科教城管委会的联系,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选派我局相关同志驻科教城挂职,协调钟楼与科教城之间的产学研对接工作。
五、努力发掘,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
2008年,全区企业共申报国家级项目2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3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9项。明景电子的“一体化智能高速云台摄像机”等1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朗生生命科技的“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和滤过器”等1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科技计划(省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科技支撑计划、省创新服务平台和省国际科技合作);以东风农机、宝钢轧辊和常柴集团为依托单位的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立项建设;通力机电、创捷防雷等45家企业的62个项目被列入常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其中市重点发展项目10项。全区企业累计争取市级以上科技经费达到4071.5万元。2008年,亚美柯等9家企业成为常州市“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区现有市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14家。尼高科技等23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美能特机电等34家企业被认定为常州市民营科技企业;英中电气等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百家优秀科技成长型企业”。民生科技工作上,我们帮助五星禾绿等一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建立内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同时,重点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科技计划工作。金梓科技、正本节水等企业均开展了相关研发和产学研对接工作。同时,我们还继续做好文教卫生科技创新工作,“骨保护素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的构建鉴定”、“青少年机器人活动俱乐部建设”等一批科技项目顺利开展。
六、加大力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2008年,我们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率先制订了《鼓励申报专利的奖励意见》与《专利权和软件著作权奖励实施细则》;永红街道将专利申请作为各村委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市“知识产权示范街道”---五星街道,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年全区知识产权培训达到820人次。我们还在19家大型商场、超市建立了专利监督员队伍,切实开展打击专利假冒侵权行动。2008年初,我们优选了一批项目申报了市知识产权计划,有2个项目被列入专利产业化计划;2家企业成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实施单位;6件境外专利申请得到了省专项经费扶持。全年全区申请专利1013件,同比增长65.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4件,同比增长62.3%;授权专利464件,同比增长39.8%,其中发明授权53件,同比增长60.6%。开发区、新闸、五星、永红和西林五个街道(开发区)专利申请均超过了100件。由于在知识产权工作上成绩突出,我局再次被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评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
七、搭建平台,积极引进海归高层人才
为发挥好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一创新创业平台的示范作用。我们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相互配合,积极招才引智。全年在创业中心注册的企业达到38家,其中海归团队创业企业有15家;正准备进驻的企业有36家,其中海归团队有17家。这些高科技创业型企业落户钟楼,将会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带来新的增长源头。我们与组织、人事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多方沟通信息、积极洽谈争取,根据市“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的总体部署,开展了第3批、第4批海归创业团队的引进工作。我们还借助旅法博士留学生中国(常州)创业基地、在日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等交流平台,以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为主、通过留学生引进投资为辅,积极引进海归创业团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为这些领军型海归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做到政策兑现到位、服务支持到位,帮助他们尽快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八、夯实基础,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部门“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的关键是服务意识和自身能力建设。年初以来,我们着重在个人业务素质、信息收集分析、统筹协调能力、创新工作特色、机关效能建设等五个方面促使全局同志进一步提高。2008年,我们开展了“钟楼区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查”, 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新品研发、人才引进、产学研对接、项目申报等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调查企业总数达到480家,并利用科技局网站等平台,形成区---街道---企业三级科技资源共享模式针对部门工作特点,我们编制了《部门工作精细化管理手册》,进一步规范部门内部管理、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强化责任意识。我们还针对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发展的科技需求,提出了“风雨同舟、科技同行”五方面14项服务承诺,力求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的科技服务。为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和主要工作措施,我们还根据《2008--2010钟楼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立足知识产权保护层面,编写了《钟楼区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前景分析报告》。
回顾2008,成绩让人喜悦,展望2009,目标催人奋进。在新的一年里,科技局将与全区上下携手努力,保增长、促发展: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全区科技工作引向深入,为实现钟楼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