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各街道,区各办局、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2〕9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12〕91号)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意见》(常政发〔2013〕38号),全面加强质量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现就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质量强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要求,全市深入开展了质量振兴活动。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均已通过江苏省“质量兴市”先进市考核验收。市政府在质量强市工作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市整体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并争创全国先进单位,所有辖市(区)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区)活动并达到省考核标准。我区与先进地区相比,目前还存在质量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质量水平的提高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企业不多等问题。为追赶先进,实现质量兴区到质量强区的无缝衔接,着力提高全区质量总体水平,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我区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刻不容缓。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加强质量工作,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强化质量法治,严格质量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推动质量强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和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作为实施质量强区的根本宗旨。
2.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全面提升钟楼整体质量水平。
3.坚持固本强基原则。夯实标准、计量等质量技术基础,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质量信用诚信体系。
4.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大质量工作格局,质量强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力争一次性通过省质量强区活动考核验收。到2020年,全区质量竞争力进一步凸显,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全区质量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质量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总体质量水平全省领先。
具体目标:
(一)产品质量目标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到2015年,工业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强制性产品认证获证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2.着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推动重点企业通过质量、环境、能源、职业健康等管理体系认证,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到2015年,2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育各级质量奖企业10家以上。
3.有效培育优势自主品牌。到2015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3只,江苏名牌产品总数达12只,常州市名牌产品总数达50只;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8件,江苏省著名商标总数达20件,常州市知名商标总数达80件,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
4.积极推动技术标准研制。支持鼓励企业实质性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到2015年,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0项;开展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工作,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10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产业集群标准和联盟标准的制订;争取国家级以上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定工作组落户钟楼。
5.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到2015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专利授权量占区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40%,主要工业产品的采标率达到95%以上。
(二)工程质量目标
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规范要求,工程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安全可靠,主体使用功能满足使用要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发放率、一次验收合格率、竣工验收备案率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比重不断提高,在新建民用建筑中实施节能100%的设计标准;争创各级优质工程奖,推动创建“鲁班奖”、“扬子杯”等优质工程。
(三)服务质量目标
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水平,在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努力促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在旅游、餐饮、居民服务、文化产业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导入质量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水平,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服务业龙头品牌企业;服务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逐年提高并力争位居全市领先水平。到2015年,制订服务业标准1-2项,培育2-3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新增江苏服务业名牌企业5家以上,常州服务业名牌企业8家以上。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建设,以实施“三大战略”、健全“三大体系”、提升“三大质量”为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夯实质量强区基础
1.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围绕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组织实施系列工程,统筹推进质量强区。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努力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实施可靠性提升工程,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进我区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在重点服务领域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促进服务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实施质量对比提升工程,在重要产业领域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使骨干企业和领先企业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
2.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按照“培育一批、巩固一批、成熟一批、创建一批”的思路,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围绕我区三大主导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基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质量,加强品牌保护和品牌宣传,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培育发展一批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和“扬子杯”优质工程等,鼓励争创各级质量奖以及“鲁班奖”、“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奖项。
3.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建设,制订实施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增强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进行标准转化,推动企业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小巨人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争取更多的标准主动权和话语权;深入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大力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进程,把标准化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提升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
(二)着力健全三大体系,创新质量强区实践
1.着力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积极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促进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加快推进基层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完善以行政许可、质量监督和行政执法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监管链条;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强化对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应急物资的生产、流通环节监督检查,增强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2.着力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和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与地方产业特色相匹配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信息化技术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质量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企业自主检测能力建设,围绕全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骨干企业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开展国家实验室(CNAS)认可工作,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修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作用,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质量咨询、质量培训、质量评估等质量中介机构,壮大质量服务社会力量。
3.着力健全质量信用应用体系。整合各级质量安全信息资源,推进质量信用平台建设,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质量信用状况。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省质量信用AA级和AAA级。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和信息发布制度,制定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将质量信用等级与社会信用体系链接,增加失信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出厂检验、售后服务、质量追溯、产品质量明示等质量诚信制度,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育诚实守信的质量文化,树立钟楼质量信用形象。
(三)全面提升三大质量,形成质量强区优势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以市场为导向,增强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广泛开展质量强企、质量强业活动。引导企业自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积极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促进质量体系建设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一室两站三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进程;在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树立1-2家质量管理标杆企业,发挥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区重点行业创新质量管理。
2.全面提升工程质量。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切实保障重大市政工程的质量。加大对工程监理、施工现场管理等监管力度,督促施工和监理单位把质量安全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等国家优质工程奖和省、市优质工程奖。
3.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高端商务服务、文化旅游服务等重点服务行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实施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通过实施服务业品牌化,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将质量强区目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组织实施力度,成立区质量强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强区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宣传教育、考核检查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质监分局,具体负责协调和推进质量强区工作。开发区、各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细化工作目标,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制度。以制度为抓手,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确保质量强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发区、各街道也要完善相应质量强区工作制度和措施,广泛开展“质量强街、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活动,形成从街道到村居、从政府到企业的立体化质量建设格局。
(三)严格考核。建立健全质量强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质量强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我区质量工作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全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总体目标的框架内提出分年度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制定年度目标分解并定期考核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切实抓好本系统的质量工作,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推进质量强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政策引导。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促进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设立钟楼区区长质量奖(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进一步完善质量奖励政策,设立质量强区建设推进资金,经费数额占本级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例不低于1‰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质量强区推进工作。
(五)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新钟楼》、钟楼网等宣传平台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质量政策法规、钟楼优势品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重视、支持质量强区工作。深入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标准日”等质量活动,强化全民质量意识,形成“人人参与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全力构建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工作格局, 提高质量强区建设的社会参与度。
2013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