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年初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紧,企业经营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克难求进,我局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对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为加快全区自主创新步伐、实现钟楼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2013年的主要科技工作和明年主要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营造氛围、注重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贯彻区委、区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打造科技钟楼”战略,自始至终坚持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引领作用,积极贯彻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明确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对2012年钟楼区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奖励,在全区范围内再次营造起了注重创新、注重知识、注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针对开发区和各街道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别侧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开发区重点开展创新创业平台的完善和区内重点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工作;新闸街道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和市科技项目经费扶持;五星街道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了重新规划;永红街道完善细化了对各村委的科技创新目标考核;西林街道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南大街、荷花池街道将科技创新与楼宇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等等。这些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区域科技创新工作,共同形成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坚实基础。
今年,是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年,在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领导小组直接指导下,由我局牵头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进行了安排布置。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组织和通力协作,高质量完成了所有材料的上报工作。八月底,省科技厅已正式发函通知钟楼区上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名单,此举意味着钟楼区已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再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今年以来,我局已开展“省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测评”、“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保护”等4次大型科技创新培训,累计参训820人次。我们还在钟楼区公共信息网等媒体上累计宣传报道全区科技创新活动15次,向全区基层单位和企业宣传最新的科技动态。
二、克难求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加快新兴高新技术技术产业的培育,持续开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作,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份额,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一是产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1—9月,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8.55亿元,同比增长10.66%,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7%,比去年又提高了12.4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4.64亿元,占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0.8 %,发挥了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企业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充分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加快做大创新创业群体。1---9月,全区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44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到79家;通过高企复审11 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50。1-8月申请专利3097件(其中发明629件、实用新型1843件、外观625件),专利授权1438件,(其中发明100件、实用新型1127件、外观211件)。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项目获得成功。三是成果转化成绩更加突出。组织申报国家创新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重大成果转化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项(国家创新基金5项、省重大成果转化7项、省科技支撑计划3项、院士工作站1项);目前已经确定正式立项正在实施的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5项,攻克了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难题;东风农机、裕兴科技等企业的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
三、加大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积极构建政府带动、企业主导、第三方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一是政府科技投入带动有力。1—9月,区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资金达到1924.6万元,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2954.5万元,共扶持19家企业的19个项目,共引导社会投入超过2亿元,政府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企业研发投入担当中坚。1—3季度,全区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26亿元,同比增长21%,1—9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26.73亿元,同比增长26.7%,占全区工业投入的比重达75.2%。煤矿安全高效无轨运输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平板显示用高透光光学级聚酯基膜的研发与产业化等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三是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加大。大力宣传、广泛发动,鼓励企业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创业各项政策。以技术开发费抵扣为例,今年以来,全区已有200余家企业的科技项目进行了技术开发费备案,今年预计经税务部门认定的可加计抵扣额将超过1亿元,为全区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在较为严峻的形势面前克难求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校企合作,各类科技资源形成新集聚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经科教联动,推进产学研对接,力求校所企共赢。一是产学研对接成果丰硕。根据区委、区政府倡导的“技术难题提得出—对接资源找得到—合作项目对得上—校企共赢做得好”的产学研方针,我们再次公开征集了全区企业产学研课题70项,并根据主要研究领域确定了今年产学研对接工作的重点方向,4月11日—13日,钟楼区党政企代表团赴北京,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区政府分别与北理工、北交大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达成了17个项目的合作意向。今年以来,钟楼企业与大院大校大所达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已超过30项,协议金额超过1800万元。2013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期间,钟楼区组织200余名重点企业代表参与洽谈会,签订正式合作协议的项目近30项。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的合作项目被选入开幕式签约项目之一,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市重大产学研成果奖获得了表彰。二是产学研基地建设加快。与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名校院所共同建立了深冷液体贮运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精度自水平激光建筑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基地24个,为我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夯实了基础。三是国际合作继续扩大。积极引导区内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科技合作,西玛(常州)通用设备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CEM国际(亚洲)有限公司、常州商隆产业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与特耐王国际有限公司分别建立了技术合作机构,全区科技创新资源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经过我们的积极引导,逐步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意识强、产品技术含量高、沟通联系较紧密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正成为全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企业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高科技产品的引进、研发和产业化流程、如何用足用好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等都有了较强的认识,产学研对接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五、加大力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实施“知识产权集聚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力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是调整资助奖励政策,鼓励发明专利及专利授权。总结近年来专利工作情况,结合考核目标,对原有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由数量优先向量质并重转变,着重鼓励发明专利和专利授权。二是加大专利资助奖励,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主动性。共投入专利资助奖励经费1072.6万元,超过全年科技经费的一半,覆盖当年申请专利的90%。涌现了一批专利申请超50件的企业,专利资助奖励助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三是先行集群管理试点,凸显知识产权集聚效应。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认定的战略型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单位,“钟楼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项目”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制定落实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化运作,带动相关企业知识产权数量质量大幅提高。四是推进“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建设,营造知识产权良好氛围。以南大街商业街区创建示范街区为契机,通过宣传、建立制度、专项清查等手段,促进各参与企业认真履行正版正货承诺义务,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管理,建立专利商品台账, 张挂“正版正货”商品销售标识牌,做到进货中、货架上、仓库里无冒充专利、假冒商标以及其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商品。五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积极开展宣传咨询服务活动。与江苏理工学院共同举办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实务讲座”;我们还举办了“2013年钟楼区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案例分析讲座”。钟楼区人民法院在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设立了钟楼经济开发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为企业提供了坚强的司法保障。
六、建设载体,创新创业平台功能日臻完善。
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加快科技服务支撑平台建设。指导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闸科技园完善硬件建设,搭建招商网络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功能,同步推进招才引智,目前全区现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其中国家级1家(创业中心)、省级4家(创业中心、新闸科技园、运河5号创意设计产业园、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孵化总面积达到116.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450家。随着玉龙路科技创业街区、(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创新孵化载体的建设和完善,“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企业参与、注重转化”的专业孵化器建设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二是加快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今年以来,以科达斯特恩(常州)汽车塑件系统有限公司等单位为依托,申报申报市级工程中心11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申报省产业研究院已通过专家评审和答辩,正式立项,获省科技厅1000万元经费扶持。三是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培育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钟楼分中心、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钟楼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骨干科技中介结构,努力为创新创业提供人事代理、人才培训、创业咨询等全过程、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七、关爱企业,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出谋划策。
按照区委部署,为进一步帮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自七月起,全区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分别带队,对开发区、各街道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调查摸底、走访结对、现场办公、现场督查。南大街街道由洪炳忠、李文光带队,区科技局作为联络部门,开展“关爱企业”走访和督查活动。一是调查摸底。南大街街道会同科技局制定了走访计划。按照计划,对街道辖区内规模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对下半年经济指标,特别是有效投入、引进外资和财政收入三大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并细化到项目和企业,力求落到实处。二是走访结对。走访南大街街道所属企业21家,详细听取了企业负责人对生产经营中出现问题的诉求。三是排忧解难。针对走访企业提出的实际困难,带队区领导、南大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区科技局专题会商,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并将协调结果及时反馈企业,力争尽快解决。1—9月,南大街街道引进外资、有效投入和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均达到了时序进度。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