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按照省、市政法工作会议、司法行政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为统领,以构建社区服刑人员服务管理全覆盖工作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安全稳定为重点,全面加强社区矫正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实战化建设,实施项目化推进,确保全覆盖阶段性任务完成,为服务“两个率先”、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社区矫正风险控制能力
确立预防重于处置意识,规范完善调查评估和假释环境评价工作,从源头上降低社区矫正适用风险。注重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工作,提高信息采集客观性和评估分析深入性,为管理等级确定和矫正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健全完善安全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机制,畅通社会层面信息收集和系统内部信息传递渠道,定期排查分析安全隐患,部署应对措施,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构建动态管控模式,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管受控
落实监管工作制度和日常措施,强化社区服刑人员流动管理,严格外出请假和居住地变更审批,防范脱管现象发生。按要求确定严管类别人员,核实基础信息,完善分级管理,实施动态管理,突出重点管控,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管在控。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巡查、分析研判和指挥协调机制,完善社区矫正重大事项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即时将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最低程度。
(三)加快科技手段运用,提升社区矫正信息化水平
有效运用省社区矫正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区、街两级平台的智能化搭建,强化系统的信息研判分析、工作网络巡查、业务网上审批、部门信息共享等功能集成,融社区矫正工作流、信息流、管理流为一体。构建一体化技防体系,探索电话语音汇报及自主网络学习等系统功能,逐步配备执法记录仪、移动矫务通等装备,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能力和水平。
(四)丰富教育方法内容,增强教育矫正科学实效性
拓展区社区矫正管理服务教育中心的刑罚执行、行为健康诊治、回归社会引导功能,提升中心的核心枢纽地位和集约集成功能。积极参与“省级规范化中心”创建活动,规范中心运行,提升建设实效。深化心理矫正工作,加大对心理矫正的投入,对有心理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引入社会专业治疗,促进教育矫正科学化。
(五)引导社会多元参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小组,加强沟通联系和工作指导,发挥小组成员的信息反馈作用,夯实矫正执行社区基础。建立社会志愿者、社会机构力量为主体的讲师团和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基地,探索将专业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办理。委托社会教育、心理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机构,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相应服务。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帮困扶助举措。落实适应性帮扶措施,将符合政策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100%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有就业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安置率85%以上。
(六)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提升社区矫正规范执法质量
以贯彻执行《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为契机,优化部门联动配合机制,固化协作流程、工作规则、责任分工,以法治方式推动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顺畅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核查传递工作,完善社区矫正无缝对接机制。开展执法质量考评,采取卷宗抽查、专项检查、综合考评等方式,规范社区矫正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加强与监狱部门的社区矫正对接机制建设,落实互帮共建相关工作举措。适时开展社区矫正联合专项检查,切实维护社区矫正秩序安全稳定。
(七)推动机构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矫正组织保障能力
实行执法证制度,配强区、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执法人员,按照司法所有1名以上专编人员专门负责,专职工作者配备比例1:15的要求,配齐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稳定社会工作者队伍力量。制定《钟楼区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对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实施计分奖惩。构建职务风险防控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职业素养、执法能力,推进公正廉洁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