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直属单位:
《钟楼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钟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3月28日
钟楼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建设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创建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化和公共文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加快形成全面覆盖、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区域。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密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特点优势,统筹协调,既有长远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具体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文化发展的合力。
2.坚持全面创建、重点突破。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创建,全面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3.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竞争机制,推动各类资本和要素流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供给局面。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15年底完成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达标任务,基本建成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1.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1)实施图书馆达标建设。区图书馆在2015年底前完成区级图书馆主体建设,2016年对外开放;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4册次以上。
(2)实现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覆盖。推进开发区、各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及社区(村)文化室达标建设,到2015年底,全区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相应标准,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
(3)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达标配置。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推进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2015年底,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街道、社区(村)全覆盖。
(4)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民间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
(5)探索政府统筹文化设施的建管用机制。建立健全文化阵地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文化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1)实施常州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按照上级要求,推进常州图书馆、区、街道分馆建设,实行资源共享、统一采编、统一配送、统一检索、通借通还。
(2)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系统工程。配合市做好“文化惠民四个演”、“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我们的节日”、“社区天天乐”、“文化三送”等一批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内涵提升工作,创新活动机制,丰富活动内容,开发区、各街道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打造各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加强“民间艺术之乡”建设,广泛开展“一街道一品”以及“一社区(村)一品”创建工作,鼓励举办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和街道、社区(村)文化节。实现每个街道都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团队和一项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活动。
(3)建立群众文化互动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区文化馆龙头带动作用,整合各街道文化站资源,凝聚各群众文化队伍力量,上下互动,优势互补。深化群众文化辅导员制度,为每个社区(村)至少培训一名群众文化辅导员,每个社区(村)建立一支文化团队。完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志愿者服务向社会化、项目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探索专业剧团参与公益演出的长效机制,把优秀的舞台艺术产品提供给广大群众。
(4)强化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组织开展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艺术活动。继续推进公共文化单位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免费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1)完善基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到2015年,做到区支中心、街道、社区(村)基层服务点实现全覆盖。
(2)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
4.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培养力度。制定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文化重点人才评价标准。
(2)完善基层文化馆(站)人员配备。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社区(村)有至少1名享受岗位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支撑体系
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健全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完善经济投入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开发区、各街道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三)强化工作督查力度
建立创建示范区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督察制度、信息报送宣传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确保示范区创建工作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