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去实践,在生命中实践
——2014学年第二学期“新基础教育”研究计划
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2015年上半年,是“新基础教育”基地校研究的最后半年,也是争创“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冲刺的最后半年。学校以创建为标杆,以第二次回访为又一个成长节点,以“日常提质、品牌成形、综合融通、创教育新生活”为目标,自觉主动、智慧创生,变事、变人、变学校生活。
一、总体分析
1、三年研究变化
(1)从不全转变为全。全学科进入研究:三年前主要是语数英学科进入研究,现在是所有学科都进入研究。全体教师参与研究,不再有任何一个教师留在研究之外。全面变革学校发展,变原来点上求亮为全面系统进行变革。思维方式变得全、系统、整体,变革了单一的思维模式走向思维的整合融通。
(2)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从初创时的推和自觉各占一半,转变为现在90%的教师都能主动自觉为儿童更好成长而做的转变。所以,我校教师素质的底盘已经整体抬高,为学校品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师生生命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来的不够开放到现在的生命舒展,教师对教育的敏感性明显加强,日常新常规的落实已有了扎根提升的状态。学生呈现了活泼泼的生命样子。
(4)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许多原来比较生涩、不太把握得住的研究逐步在实践中得以转化,并较好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中得到表现。这些能力累进逐步又使得一些教师得以进行创造性研究。
(5)领导管理团队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完全转身,从做成事转变为成事中成人,真心为了每一个儿童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2.创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去年冲刺研究的一年中,在回访活动中,通过三个层面的反思会和分享会中,全体教师进一步清晰了“新基础教育”“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创建的标杆,围绕“做实做深日常,把落实新基本功,建立课堂教学新常规”作为变革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要在“课堂生态及师生状态的转型”上下苦功夫进行研究。
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学校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科课堂转型发展的不均衡。第二、二梯、三梯变化明显,一梯提升需要加强。第三、课型研究中,成熟课型本土化移植做得较好,但创生性研究能力的教师数偏少。第四、课堂教学中融通、有机、通化等方面还比较欠缺。第五、班级建设和班主任队伍在学生发展的研究上需要提升品质。第六、领导管理团度的整体、系统、融通的思维方式和变革能力还亟待加强。
二、核心问题和发展策略
在上述问题中,我校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骨干力量的生成数不够,需要再花大力气进行培育。这里的骨干指向于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领导管理团队的每一个人。
1.读书。在读书中提升对生命实践教育的理想追求和突破性发展。突破骨干的高原,打破骨干的板结。阅读局小的《整体化成》,《深度对话》、《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在阅读与交流中形成新认识,实践转化成新能力。
2.实践。(1)骨干教师的课堂要做到:“做深做强日常、落实新基础功,课堂教学新常规成为常态”,同时要自觉主动进行创新性课堂教学或班级建设的研究;(2)骨干教师的指导要做到:指导二梯和三梯的要量的要求,也要有一定的水准。(3)管理团队:既要上引领课也要加入指导教师上课的团队里。主动自觉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骨干力量(4)骨干教师和管理团队增加外出学习的频率和次数。同时要在教研组内对课进行移植、创生,做讲座。
3.品牌推广。是骨干力量培育的重要措施。学科教师的品牌推广,采用“课+讲座”的形式,所有一梯的教师都可以参加。班主任班级建设的品牌推广,可以采用讲座、课+讲座等多种形式(见第三大点)管理变革的品牌案例推广,采用项目汇报的形式。预期在三个层面进行:第一是校级层面,第二是联盟层面,第三是共生体内部或区市其他层面。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筹划把这些经验和亮点提炼编成书。
三、课堂教学的扎根提升与自觉转型
1.日“常”勇“创”
本学期,对照课堂教学转型的目标,不同的学科制定了不同研究内容。各个学科要秉持了“新基础教育”提出的“自觉、智慧、强己、成人”的核心价值观。学科组的第一责任和骨干教师要有勇于担当和敢于开拓的精气神。
(1)语文组提出了“做精日常的单元主题拓展课程”和“研究探索西新语文品牌课型”的目标。通过整体设计教研计划和夯实集体备课质量两个组织方式的深化力求达成。日常加强“整体化对类课型”进行研究,从对每个单元的教材解读、对核心育人价值的提炼、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成熟课型转化的班本化研究等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创新进行两个方面的品牌教学研究:组文比较阅读与课外阅读立体化分享。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由一梯教师进行,骨干教师要从课型到目标、重点、难点和明方法结构等进行研究并在教研组中用案例解读,分享交流,增强一梯教师课堂变革的能力和研究变革的能力。二梯、三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型要成日常。教研组依次为目标,进行自主性的课堂教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数学组针对前期的研究,关注从备课开始,把前期研究的成果转化到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全体数学教师在日常积极努力在进行实践推进,日常的课堂教学要呈现出明显的转变,有“新质”。其次在成熟课型再研究和新课型尝试研究两个路径展开提能的研究。成熟课型再研究主要遵循吴亚萍老师提出的两点:类比成熟课型,探究新课题,主要由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成熟老师承担。这对骨干教师而言是一次次的自我再提升;成熟课型再创造,主要由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教师进行初建和重建,由第一梯队的进行指导、评价,梯梯互动,促进这三个梯队各自不同的成长。新课型的尝试研究,是为了提高骨干教师勇于探究、敢于实践、增强变革能力的重要推进力。本学期主要在“规律性探究课型”上展开探究。
(3)英语学科本学期继续以“语篇教学”为专题研究的重点,立足于对教材的设计和挖掘,对教材内容进行文本再构,提高学生多句语言表达能力。以“活动”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表演、演讲、歌曲演唱、韵律儿歌等来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开发微课研究,在英语的整体认知过程中注重育人的细节。
(4)综合学科继续在“长自生长力”和“借主学科研究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加强综合学科日常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教研组长自身水平较强的基础上带动其他本组教师加快转型的速度。加大开放主学科研究的时空,增强综合学科教师对具有“新基础教育”新质的课堂的实践认识,完善认识,实践转型。在实践研究中,保持骨干教师持续转型,其他教师课堂教学变革鲜明。
2.重“学”重“化”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行走的路上,会因为寻求创新突破而丢失最本真的认识。如何克服对“新基础教育”理念及课程理念的泛华、标签化的认识。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的力度。同时,加强现场学习力的能力。
(1)重读经典书。重读“新基础教育”的第二套丛书,带着对实践的认识再次阅读,感受感悟是不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加强阅读感悟交流,形成对变课、变人、变生活的新认识。
(2)读好新书。语文教师要读好《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实践》,其余老师要读好新的相关学科的书籍。
(3)现场学习力的培育。现场学习力培育的力度要加强,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现场点评、交流的时间。教研组活动时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评课,要形成三支梯队评课时的互动生成。要加强对教研组活动质的提升。改变教研组同质无层次的学习状态,增强主动邀请“新基础教育”研究兼职教研员及华师大课题组教师的参与,提高现场学习的品质。
3.变“课”为“课程”
在创造实践的过程中,各学科要从整体育人的角度,主动自觉、克服困难、自我加压开展从“课”到“课程”的研究。打破单元一节课、一节课这样割裂的教学,从整体系统、拓展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上学期语文在《走进中国年》、《水浒传》、《美丽的冬日》......等方面进行了单元整体学习和单元拓展研究的实践。本学期语数英都将尝试着选择几个单元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突破知识之间的割裂与重复。
三、新校园生活的自觉建设和品质提升
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课堂也是重要的阵地,教师在教学方式和育人价值提升过程中能促进儿童课堂生活的变革。其次,学生校园生活还体现在非课堂生活之中。因此,自觉建设充满活力和童趣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校园生活及班级生活品质,是创合作校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基地校的研究过程中,岗位建设、主题节的建设等都已经转化为了常态,成为了新常规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继续智慧研究,建学生幸福栖息的乐园。
1.创一班一品
在“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班主任们自觉进行班级生活的变革研究,做实了岗位建设,关注并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系列有创造性意义的班级生活的建设。本学期,班主任将围绕培育“大气向上、自立坚韧”的学生为主要目标,化解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上。围绕文化开展班风学风建设,以此为核心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例如:儿童诗的真善美文化建设、文明礼仪文化、书香花香文化等。
学校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评估标准,出台《西新桥小学幸福班级的建设标准》,促进一班一品百花齐放的局面。
2.推建班品牌
创建合作校主动承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形成品牌、推广品牌、辐射研究成果。本学期,将会给优秀的班主任搭建三级品牌推广活动:第一是校内推广。学校利用班主任集中学习时间、全体教师学习时间给优秀班主任介绍班级管理经验。第二是在联盟内推广。学校在一年内选出8——10位在学生成长上有突出经验的老师进行成果提炼,每位班主任利用半天的时间进行交流辐射。例如:陈媛老师的“学生成长册”助成长、“我们的毅行活动”、“跟着课本去旅行”;洪敏亚老师的“随笔(书信)心连心”;沈浩老师的“读书和班级环境建设”;高战红老师的“常规礼仪教育”;孙宇老师的“变革班级评价”;金蛟老师的“线上家校沟通”……第三是紧抓“新基础教育”节点研究或市区两级班主任培训等各种平台,推出优秀班主任的管理品牌,促进完善、提炼成果、提升品质。班主任的生命焕发出新的活力。
3.研成长课程
浸润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中,逐步让研究者有了大视野和大追求。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具有未来社会意识和能力的小公民呢?于是,在班主任团队的研究中,四个基础进入了研究视野: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基本的环保意识、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基本的法律法规意识。本学期,将围绕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展开系统研究。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则结合品德课程进行引导。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活动、实践”展开,不做说教式空洞的讲解,要将这些认识扎扎实实化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展现出当代少年儿童的新的精气神。
4.变评价改革
建设具有生命成长意义的学校,变革评价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三年前评价方式的变革基础上,结合去年叶老师提出的修改建议,本学期我校将在原来“8+X”的评价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修改。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进一步提炼出我校培养目标的核心评价项目,作为一种导向,引导学生发展;第二要有层次性,既有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达成的目标,也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项目;第三要提炼简要的名称,朗朗上口且又记得住。
下学期,在总结三年基地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将会把学生新生活建设成果化,编写成书,推广研究品牌。
四、领导管理团队的品质提升和智慧引领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真诚、真心、真实、真情、静心的领导管理团队;需要有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勇于挑战、甘于奉献的领导管理团队;需要不图名利、不计得失,一心为师生、学校发展的领导管理团队;需要一直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勤智并存的领导管理团队。以上所述,也是我校在创合作校时的信念。
1.对变革的深度认识。进一步注重管理团队通过有策划的学习,主题讨论,案例剖析,学校比照等方式,使自己由内而外产生变革的自我需求,从而产生自我变革的力量。
2.读书促思想变革。团队一直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本学期,将开展批注式阅读《深度访谈》、《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复读第二套丛书,开展对话式交流。让理论来改变认识,再逐步转化为实践。
3.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变思维方式,组织以项目领衔为方式的深度研究,发挥教师的内在力量;变管理方式,由学期的计划推进到以月为单位的主要工作报备和小结制;变行动研究,打破边界,立足于儿童整体的发展开展活动。
4.形成独有的团队风骨。在研究中,管理团队的成员努力形成着这样的“风骨”:学科发展的担当、严谨扎实的管理风格、孜孜不倦的汲取、创造新研究的胆识。这仍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五、综合融通,创成长新生活
创建合作校非常重要的一个标杆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是否走向综合融通。本学期,我们继续从主题实践课程的改革入手,把综合融通化到实践教育活动中。在去年我校做的《走进中国年》的基础上,继续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学科和活动之间的割裂,走向“综合融通”的育人去向。我们预期在一年级中实施《寻找春天》、三年级《幸福成长》、六年级《毕业之歌》等主题实践课程。
改变人、改变事、改变学校,为师生的成长建立新生活。于此,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智慧境界上不断提升,应该是争创的方向了。我们努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