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区民政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省、市民政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推进现代民政建设为引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民政能力建设、拓展民政公共服务上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美好新钟楼”增添正能量。
(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
1、积极争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和省“现代民政示范区”。
2、新增老年床位490张;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5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40%以上;养老护理员执证上岗率92%以上。
3、筹建钟楼区老年大学西林分校,街道老年大学实现全覆盖。
4、严格执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巩固提升社区“减负增效”成果。
5、“政社互动”工作实现全覆盖。
6、全面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7、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数12个以上;上等级社会组织数占应评估总数的60%以上;做好年度社工招聘工作。
8、认真做好创建迎检工作,全面完成常州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目标任务。
9、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演练工作,新创成1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10、实施平台社会化运作协调管理,提升平台便民服务质效。
(二)、重点完成工作
一、突出基本民生保障
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要求,落实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
2、强化临时救助托底功能。落实市局临时救助文件要求,按照户籍人口5元/人的标准,建立临时救助专项资金,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
3、完善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积极配合做好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完善社会救助管理,实现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准确、救助及时。
4、增强防灾减灾工作能力。创建国家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1个,加快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灾情管理工作培训,提升灾害信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社区综合防御灾害能力。
二、促进养老服务管理
5、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文件要求,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50%以上;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100%,老年助餐点覆盖40%的社区(村)。
6、增强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新增养老床位49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40张。提升养老护理服务水平,加大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力度,培训一批专业服务人才,确保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2%。
7、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优化床位结构,全区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40%以上。50%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和上门医护服务。
三、拓展普惠福利政策
8、提高儿童福利水平。落实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配合做好以家庭养育为基础、基本生活费为保障、福利机构为依托的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
9、加快老年教育进展。筹建钟楼区老年大学西林分校,街道老年大学实现全覆盖,老年人受教育人数占老年人口的35%以上;继续推进老年精神关爱工作,新建一批社区“心灵茶吧”。
10、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完成慈善劝募任务和利息款收缴,扩大“周末关爱”公益联盟基金的规模,增强对紧急困难的家庭的救助力度,实现与慈善“六助”活动的无缝对接。
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11、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以和谐(平安、文明)社区(村)创建为抓手,以居民满意为导向,修订完善考评机制,深入开展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市、区和谐(平安、文明)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村)评选活动,确保提前完成城市与农村和谐社区达标率100%的目标。
12、深化“政社互动”工作推进。以推进政社互动为抓手,改革创新社区治理结构,厘清街道等派出机关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能边界,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工作关系,加快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实现政社互动街道全覆盖。
13、扩大社区“减负增效”成效。完善社区“三大站”功能,严格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优化社区工作环境,推动社区回归自治本位。深化“三社联动”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14、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依托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研制开发集手机App、触摸屏和微信公众平台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建立社区(村)综合信息平台“三级联动”运行机制。
15、加强基层社工队伍建设。组织年度社工招聘工作,支持社工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全年新增持证社工25人。深入开展“传、帮、带”相融合的“青蓝工程”,充分发挥专职社工在社区(村)一线的凝聚、创新和奉献作用,激励专职社工甘于奉献、勇于作为、敢于担当。
16、推进社工服务项目工程。实施社区(村)公益服务项目专职社工领衔制,实行项目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扩充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
五、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17、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管理机制,简化登记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全年新增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数70家。
18、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建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新建1个以上街道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实施“平台+基地+驿站”的区、街、居三级社会组织培育立体布局,形成区级有枢纽型、街道有示范型、社区有实务型社会组织,构成较为完备的社会组织生态链。
19、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编制政府部门职能转移目录,出台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重点列出一批社区事务、养老助残、社工服务、社会救助、慈善救济等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事项,组织开展第二届公益创投大赛。
20、健全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加大对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专职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修订完善社会组织分类评估评分细则,依托第三方全面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实现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动态管理,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占应评估总数的60%以上。
六、做好双拥优抚工作
21、推进新一轮双拥创建工作。配合市局做好迎检准备,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协调做好军地互办实事,继续深化和提升“五区联动、共建互融”的双拥特色,实现双拥优势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22、完善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和适度普惠的节日慰问制度,依托社区,建立社区优抚对象服务管理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七、提高专项服务水平
23、开展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配合做好地名清查及相关属性信息整理,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进一步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能力。
24、提高婚姻登记工作水平。完善婚姻登记服务流程,加快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婚姻辅导室”作用,全面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25、提升平台便民服务质效。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信用体系,精化服务企业,强化教育培训上求突破,实施平台社会化运作协调管理,提升平台便民服务质效。
八、优化民政工作机制
26、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巩固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管理,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27、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强化法治意识,提升民政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加强各项民政惠民政策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合规合法,杜绝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28、做好信息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民政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水平,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加大对民政工作的宣传力度,健全信息报送考核机制,提升信息报送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民政工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