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各街道民政办(社事办):
2014年我区民政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省、市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创建现代民政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民政能力建设、拓展民政公共服务上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更好地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美好新钟楼”增添正能量。
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
1、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和“现代民政示范区”。
2、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34.1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达30%,新增养老机构2家,新增老年养护床位350张。
3、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8%、96%。
4、建设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
5、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工作。
6、举办第二届社工技能知识大赛和首届公益创投大赛。
7、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12349”便民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家庭安装呼叫终端9000户。
8、创建1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二、重点完成工作
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要求,落实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低保边缘困难家庭补助标准由1200元/年提高至1500元/年。
2、增强防灾减灾工作能力。创建国家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1个,加快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灾情管理工作培训,提升灾害信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社区综合防御灾害能力,切实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3、发展慈善和福彩事业。加强基层慈善组织的培育,建立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机制,扩大慈善广场影响力,积极营造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常州晚报的合作,增强“周末关爱”对紧急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强化慈善“六助”成效。做好福利彩票销售工作,完成450万元的销售目标。
4、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增养老机构2家,新增老年养护床位35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4.1张。贯彻落实民政部《养老机构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做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登记工作,健全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大力推进居家养老“菜单式的便利化服务、多层次的专业化服务、志愿者的亲情化服务”,力争培训一批专业服务人才,建设一批心灵茶吧,再创一批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市星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全年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站5家。
5、深化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对照苏南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关于城市与农村和谐社区创建达标率,修订完善考评机制,精心设置创建载体,深入开展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市星级和谐社区和区和谐文明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村)评选活动,确保提前完成城市与农村和谐社区达标率98%、96%的目标,积极争创第二轮“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6、实施社区品牌创建战略。按照社区品牌“系列化”或“主题式”的思路,深入推进“项目系列化、系列品牌化、品牌实体化、实体社会化”品牌创建战略,加快名品社区全覆盖,精品社区再提升,逐步实现社区品牌由创特色亮点到创模式形态的转变。
7、推动社区治理机制创新。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政社互动,探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和指导性目录,社区自治组织依法协助办理的服务事项以政府购买方式实行“费随事转”,厘清街道等派出机关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能边界,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工作关系,增强社区组织自治属性,积极开展政社互动街道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基层政府转职能,自治组织增活力,居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8、推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协调开展社区负担专项清理行动,精简社区承担的行政性事务,建立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注重改革试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深化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完善和推广“三合一”、“四会制度”等对话机制,探索和建立“群众说事、民主议事、分类理事、高效办事、定期评事、公开告事”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村)“六事工作法”,建立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及其他形式的民主监督机制,探索制定社区自治机制、群众工作制度、网格化管理机制有效对接的政策措施。
10、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管理机制,简化登记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全年新增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数达120家。
11、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建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实施“平台+基地+驿站”的区、街、居三级社会组织培育立体布局,形成区级有枢纽型、街道有示范型、社区有实务型社会组织,构成较为完备的社会组织生态链。
12、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编制政府部门职能转移目录,出台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重点列出一批社区事务、养老助残、社工服务、社会救助、慈善救济等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事项,组织开展首届公益创投大赛。
13、健全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加大对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专职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修订完善社会组织分类评估评分细则,依托第三方全面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实现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动态管理,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占应评估总数的30%以上。
14、推进志愿服务记录试点。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时间记录试点工作,全面推广志愿者(义工)实名注册,注册登记率占户籍人口的15%以上。建立志愿服务激励反馈机制,引导志愿者(义工)下沉基层,探索志愿者(义工)和社工组团服务模式,形成“社工带义工、义工助社工”融合式发展格局。
15、加强基层社工队伍建设。规范“凡进必考、凡用必选、持证上岗”的用人制度,按照专业优先、年龄梯次、优势互补的要求,组织年度社工招聘工作,支持社工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开展第二届社工知识技能大赛,激励社工吸收新知识、学成新本领、创造新业绩,全年新增持证社工50人。
16、规范社工管理考核机制。积极与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高校作为社工开展服务、实施督导、教育培训的后盾力量,依托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协会领头作用,深入开展“传、帮、带”相融合的“青蓝工程”,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注册备案制度,完善以社区(村)居民评议为主、群众满意为标准,奖优罚劣、末位淘汰等评估机制。
17、开展“文明家园提升工程”。围绕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测评要求,做好社区台账指导工作,着力提高台账的对标性和规范性,着力提高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加大对社区建设的长效化管理,开展定期测评工作,集中整治社区环境卫生,营造良好创建氛围,确保全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总评考核。
18、推进双拥优抚工作。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和适度普惠的节日慰问制度,依托社区,建立社区优抚对象服务管理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和提升“五区联动、共建互融”的双拥特色,实现双拥优势资源整合共享,配合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创建工作,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19、提升平台便民服务质效。圆满完成12349联合会换届工作,加强与社区、企业、行业协会的互动沟通,举办服务企业技能大赛、开展主题优惠月活动,通过强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制度,建立信用体系,不断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实现“12349”便民服务功能向两市五区全面拓展,为辖区老年人家庭安装呼叫终端9000户。
20、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加强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制度,加强资金管理,保障民政资金专款专用,杜绝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履职尽责。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21、开展“现代民政示范区”创建。围绕“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指标,以重点工作推进为依托,精心组织、周密筹划,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完成,逐步实现我区民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力争2015年2月前完成自查迎接市、省检查。
二O一四年三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