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浏览
  • 智能问答
  • 今日钟楼
  • 登录个人中心
  • 网站首页
  • 走进钟楼
  • 新闻中心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开放
  • 数据发布
信息名称:2015年民政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19539/2015-00004
组配分类:业务工作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民政局
产生日期: 2015-11-12 发布日期: 2015-11-20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2015年,全区民政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着力在基本民生托底保障、创新社会治理、拓展民政公共服务、加强民政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建设“强高富美”的新钟楼增添新能量。一、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严格实施社会救助标准。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健全以城市低保为主、医疗救助为辅、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低保动态管理,配合市局做好低保对象信息比对,2015年我区共有163户、265人因
2015年民政工作总结
 

2015年,全区民政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着力在基本民生托底保障、创新社会治理、拓展民政公共服务、加强民政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建设“强高富美”的新钟楼增添新能量。

一、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严格实施社会救助标准。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健全以城市低保为主、医疗救助为辅、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低保动态管理,配合市局做好低保对象信息比对,2015年我区共有163户、265人因各种原因退出享受低保待遇,新增低保对象78户、101人,调减17户、35人,调增10户、17人,为国家节约18.82万元低保资金。二是各类保障应保尽保。截至10月,对城市低保对象1993户,3046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744.3885万元;对农村低保301户,511人,7-10月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57.8659万元。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严格执行财政政策规定,确保专款专用,低保救助资金全部采取社会化打卡发放,全区没有发生一例涉及资金使用的违规事件,也没有接到过资金违规方面的举报,资金使用管理规范,操作阳光透明。三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结合“512防灾减灾日”,通过“四个一”向公众宣传防灾减灾相关知识。白云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通过省级验收,报国家减灾委审批。积极应对突发自然灾害,针对突发灾情,主动做好灾情勘察、情况上报、协助理赔、群众安排等工作。

二、养老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

一是加强居家养老网络建设。全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46个,建成老年助餐点26个,以政府主导、企业家赞助、服务企业承包和社区志愿自治服务等四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实现助餐服务全覆盖。启动“12349” 平台社会化运作,引入淘常州“APP+新型便利店+高速干线物流”的O2O经营模式,为智慧养老工作注入活力。召开全区养老工作推进大会,聘请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张恺悌为我区养老事业发展顾问,为发展养老事业出谋划策。与卫计局成功签订医养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医养融合式发展,探索“嵌入式养老”新模式。二是增强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成景日安康、幸福天年老年公寓,新增床位数440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0.8张。全区现有养老机构16家,核定床位数2368张,其中民营机构13家,核定床位数2053张,民营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97.5%。加大护理人员岗位培训力度,全区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2%以上。加强养老机构安全检查,通过开展夏季安全大检查、回头看等活动,确保让入住老人放心、满意。三是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优化床位结构,全区护理型床位数1251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40%以上。加强与卫生系统对接,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保健和上门医护服务。四是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大力推进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均建立“心灵茶吧”,通过面对面交流、聊天的方式,缓解老年人心理障碍。区老年大学西林分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区范围街道老年大学全覆盖。完善区老年大学、街道老年学校、社区(村)老年教学点三级教学网络,通过开设各类老年教育特色课程,让老年人老有所学。今年以来,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人数占全区老年人口的35%以上。组织开展“栖凤杯”老年健身舞蹈大赛等老年性群众文化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并通过开展“敬老月”等专题活动,进一步弘扬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创新

一是实施硬件提升工程。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功能布局,完成荷花池社区、西瀛里社区、西二社区等有关社区的改造提升工程。全区所有社区(村)统一建立“三大站”,逐步完善社区“三大站”功能,实现统一布置、统一标识,区、街、居“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载体基本形成。二是落实“减负增效”工程。严格执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以“三社联动”、“政社互动”为抓手,梳理出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推动街道、社区(村)签订协议,签约率达100%。三是社区建设争创特色。研发社区治理信息化手机APP,选择荷花池街道进行试点,实现了社区信息采集的智能化、目标考核的定量化、工作任务的规范化、信息数据的共享化。启动和谐(平安、文明)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城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力争达到100%。四是推进社工“青蓝”工程。规范“凡进必考、凡用必选、持证上岗”的用人制度,支持社工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全区318人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每万人拥有专业社会工作者达6.36名。完成年度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聘工作,招聘3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充实社工队伍,以“传、帮、带”相融合,通过开展“向许巧珍学习”主题活动、培训等方式,提升社工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四、社会组织活力进一步激发

一是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筹建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培育孵化、能力建设、评估与指导、人才培养、综合支持等方面服务,目前已进入室内布局和功能设计阶段,预计年内完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今年已建成开发区、永红街道、南大街街道等3个街道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建立区、街、居三级社会组织培育立体布局,构建“平台+基地+驿站”的社会组织发展生态链。二是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设立社会组织培育扶持资金,出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目录,新增注册登记社会组织14家,引进市公益助学联盟、蓝天救援、东叽集市等知名社会组织10余家。积极组织公益创投,19个区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正在实施,14个市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落地钟楼,共获得市级公益创投资金30万元。三是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加快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实现“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今年以来,新增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数156家。全区范围目前社会组织总数1084家,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数达12个以上;上等级社会组织数151家,占社会组织应评估总数的60%以上。

五、双拥优抚安置进一步深化

一是全面部署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迎检工作。高度重视迎检工作,及时召开全区双拥领导小组会议和双拥联络员会议,确保迎检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沿街电子屏、广告位、横幅、以及《新钟楼》等传播工具,在全区范围营造深厚的创建宣传氛围。对照《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查缺补漏,做好双拥法规、双拥共建、双拥活动等双拥工作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形成一套分年度、分类别和双拥汇报相佐证的台账资料。加强双拥成果宣传,许巧珍双拥事迹先后在《中国国防报》、《中国社会报》、《江苏民政》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南大街双拥一条街”成为江苏省首批双拥示范基地。二是军地双拥工作创新开展。广泛开展“五区联动、共建共荣”双拥活动,以“360行动”为抓手,通过军民结对、走访慰问、军地帮扶等形式,彰显钟楼双拥特色。创新“双拥进基层”活动内容,组织民进钟楼基层委员会开展“送文化进部队”、带领有关街道和企业人武部长慰问高炮连参训民兵等,推进军地融合式发展。深入开展军地互办实事活动,投入经费91万元,完成10项实事项目。三是完善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为全区520名优抚对象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560万余元,为131名企业退休“两参”人员发放慰问金55万余元,发放义务兵优待金、立功奖励金505万余元。落实适度普惠的节日慰问制度,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八一”等重大节日期间,上门为抗战老兵发放纪念章和慰问金,并对全区每位优抚对象人均发放300元慰问金。建立社区优抚对象服务管理平台,依托网格化管理手段,加强与优抚对象沟通联系,提高服务水平。

六、民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民政专项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为确保区划调整后,准确、及时、平稳做好邹区镇各类对象保障经费的发放工作,区民政局对邹区镇原有各类保障对象经费发放情况进行测算,共对34项内容进行了全面对接,目前,邹区民政工作开展平稳有序。按照照统一部署,配合做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进一步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能力。完善婚姻登记服务流程,积极发挥“婚姻辅导室”作用,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加强“12349”平台社会化运行协调管理,通过评估与督查相结合,提升平台便民服务实效。二是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专题学习,提高法治意识。加强对各项民政惠民政策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确保合规合法,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归纳总结了许巧珍“7+工作法”,通过组织开展“向许巧珍同志学习”的“六个一”专题教育学习活动,提升全体人员能力素养和工作水平。三是信息宣传工作得到加强。出台《钟楼区民政宣传和信息工作考评办法》,建成钟楼区民政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加大民政工作宣传力度。立足街道实际,以“一街一品”为抓手,努力培育民政宣传工作精品,以社会组织培育、双拥品牌创建、优秀社工事迹传播等为突破口,在《中国社会报》、《中国国防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上累计刊登各类稿件达13篇,在《江苏民政》、《新华日报》、《常州日报》等省、市级媒体上刊登新闻报道达300多篇。全区民政工作的影响率不断提升,荣获中国社会报社“2015年度全国民政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电子政务中心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星港路88号 邮政编码:213023 电子邮箱:zlqzfb@changzhou.gov.cn
联系电话:0519-88890809(网站建设管理)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40002 苏ICP备05028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