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年初以来,宏观经济形势持续趋紧,企业经营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克难求进,我局紧紧围绕创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加大科技投入,搭建技术转移平台、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新产业,为加快全区转型升级步伐、实现钟楼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2014年的主要工作和2015年主要打算汇报如下:
一、形成合力、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新氛围。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贯彻区委、区政府创新驱动战略,自始至终坚持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明确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再次营造起了注重创新、注重知识、注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开发区、各街道以及区各部委办与科技局一起形成合力,各有侧重、协同创新:开发区重点完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新闸街道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和市科技项目;五星街道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重新规划;永红街道成为全市产学研示范乡镇(街道);西林街道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南大街、荷花池街道将科技创新与楼宇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等等。这些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区域科技创新工作形成合力,夯实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我局已开展“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等5次大型科技创新培训,累计参训880人次。我们还在科技日报、钟楼区公共信息网、“新钟楼”等媒体上累计宣传报道全区科技创新活动19次,向全区基层单位和企业宣传最新的科技动态。
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充满新活力。
在加快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的同时,持续提升传统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一是体现高新产业导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1—10月,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11.88亿元,同比增长1%,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5%,比去年提高了 个百分点。二是体现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做大创新创业群体。今年全区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75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总数达到90家;通过高企复审11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85家。1-10月企业申请专利4148件(其中发明951件、实用新型1726件、外观1471件),专利授权1756件,(其中发明112件、实用新型1302件、外观342件);三是体现创新成果转化。组织申报国家创新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重大成果转化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3项(国家创新基金14项、省重大成果转化7项、省科技支撑计划11项、院士工作站1项);目前已经正式立项正在实施的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6项,攻克了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难题;精研科技、东风农机等企业的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
三、加大投入,企业创新意愿得到新提升。
积极构建政府带动、企业主导、第三方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一是政府科技投入导向明显。及时关注调整科技创新新动向,将有限的财政扶持经费用在刀刃上,如专利资助重点转向授权,项目奖励向国家级倾斜等,带动和引导企业将创新的主要资源投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点方向。二是企业研发稳中有升。今年受经济环境影响,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但是,钟楼企业研发投入热情不减。1—3季度,全区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24.8亿元,同比增长10.2%,1—10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30.16亿元,同比增长0.7%,占全区工业投入的比重达75.2%。三是政策扶持不遗余力。我们坚持宣传,鼓励企业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创业各项政策。以技术开发费抵扣为例,全区已有100余家企业的科技项目进行了技术开发费备案,预计经税务部门认定的可加计抵扣额将超过8000万元,为全区科技型企业在较为严峻的形势面前克难求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搭建平台,各类科技资源形成新集聚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经科教联动,推进产学研对接,力求校所企共赢。一是产学研对接出实效。我们征集了全区企业产学研课题70项,并根据主要研究领域确定了今年产学研对接工作的重点方向,10月日27---29日,钟楼区党政企代表团赴东北,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和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校企达成了7个项目的合作意向。今年以来,钟楼企业与大院大校大所达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已超过30项,协议金额超过1800万元。二是技术转移中心担重任。今年五月,我们成立了全市首家区级技术转移中心,中心以网上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基础,整合了科技政策咨询、科技项目动态管理、科技信息发布等多项功能,与国内多所知名院校及本地高校建立了常态化的技术转移机制,为区内企业拓展创新源头、解决技术难题搭建了绿色通道。三是国际科技合作成体系。借助海归创业人才、合资企业外方合作伙伴等途径,我们积极引导区内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科试中心、通力、宣纳尔等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机构。更重要的是,企业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高科技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产业化流程有了较强的认识,产学研对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五、加大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尝试新手段
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实施“知识产权集聚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力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是调整资助奖励政策,鼓励发明专利及专利授权。总结近年来专利工作情况,结合考核目标,对原有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由数量优先向量质并重转变,着重鼓励发明专利和专利授权。二是加大专利维权力度,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主动性。今年以来,对区内的知识产权重点企业,如霍克展示器材、格力博、海杰冶金等,我们及时发觉专利纠纷苗头,早期介入,协同市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部门、机构多次现场执法,有力地保护了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建设常态化,营造知识产权良好氛围。以南大街商业街 “正版正货”示范街区为重点,广泛宣传、建立制度、专项清查,促进企业认真履行正版正货承诺义务,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管理,建立专利商品台账,张挂“正版正货”商品销售标识牌,做到无冒充专利、假冒商标以及其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商品。四是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常抓不懈,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 “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积极开展宣传咨询服务活动,举办了多场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案例分析讲座,同时与法院及工商、司法和专利中介机构合作,充分发挥钟楼经济开发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等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专利司法保障。
六、建设载体,创新创业平台功能新完善。
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加快科技服务支撑平台建设。指导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闸科技园等孵化园区完善硬件建设,搭建招商网络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功能,同步推进招才引智,目前全区现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其中国家级1家(创业中心)、省级4家(创业中心、新闸科技园、运河5号创意设计产业园、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孵化总面积达到12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500家。二是加快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今年以来,以建科院等单位为依托,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三是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培育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钟楼分中心、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钟楼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骨干科技中介结构,努力为创新创业提供人事代理、人才培训、创业咨询等全过程、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七、关爱企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形成新作风。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我局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化学习、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充分谈心、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在此基础上,针对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整改目标和方向,积极整改落实;结合自身职能,开展了“专用平台,高效对接”、“专题对接,协同创新”、“网上申报,快速受理”、“支持创造,保护成果”和“加强联动,落实政策”五个专项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企业和基层的一致好评。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