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稳中求进快发展、忍痛转型勇突破”的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努力促转型、稳增长、提质量、惠民生,全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发展质量效益向好,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率先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台阶,达400.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7.05亿元,比上年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2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5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美元=6.1932元)为1.25万美元。
财政收入低位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3.3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3.2亿元,比上年增长0.24%。其中,实现营业税8.34亿元,比上年下降26.4%;实现增值税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实现企业所得税3.19亿元,比上年下降5.9%;实现城市维护建设税1.69亿元,比上年下降5%;实现土地增值税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年财政总支出20.50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经济结构提档升级。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6%。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7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0.04:46.67:53.29调整为0.03:44.26:55.71。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同步推进,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规模工业比重突破90%,达到90.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4.7%。
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全年新增企业1735家,其中民营企业1606家,个体工商户5573户,新增注册资本54.91亿元。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初步显示,年末全区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登记户数32982户,其中法人单位10473户、个体工商户22509户。全区2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179家,完成产值509.64亿元,企业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工业总量的73.3%和61.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0.1%。
二、农 业
现代农业稳步提升。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区级7家。农业品牌创建稳步推进。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一只:“五禧”牌鸡蛋;有常州市名特优农产品12只:“红梅”牌鲜牛奶、酸牛奶、“五禧”牌鸡蛋、“三聚阁”牌玉米蓉馅料、大麻糕、“味露泉”牌麻油、“康王”牌芝麻糖、“金海棠”牌白茶、翠柏绿茶、“青枫”牌茶叶籽油、“叶莉莉”牌梨膏糖、“蔡天赐”牌梨膏糖。“玉蝶”牌萝卜干、“康王”牌芝麻糖和“叶莉莉”牌梨膏糖等生产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梅”牌鲜牛奶被评为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名优农产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平稳。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4.5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实现工业总产值910.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完成产值82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利税70.30亿元, 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利润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年亏损势头得到遏制,规模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0.3%,较上年同期较大收窄,亏损企业亏损额1.01亿元,比上年下降24.3%。规模工业中,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和建材等七大行业实现产值799.7亿元,合计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的96.8%。全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20家,比上年增加7家,超10亿元企业26家,超20亿元企业10家。
建筑业发展健康。尽管房地产市场受持续调控影响,但全区建筑业市场仍然保持了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64.21亿元,比上年增长4.5%;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069.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6%;竣工面积222.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提质。围绕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切实引导有效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49 亿元,比上年增长17%。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服务业投入236.03亿元,占投资比重的81.8%,比上年增长23.7%;完成工业投入48.76亿元,比上年下降2.5%。分注册类型:民营经济投入达到231.0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0.1%,比上年增长17.7%,民间资本已成为全区投资活动的主体;三资投入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国有经济投入7.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
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年100个重点项目开工91个,完成投入164.9亿元,占投资比重为57.2%,完成年计划的107.3%,高于上年同期近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项目29个,完成投资29.53亿元;服务业项目23个,完成投资53.95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2个,完成投资18.95亿元。全年在建亿元项目(含房地产)84个,比上年同期净增9个,完成投入17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增速高出固定资产投资16.4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保持平稳。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供需结构有序调整。全年列统的62家资质房地产企业完成开发投资额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15.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6%;商品房施工面积552.1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竣工面积14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3%;商品房销售面积114.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0.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2%。
五、国内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市场运行良好。消费品市场虽呈现小幅波动,但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总量占全市比重的14.7%,继续列全市第三。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在限上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5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金银珠宝类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5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6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不断深化,钟楼科技创业服务业集聚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南大街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古运河文化创意街区列入市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扶持重点。钟楼科技创业园入选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双桂坊美食城改造项目入选市级旅游重点项目。建立服务业优势企业培育库,组织申报市级服务业重点企业12家,省级服务业创新百企2家。全区年营业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重点服务业单位(不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和金融业企业)444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现增加值6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服务业总体发展稳中有增,势态良好。
六、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低速增长。面对国际需求缓慢复苏、波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全区以“稳量提质”为目标,着力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千方百计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出口总额20.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进口总额3.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3%。按出口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分别完成出口额17.44亿美元、6.5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9%、增长26.2%。按出口大类商品分,机电及音像设备、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分别实现出口额9.52亿美元、3.65亿美元、1.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5%、3.8%、39.1%。截至2013年末,全区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462家,其中288家生产企业进出口额占比68.1%,174家外贸公司进出口额占比31.9%。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在国际投资持续走低的形势下,全区利用外资仍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新增工商注册外资项目20个,增资注册项目13个,平均单个项目注册外资1436万美元,完成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47398万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30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个。利用外资结构更趋优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达到62%。
七、科学和人才
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1.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7%,比上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占比继续保持全市首位。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入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完成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年新增14家高新技术企业,截止2013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9家。累计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3617.4万元,引导社会投入超过2亿元。钟楼区再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殊荣。
科研工作成果丰硕。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5219件。其中,发明专利148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31件,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1.2%;PCT国际专利申请10件,占全市申请总量的14.7%。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建设更趋完善。全区现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其中国家级1家(创业中心)、省级4家(创业中心、新闸科技园、运河5号创意设计产业园、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孵化总面积达到116.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450家。
人才建设有新作为。全年共有来自海内外191名人才注册龙城英才计划网申报落户钟楼,其中1名人才入选省“双创计划”;1名人才入选省“博士集聚计划”;2名人才入选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15名人才入围省“333工程”培养计划,其中朱留存、裘进浩入选省“333工程”培养计划第二层次,实现了零的突破;成立了(常州)智慧城市研究院、常州首家美国院士工作室;首度入选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截止2013年末,全区累计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团队182个,培育省“双创计划”人才14名,省“博士集聚计划”人才6名,单位人才产出比领跑全市。
八、文、教、卫事业
文化事业和谐繁荣。文艺精品《香脆萝卜干》参加全国最高奖群星奖决赛。“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梳篦(2013—2022)保护规划”正式拟定。大运河(钟楼段)保护和申遗工作有效推进,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发动居民、环保志愿者、热心公益事业人士参与保护行动,营造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氛围,全力做好迎检准备。截至201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8处,其中文化馆1处,综合性文化站7处。全年举办“美丽钟楼——文化巡演”30场,送戏送电影150场。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达5场次,协助十个核心社区开展“社区天天乐”活动近800场次。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围绕教育强区建设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增强教育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配套学校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香江华廷小学新校建设,完成花园小学、清潭小学校安工程,完成宝龙幼儿园和绿地幼儿园装修。全年创建市优质学校2所,组织2所学校申报市优质校复评工作。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新组建成立“怀德教育集团”和鸣珂巷幼儿教育集团,与苏州康佳幼教集团合作筹建全市首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做亮钟楼幼教品质,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创建成省优质幼儿园1所、市优质幼儿园4所、市特色学校1所。截止2013年末,全区有各类学校24所,在校学生29810人;其中小学21所,在校学生27528人;教职工总数1648(教师1634人)。
卫生服务不断提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卫生惠民力度,提升居民群众健康水平。成功创建省妇幼卫生先进区、省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市首批省消除疟疾达标区。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正式启用;中意宝第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完成投入使用;北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过渡搬迁;西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效推进。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成为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全年采购基本药物5602.7万元,销售5496.64万元;门急诊人次110.5万人次。加大新农合保障力度,新农合人均筹资500元,参合率100%。在全国率先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基金,筹集3110万元。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功能先行、建管并重、提升品质为目标,着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秩序井然的美好家园。全年新建道路里程10.5公里。清潭西路、会馆浜西路、梅庄路、木清路建成通车。投入2300多万元实施童子二期整治工程。争取上级资金900多万元新建北新巷应急排涝泵站和仙偃浜闸站等,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得到提升。征收安置强力推进。积极开展“突击突破月”活动,攻破拆迁节点难点,全年累计完成拆迁65.3万平方米。远东服装厂、金狮A、西林职中、融达物流等4个地块挂牌上市。松涛苑、瑞富小区2.1期、华林家园2.2期、新闸花苑小高层续建等44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完工。全年新增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单位绿地32.69公顷。
长效管理再创佳绩。创新管理手段,强化服务理念,扎实推进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城市长效管理考评实现“七连冠”。东横街、西横街创成省级市容示范路;局前街、化龙巷等5条道路创成市级市容示范路;星湖路、清潭路等4条道路创成市级市容达标路。强化薄弱环节专项考核,积极开展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7条主干道和41条次干道的专项整治,清理乱张贴涂写2.5万处,拆除违章户外广告574处,规范店外出摊行为7000余处。龙江路垃圾转运站正式投入运行,日均处置垃圾约100余吨。61家餐饮企业签订集中收运协议,餐厨垃圾收运实现专人专车专线收集,收运处理餐厨废弃物3586吨。
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以优化环境为目标,全面实施清水、蓝天、宁静工程,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顺利完成永红街道东方村高家塘河塘综合整治,7条河道水质得到显著提升。拆除懒汉炉48台,燃煤锅炉19台。完成常州市凌龙涂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水污染减排项目和钟楼经济开发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项目,得到国家环保部充分认可。实施改造8个小区的生活污水接管工作。全年实现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分别削减201.16吨、10.29吨、12.66吨、29.4吨,超额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生态创建卓有成效。以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的亮点工程为目标,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钟楼经济开发区创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首个跻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新闸街道通过国家级生态街道验收。全年新增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1个、市级生态村3个;新增省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社区5个。
十、人口 、就业与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平稳低速。截止201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1.65万人,户籍人口35.87万人,全年出生婴儿3042人,人口出生率为8.51‰;死亡人口2269人,人口死亡率为6.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6‰。新生婴儿男女性别比103.9:100,育龄妇女12.48万人,已婚育龄妇女9.57万人,计划生育率99.2%,计生知识普及率93.85%,群众满意率98.23%,家庭健康服务率95%,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率94%,信息准确率98%,全年办理结婚登记2703对、离婚登记879对,开具婚姻状况证明1990人,补领结婚证868对,补领离婚证79人。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5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73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30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6894人,圆满完成2013年度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社会保障深入推进。全年净增养老保险2800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与养老保险同步扩面。全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863人,累计发放120.77万元;享受城镇居民老年补贴1545人,累计发放346.31万元;共有52833人参加2013年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征缴金额2010万元。
社会救助保障到位。全年保障低保对象2509户、4172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408.69万元;救助重残人员511人,累计发放重残补助315.76万元;一户多残、依老养残53户,累计发放救助金35.65万元;为4644名低保对象、1188户低保边缘困难家庭、26名五保对象、28名孤儿、5所敬老院及其他各类困难群体发放春节补助慰问金591.54万元。为全区105名孤(残)儿、187名大学生、203名大病患者发放救助金、助学金170.1万元。特殊对象保障到位。全年发放孤儿保障金26.39万元;“三无”对象保障金提标到1110元/人/月,发放21名“三无”对象保障金16.09万;发放26名“五保”对象保障金21.42万元。
民生服务不断健全。养老工程不断发展,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1家,各类养老床位总计222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0张。运河山庄养老院主体已完工,怡康园老年护养中心投入使用。全区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40个,助餐服务点20个,全年新增站点6个,服务对象3万多人(政府援助的六类对象1242人)。便民服务稳步推进。12349便民服务平台新增数码产品维修、家庭教育等五大类服务项目,新增服务企业63家,全年累计接电量达126891个,比上年增长54.8%;累计提供服务和咨询97252次,比上年增长65.3%;组织便民服务进社区活动12场,累计服务4700余人。
注释: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4.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13年区常住人口数为市统计局按人口抽样调查推算返还数据。
5.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相关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农业相关数据来自区农业局;现代服务业相关数据来自区发展和改革局;对外经济相关数据来自区商务局;科学技术相关数据来自区科学技术局;人才相关数据来自区委组织部;教育、文化相关数据来自区教育文体局;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建设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区环保局;就业、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口等相关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民生福利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其他相关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