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面对依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区上下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强有力的工作举措推动经济稳定发展,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有力推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有效改善。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95.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7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211.38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381.6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0.03:41.44:58.53调整为0.5:35.5:64.0。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65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美元=6.2284元)为1.55万美元。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1.83亿元,同比增长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97亿元,增长6.1%。税收收入30.06亿元,增长8.3%,其中,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增长明显,分别完成税收2.28、1.79、10.16、2.09亿元,增长30.1%、22.5%、16.6%、9.5%;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税收下降。
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209元,增长8.3%,增速居全市第3位。从收入分项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分别为25603、5939、3563、6104元,分别增长8.9%、8.7%、8.5%、5.4%;从消费支出看,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食品烟酒消费增速居前,分别消费3016、1588、7157元,分别增长10.7%、10.1%、8.3%。
二、农业
农企提档升级加速。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积极帮助农业企业发展,今年以来共确立市级现代农业发展扶持项目11个,省级项目2个。邹区农业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了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科技研究服务中心、农机农技服务队等,现已建设成为技术精,服务优,环境美,企业强的现代化园区。园区建成面积5326亩,驻有农业生产企业16家,有80个品种获得了“三品”认证,其中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6个,绿色食品认证27个,无公害食品认证37个。三家企业被命名为“常州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三品”认证,既有效地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也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工业
工业经济低位运行。2015年全区规模工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实现产值1001.08亿元,增长3.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6.16亿元,增长5.0%。从纵向看增速,从2011年开始,规模工业产值增速逐年调整下行;从效益指标看质量,经济效益稳中有增,一是利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利税91.41亿元,增长10.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快于产值增速7个百分点。二是亏损面收窄,全区上半年亏损面为15.8%,三季度为15.2%,年末为12.8%,呈逐步下降态势。三是两项资金占用低位运行,全区规模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总量154.87亿元,增长1.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占销售比重15.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2015年,全区工业布局更趋均衡,轻工业比重提高至15.4%。从四季度市评估反馈数据看,全区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8.7%,列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比2014年底提高2.5个百分点。从十大产业链看,全年完成产值527.9亿元,增长4.5%,高于规模工业产值1.1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量比重为52.7%。从投资情况看,工业投入以技术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为导向,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56.5亿元,增长28.1%,占工业投入比重为78.4%,比2014年提高14.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投入45.91亿元,增长5.6%,高出工业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占工业投入比重为63.7%,比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15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69.77亿元,增长0.5%,低于去年15.6个百分点,受经济大环境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多年高位增长的影响,全区投资总量持续扩大的同时,增速节奏逐步放缓,自7月份以来,投资增速呈逐月下调态势,截止12月累计增速达到历史最低点。
投资格局不断变化。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加大,其中一批惠及社会民生的项目成为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闪光点。全年全区基础设施投入75.53亿元,增长14.1%,高出投资总量增速13.6个百分点。而安居保障类、教育卫生类等社会民生类项目投资达32.82亿,增长34.9%,拉动全区投资增长2.3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继续放缓。今年以来,作为全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和销售情况呈现出分化态势。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处于低迷期,企业仍主要以消化库存为主。全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99.28亿元,同比下降19.1%,连续17个月负增长,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6.4个百分点。今年宽松的信贷政策和房地产企业各项去库存的优惠措施对销售市场的刺激效果开始显现,商品房销售逐渐活跃。自5月开始全区商品房销售增幅转负为正,实现了17个来月的首次正增长。到四季度开发商在冲刺全年销售目标的压力下,销售出现小高潮。1-12月全区商品房累计销售10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
五、国内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市场步伐趋稳。2015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1亿元,增长9.1%,增速比去年回落4.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起支撑作用,依然是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299.25亿元,增长8.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3.8%。从规模看,限上零售额为280.36亿元,增长8.6%;限下零售额为38.73亿元,增长20.9%。从重点企业看,全区零售额超亿元企业27家,累计实现零售额137.6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个百分点;27家企业中,有17家企业同比实现正增长,10家企业负增长。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2.03亿元,增长12.1%;实现营业利润13.08亿元,增长6.2%;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2.45亿元,增长5.7%;年末从业人员3.07万人,增长8.9%;应付职工薪酬15.62亿元,增长10.9%;实现增加值35.68亿元,增长3.25%,拉动全区GDP增长1.7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4.1%。从企业规模看,全年营业收入达亿元及以上的规上服务业企业有24家,与去年比净增5家,占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10.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4亿元,增长21.8%,占总量的56.3%,比去年提高19.3个百分点,拉动营业收入总量增长11.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3.3%。从重点行业看,十大行业中有8个行业营业收入保持正增长,6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行业有6个。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中有进。2015年,外贸形势异常严峻复杂,全区外贸经受了经济增速放缓的考验,进出口贸易稳中有进。全年进出口总额24.06亿美元,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总额21.95亿美元,增长0.8%,进口总额2.11亿美元,下降1.7%。按出口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19.43亿美元,加工贸易4.39亿美元,其他类贸易123.92万美元。按重点外贸企业分:全区进出口实绩前三十企业1-12月进出口总额16.89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70.20%,同比去年1-12月进出口实绩前三十企业,增长9000万美元。1-12月累计进出口同比增长企业16家,增长2.47亿美元;下降企业12家,下降1.63亿美元。
利用外资大幅下降。全区完成实际到账外资1.01亿美元,同比下滑65.4%,完成市下达任务的46.1%;新增工商注册项目18个,增资项目3个,新增注册外资14417万美元,同比下降51.3%,完成市下达任务的43.7%。
七、科技和人才
科技实力再获提升。明确优势产业,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车辆核心零部件为产业方向,打造“一轴多基地”的科技创新格局。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7.63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企业自主创新活跃,全区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91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总数达到121家,通过高企复审13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60家。企业申请专利5505件,专利授权3492件。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对接,力求校所企共赢。全年征集企业产学研课题40项;与大院大校大所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5项,协议金额超过1400万元;中科院北京分院技术转移中心入驻钟楼,已成功引进项目7个。全区现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其中国家级1家(创业中心)、省级4家(创业中心、新闸科技园、运河5号创意设计产业园、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孵化总面积达到12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700家。
八、文化、教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年举办“文明社区天天乐”惠民演出600余场,举办区原创小品、小戏、曲艺及校本剧比赛,共收到作品50件,送审市级参赛作品达12件。免费举办群众性艺术讲座与培训10期。为先进人物许巧珍创作歌曲《红衣奶奶》、快板《龙城先锋许巧珍》、小品《“小巷总理”的一天》。积极参加全市“文化100”惠民工程,组织的“纪念杨守玉”乱针绣研讨、“中国梦”原创音乐大赛、钟楼区原创小戏、小品大赛等活动均在全市有影响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化遗产保护到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整理工作,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加强各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评选了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非遗传承人,留青竹刻被定为区非遗名录,17人评为区非遗传承人。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结合非遗日,“让非遗文化扎根孩子心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勤业小学举行启动仪式。
现代化教育加快推进。引进第三方机构对7所小学集团联盟校进行诊断调研,形成了《钟楼区小学办学质量调研评估项目方案》,指导引领更多学校科学发展。完善学校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区域内外的一体化办学、公办民办校并存、集团联盟校共同推进等多种办学类型,着力打造多样化办学的“钟楼模式”。集团联盟逐步推进,组建了盛菊影幼儿教育集团,盛幼教育集团西林园区、怀德教育集团西林校区正式挂牌。通过组织“联盟课程大家谈”,推进联盟教研方式的实施,联盟研究共同体、联盟分享平台、联盟协商机制逐步形成。
卫生服务不断提升。探索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社会资本等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通过共建共享,实现资源整合,专业互补,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举办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实践技能操作竞赛;21人参加高级职称申报评审;121人参加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33人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永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疾控中心、妇保所承办了3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区卫生监督所在全市第13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卫生监督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西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严亚萍的“皮试观察小发明”获常州市“护理革新小发明”创新优胜奖。
九、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公安户籍年报数据显示,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2.22万人,涉及区划调整,比上年末增加6.15万人。出生婴儿3691人,出生率8.77‰;死亡人口2805人,死亡率6.67‰;人口自然增长率2.11‰。全区常住人口61.73万人。计生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全区育龄妇女总数15.34万人,已婚育龄妇女11.35万人,家庭健康服务率96.2%,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95.2%,群众满意率98.9%,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率95.8%,人口信息化建设达标率99.1%。
就业创业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50人,分别为全年目标的100.9%、146.2%、203.8%;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4153人,为年度目标的118.7%;扶持创业1568人。全年共举办“2015年钟楼区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应届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大型专场招聘会18场,常规招聘会29场,组织3119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4万个。
社会保障持续扩面。全区完成社保扩面任务净增2100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5%。目前,全区企业职工参保8.0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保1509人,个体工商户参保4507人,自由职业者参保2.3万人。全年对城市低保对象累计发放保障金2105.44万元;对农村低保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86.90万元。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推进产程融合,加快新城建设”的工作部署,凝心聚力,求实进取,不断促进全区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飞龙西路大修工程完成,劳动西路西延、三堡街、紫荆西路、华兴路等道路即将进场,白云南路、轨道二号线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全力服务产业类项目,紧紧围绕重点开发项目的推进,帮助企业解决各类矛盾,帮助协调解决雨润、宝龙和龙湖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保障项目顺利有序推进。
生态绿城加快推进。围绕“生态绿城”建设,由市建设局实施的龙江路高架地面段生态绿道二期建设已基本完成,白荡河绿地工程正在施工,皇粮浜公园项目清场拆迁工作进度过半,初步设计方案已定稿,正等待发改委评审。由开发区实施的童子河湿地公园二期项目中,棕榈路至丁香路段及后塘河段已完成,丁香路至松涛路段驳岸整治工程进度过半,绿化进入编标阶段。目前全区已新增绿地38.5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