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 “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钟楼区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十届一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兼顾,以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和谐幸福现代化城区为目标,钟楼人社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我局现有工作人员73名,其中在编人员51名,社会化用工22名;局下设办公室、工资福利科、人事管理科、调解仲裁科、劳动关系科五个内设科室,另有人才服务中心、劳动就业管理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劳动监察大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5个下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区的人事管理、人才引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职能。
全年工作回顾
一、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扎实推进就业创业
今年截至11月,城镇新增就业1385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84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49人,扶持创业1923人,引领大学生创业158人,创业培训1164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895人,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66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10人,各项指标均提前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落实政策稳定扩大就业。1、落实稳岗补贴、社保补贴、社保直补、公益性岗位补贴、小微企业补贴等各项政策,累计发放补贴4000多万元。2、规范操作劳动事务代理,为70多万人次办理养老、医疗保险,金额达3.36亿元;为1200余名代理人员办理退休申报手续;为120名代理人员代办病退鉴定申报手续;为626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实名制登记。
(二)服务众创空间等创业群体。1、主动服务“6+1”板块众创空间发展,将人社条线扶持重创空间发展政策编印成册,向基层平台和企业发放,共计1000余册。2、组织申报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3个项目参加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4个项目被评为省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6个项目被评为市级优秀项目。
(三)有效服务企业发展。1、设立人力资源市场开发区分市场,实现了人力资源市场东西两翼发展,共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39场,常规招聘会51场,组织3683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77240个, 39800人次进场应聘,达成就业意向2674人。2、充分利用市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讲师团资源,分板块集中时间,对1000余名企业负责人和劳资人员展开劳动法律法规大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主经营管理能力和规范用工意识。
(四)开展农村劳动力信息调查。依托邹区镇、村两级人社工作平台,开展农村劳动力信息入户调查,全面掌握了邹区镇31857名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所处行业、地域分布等数十项基本情况,为精准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创业,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以服务发展为根本,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强化人才引育扶持。1、不断优化“龙城英才计划”项目推荐评审操作规程,提高人才项目引进质量,首次采用了项目汇报和专家评审的形式,在23个入围市龙城英才计划第八批领军人才优先支持项目面谈评估中,有4个项目被评为A类,18个项目被评为B类,项目质量大大提高。本年度合计拨付人才扶持资金2553.14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拨付1391.45万元。2、强化人才对接活动,开展“名校优才引进计划”,组织企业参加市“职场精英引进计划”对接会、“龙城英才计划”青岛、合肥推介会。3、落实高层次人才资助政策,全年累计为12家企业的43名人才进行申报,其中211硕士33人,985本科10人,预计资助总额达到226.1万元。
(二)强化载体平台建设。1、抓好人才载体建设。全区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3家(江苏华威世纪集团电子有限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涂料研究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2家(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站博士6名,今年东风农机申报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省级外国智力项目4个,市级引智项目7个,长期外国专家29名。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8家,引进实习研究生22名,实施并完成研究生课题项目12个。2、加快建设创新创业项目信息平台。将200多名“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龙城英才计划”项目信息全部录入系统,通过动态维护和分析数据,为人才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成效。3、启动建设人事档案一体化查询平台。对托管在区人才服务中心的13000多份档案进行数据化管理,实现全市网上统一查询功能。
(三)开展职业技能评定。1、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为28家企业12个技能项目培训职工1170人,取证1130人,其中605人通过高级工技能鉴定。2、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江苏华威世纪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合作成为我区首家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试点单位,把原来“师带徒”的优良传统做到个性化,实现“招工即招生”、“入职即入校”、“企校双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企业培训的主动性,提供了优质的培训机会,增强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稳定性。3、开展职称评定。审核通过中小学及幼儿园初级职称107人,企业初级职称52人,受理高级职称初审58人。发放中小企业高级人才奖励资金4.2万元。全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169人。
三、以扩面提质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稳步提高社保覆盖面。截至11月,全区共有7580户企业登记参保,参保人数 97430人;1072户个体工商户登记参保,参保人数5229人;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24758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741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3120人,享受待遇(含直补、老年补贴)人数13428人,发放金额累计3800万元 ;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100428人;全区新增企业退休社会化管理人员3118人,累计达85115人。
(二)持续推进社保扩面。今年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持续紧张,社保扩面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种压力下,人社局将任务层层分解,形成月度会议推进机制和通报机制,通过加大部门合作力度,加大板块推进力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进行现场办公,强化督查,社保扩面净增2590人,全面完成全区社保扩面年度任务。
(三)不断优化退管服务。今年,为29238名企业退休职工进行了免费体检;对辖区内200位生活困难、失能、空巢、高龄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金20万元;实施“健康知识社区行”3年行动计划,为退休人员提供健康管理知识。
四、以依法调整为手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截至11月,劳动监察大队共受理投诉举报360件,同比增加10.4%; 10人以上的群体性欠薪事件14件,与去年基本持平;向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移送欠薪逃匿案件7件,较去年增加3家;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及完成前期调查案件698件,同比增加19.7%;完成特殊工时审批34件;日常巡查单位437户;完成对873户用人单位的年度书面审查工作,涉及职工4.5万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459件(含邹区300件),同比增加96.1%;涉案标的1802.4万,同比增加22.1%;结案率96.8%,比去年提高2.7个百分点;处理集体案件6件,同比增加100%。
(一)持续推进“双清”工作。通过细化排查、强化执法、加强宣传、多方配合等手段,持续深入开展“双清”行动,坚决按照有预案、先平稳、再处置的要求妥善处置欠薪事件,保障全区社会稳定。对新发现的欠薪企业进行彻底梳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无遗漏;对长期欠薪的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并定期申报,实时掌握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等情况;对欠薪金额较大、涉及人数较多或存在群体性事件隐患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相关部门联合督办、限时清偿。
(二)强化基层调解组织平台建设。1、建立邹区劳动人事争议巡回仲裁庭,提高邹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软硬件水平,逐步实现邹区镇就近快速解决劳动人事争议。2、开展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镇、开发区、各街道调解组织建设全面达标,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三年计划,一年完成,受到市局的高度肯定,并推广我区做法。3、在区行政办事大厅设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法律援助站,为劳动者依法维权提供更便捷的渠道。
(三)全力推进省级综合试验区创建。钟楼经济开发区为全市首个创建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单位,在市局的指导下,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的创建工作。今年,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赴苏州高新区进行学习借鉴,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并开展了劳动关系诊断服务。创建完成后,将在保障职工权益,劳动关系协调,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劳动关系矛盾调处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形成我区可借鉴、可推广的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新模式。
五、以规范管理为抓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1、人事基本情况。我区公务员(参公)在职1004人,其中参照管理184人,街道257人。全区事业单位在职3894人,其中区级事业单位394人,街道事业单位297人,中小学幼儿园2704人,卫生院499人。2016年公开招聘公务员18人(党群口6人,政府口12人),事业20人,选调生6人。政策性安置军转干部8人(党群口2人,政府口6人)。从武进区选调交流进入55人。今年退休共计103人,公务员(参公)24人,其中区级18人,街道6人;事业退休79人,其中区级和街道41人,中小学幼儿园29人,卫生院9人。2017年计划招录公务员44人(党群口6人,政府口38 人)。2、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今年上半年共有33人完成职级晋升和工资兑现(党群机关6人,行政机关27人),下半年的职级晋升申报审核工作正在进行中。3、加强平时考核力度。做好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考核工作,积极运用考核管理系统开展平时考核,人社局率先使用市级公务员考核系统进行“日记式”考核试点,实现工作人员的平时工作情况在网上考核系统的实时记录。4、做好武进选调人员人事工资工作。按照区划调整要求,衔接从武进选调的55人的档案及人事关系,完成工资衔接、套改、财政统发。
(二)完成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考核。2015年全区考核公务员914人,其中优秀159人,称职(优良)152人,称职等次584人,不定等次19人;考核事业单位3769人,其中优秀542人,合格3196人,基本合格等次1人,不合格3人,未定等次27人。荣获嘉奖650人,荣记三等功25人,事业记功27人,事业合格人员嘉奖134人。
(三)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及企业军转工作。1、根据市军转办要求,完成2016年军转安置人员的接档、定职、定岗工作。2、完成企业军队转业减少人员遗属慰问和补助金发放工作及大病医疗补助金的申报工作。3、对企业军转人员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按照市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企业军转人员体检工作。4、做好敏感时期企业军转人员的维稳工作。
主要存在问题
1、引才精准度不够,人才工作机制急需调整,人才政策体系亟待完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精准引才、精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2、劳动保障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监管职责和管辖区域明显增大,用人单位数量、劳动者数量及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数量明显增加,执法力量薄弱,装备保障不到位,案多人少矛盾更加凸显,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跟不上工作要求。
3、经济新常态下,劳资矛盾易发多发,企业欠薪逃逸现象加剧,因劳资矛盾冲突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解决处置难度。
4、供给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交互作用,造成就业和社保扩面指标完成困难加大,群体间保障水平不平衡、待遇诉求多元化也使得社保扩面面临新的挑战。
明年工作打算
(一)努力实现人才支持更加有力。1、充分挖掘人才项目。组织引导各平台载体抱团攻坚,联合统战部、科技局、商务局等相关单位,积极参加全区产学研交流合作活动,深度对接各大科研院所,为载体牵线搭桥对接人才项目。深挖党外人才资源,加强与各大商会、社会团体的沟通交流,宣传我区人才环境,创新举措寻找人才工作突破口,做大人才项目 “蓄水池”。2、科学设置人才项目产业类别。结合我区6+1板块建设和产业发展趋势,提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项目比例。3、创新开展人才服务。创新“众创空间+人社”服务方式,制定众创空间服务计划,整合人才服务、就业管理、社会保险、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工作职能,为众创空间的人才企业、初创企业提供套餐式、定制化服务,充分运用政策、合理规避风险,为双创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健全完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加强对平台数据信息的分析运用,有针对性地为人才项目提供精准服务、联动服务。4、积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微型创业园和创业苗圃等各类创业载体的申报,结合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申报工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创业项目资助资金,鼓励和扶持更多大学生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二)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1、推进重点群体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主动发挥职能优势,落实优惠政策。一是以实名制登记为手段,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摸清全区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通过一对一跟踪服务,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二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据2016年农村劳动力信息调查数据,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农村劳动力推荐、筛选适合的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转移。三是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积极开发城市治安、保洁绿化等社区公益性岗位,将就业困难群体分类管理,实行动态服务,做好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为就业困难群体送政策、送岗位,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推进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拓展服务功能。与常州招聘网合作,引入“互联网+”概念,实现招聘、求职线上线下联动,在人力资源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之间搭建起精准对接的平台,使我区两大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提升平台服务效率。
(三)努力实现劳动保障更加健全。1、确保完成社保扩面年度任务。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是市政府下达给区政府的目标任务,2016年,在极其困难的局面下全区完成了任务。2017年,我区将提早布局,多措并举,上下联动,推进社保扩面工作。一要强化政策宣传,多渠道的宣传社会保障政策,提升社保政策的知晓度;二要分解目标任务,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主体;三要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月度推进会议制度、完成情况通报制度等工作机制。2、全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注重预防为主,调解为主,一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双清”工作常态化,从规范工资支付、优化市场环境、强化监管责任、加大惩处力度等多方面着手,确保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确保不发生因企业欠薪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二要将开发区建成全市首个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根据创建工作实施计划,建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到2017年底,实现园区内企业劳动用工更加规范,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安全健康有力保障,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效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切实履行,人文关怀日益加强,劳动关系矛盾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形成职工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经济得发展、社会得稳定的良好局面。3、深化劳动保障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随着《常州市劳动保障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落地,区级人社部门扩大了行政综合执法职责外延,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执法范围明显扩大。这对区级人社部门的行政执法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社局将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依靠上级支持,配强执法力量,配齐执法装备,强化执法保障。
(四)努力实现人事管理更加规范。1、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区涉及机关事业单位217家,人员近万人(含退休人员)。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细致做好参保人员确定、参保登记(在职、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征缴信息生成、退休审批、缴费年限和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养老保险工作的稽核和内控以及档案管理等工作。2、强化干部队伍培训。以全区机关及事业单位中层干部为对象,开展中层干部能力素质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要形式,精选针对区中层干部能力提升相应课程进行安排,提高机关中层干部能力,为干部队伍提供人才储备。3、加强平时考核管理。强化监督机制,探索分层、分类、差异化的考核办法。逐步扩大信息化考核管理系统使用范围,以点带面逐步达到“全覆盖”要求,不断优化平时考核指标体系,发挥指标设置引领性、代表性的作用,注重考用结合,增强结果运用的权威性。
(五)努力实现基层平台运行更加高效。加强人社基层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金保工程二期建设为载体,逐步推进“数据大集中、业务一体化、应用一卡通”。逐步推进人社服务标准化,根据上级的要求,加强试点示范,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快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步伐。同时不断提升基层平台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和队伍素质,提高人社基层平台公共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