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钟楼要闻>>内容
(新华日报T14版12月21日讯)千载文脉,始于唐宋;常州底蕴,源于钟楼。
千年古运河风韵流淌,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明城墙如颗颗珍珠点缀。
百年南大街再谱新篇,双桂坊、马复兴、人民公园承载几代人的记忆。
细品慢尝,在这里,可以找到从前常州城的影子。
40年前,钟楼区还叫胜利区,怀德桥还叫胜利桥,两岸是低矮旧房,河里机动船喧嚣。但地处市中心的钟楼,变革的浪潮已然涌动。
30年前,篦箕巷建成常州首条仿古街,到亚细亚看电影赶时髦。南大街依旧拥挤,但千年集聚的商业基因已被重新激活。
20年前,延陵西路霓虹闪烁,是常州首条“不夜街”,常州第一座立交桥凌家塘立交桥建成,突破“城围”的钟楼开始拥抱整个时代。
10年前,常州面积最大的青枫公园里人头攒动,龙江高架横空而过,地铁二号线无缝接驳……钟楼处天地之中、联动八方,开始跨越式发展和西进腾飞。
日新月异。在这里,可以看到未来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钟楼区委书记赵正斌表示,城市型经济的发展不再走铺摊子、拼资源的传统老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催生一场静悄悄的“基因变革”。 把握基本盘,抢占制高点,谋求颠覆性。三年初见成效,转型出关,五年大见成效,争放异彩。
数说钟楼40年沧桑巨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为2.16万元,2017年超4.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年前为107亿元,去年达到了390亿元。瞄准高质量,跑出新状态——2万余家市场主体、1000多家规上企业、40家行业单打冠军小巨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跃升至40亿元。
从项目、园区到平台跃升,产业发展引擎迭代
改革开放之初,中小城市学常州,钟楼的机械、电子产业支撑起了常州“工业明星城市”半边天。常州柴油机厂、常州客车厂、常州拖拉机厂、常州绝缘材料厂等重点企业,金狮牌自行车、幸福牌电视机等明星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常柴股份1994年成为全市首家上市企业,是全国农机行业第一股。
一家工厂映射开放成长。1993年12月20日,常州理研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落户钟楼,成为全市第二家外资企业。25年过去,理研精工已成为全市最“老牌”的外资企业之一。他们的客户,都是广汽本田、天津丰田、日本本田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企业。
2002年9月2日,江苏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成为全区改革开放的主战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作为全省面积最小的园区,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一直是钟楼发展道路上难以突破的局限。“螺蛳壳里做道场”,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支撑下,开发区在有限空间,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集聚形成了超百亿规模的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大数据、新光源、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效益最好的园区之一。16年里,钟楼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投资、外资等关键指标均占到了全区的90%左右。德国IBG、美国佳斯迈尔、加拿大加铝公司与日本冈本工机、东芝、中央物产、三洋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这里投资兴业。
目前开发区内的500多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56%,细分行业领军企业20余家,培育了裕兴股份、精研科技等4家主板上市企业和10家新三板上市企业。从制造到智造,站上升级风口。2004年成立的精研科技,专注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技术研发和生产,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汽车生产提供核心零部件,去年成功上市。2005年落户钟楼的格力博集团,专注园林工具研发制造,数据触角覆盖到生产线的方方面面,目前在全球新能源园林机械细分市场排名第一,今年集团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5亿美金。
今年9月,国家智能制造体验验证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两大国家级重大平台相继落户,让钟楼在平台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走在了前列。北自所创建于1954年,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60多年来专注于制造领域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在常州,北自所设立了北自所(常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智能制造研究院长江院两大子公司。在北自所常州基地的智能示范工厂,偌大的厂房内“人迹罕见”, 无纺布从生产、切割、存储全流程自动化。北自所牵头打造全国唯一的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平台,已成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抓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展示中心的落户,带动知名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签约入驻。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最强大脑, “互联网+医疗健康”常州模式开启,数据库的海量生命密码,将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居民实现精准医疗提供知识库。
从传统产业到四新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
12月8日,江苏常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入驻钟楼。作为国内领先的体育文化产业运营商,常奥以构建“赛事+场馆+青训+服务”的一体化体育产业平台,全力打造大众体育服务体系,已成为国内前十的体育产业运营机构。这是钟楼区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积极培育发展“四新经济”的一个缩影。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的“四新经济”,对开辟经济发展空间、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常州波速传感器有限公司 2016年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全国第二名。同年,波速成为国内第一个进入日系汽车品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超声波传感器企业。今年,波速投资2亿元在钟楼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第五代ADAS智能超声传感器项目开工。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车用压电陶瓷片2000万只、开放式传感器1000万对、汽车传感器2000万只的生产能力。
2016年5月16日,常州科技街在钟楼区正式挂牌。作为科技创新引领的桥头堡,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常州科技街汇集百度创新中心、腾讯云、云之端、神州网云、三艾网络、非常云等近百家大数据运营分析及互联网相关企业。
南大街智汇园瞄准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一大批现代服务业企业正在加速孵化。在荷花池众创街区,赛迪科技、程咬金集团,通过“烽火台”“AI智能机器人”等平台,努力寻找链接客户与生产者之间的直线渠道,开启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营销。
大运河边,上世纪80年代的常州恒源畅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等明星企业的机器轰鸣声应犹在耳,老厂房、老仓库、锅炉房已经摇身一变成了创意街区。2015年,钟楼区委提出“6+1板块”发展战略,在主城建设隐形工业园,让楼宇经济化身众创空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众创空间百花齐放,活力迸发,新要素厚植于城市肌理之中,以园区化、专业化、特色化为方向,推进众创空间巩固提高、内涵发展、提升效益、彰显特色。一批“老厂房”巧用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翻新改造”, 打造成以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业等上下游周边设计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吸引设计等专业人才集聚,使老旧厂房迸发新活力,加速融入“四新经济”发展新时代。
走进钟楼区新闸科技工业园的创造者社区,科技型智能制造企业不约而同“扎堆”于此,“我们空间只有3000平方米,今年的‘小目标’是产值1亿元。”负责人郑傲自信满满。作为全国首家生产型众创空间,创造者社区2017年开业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已经聚集了智能制造领域的众多工程师和小微型企业家,“80后”创业者蒋威致力于“智能化机器视觉”领域研究,在他看来,社区不仅提供创业菜单式服务,创业者“朋友圈”也让大家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截至7月底,钟楼区已建设众创空间52个,集聚互联网、大数据、创意设计等项目1407个,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市级众创空间11家。2018年1至10月,全区众创空间共上缴税收1.3亿元,全年将突破1.5亿元。
从都市经济到产城融合,幸福生活展露现实模样
公园绿道串联古今、高品质楼盘集聚、区域商圈日渐丰满、美丽乡村焕新颜、科教文卫覆盖、特色小镇量质并举……一座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共生共融的园林城、现代城、智慧城跃然而起。
78岁的居民李昊刚搬到170多平方米的新居。小区就在龙江路高架边,交通方便,阳台上看过去,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青枫公园、龙湖天街近在咫尺……循着城市发展的目标与脚步,钟楼的“幸福密码”有迹可循。
衣食住行,老百姓最关注的“市井生活”在钟楼早有了幸福样板。早在1981年,常州第一个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新村——花园新村竣工,城市住宅经验享誉全国,在国内外引发极大反响,中央领导、全国各地同行及40多个国家的外宾多次到花园新村参观。
“钟楼蓝”,绘就钟楼人的宜居梦想。近年来,钟楼生态绿城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2017年全区优良天气比全市平均多10天。钟楼区区长董彩凤介绍说,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近年来,钟楼深化社区建设,提升改造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智慧社区APP全面推广,在全市率先试点“全科社工”,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100%。与常州市第一医院全面建成区域型医联体,特殊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93%,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社会治理积极创新,连续14年被评为江苏省平安区。加大力度补齐短板,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均衡优质发展。
2009年,常州首创的道德讲堂第一次在钟楼区五星街道星港苑社区开讲。从此,“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道德讲堂逐步推广至全国。今年4月,省委领导在常州调研时,与花园南村社区军休干部王文琴老人亲切交谈,充分肯定了道德讲堂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要求进一步推广这一做法。通过“道德讲堂”这个“小切口”,常州发现、挖掘、推广平民道德模范、最美身边人,树立了一批学习标杆,推动模范好人涌现形成群体效应。
从关爱一线劳动者的“一杯姜茶的益行”,到邻里陪伴、志愿结对的“时间银行“,再到全国首家自闭症人士职业庇护中心,钟楼区把志愿服务转变成从社会需求出发的常态项目,像毛细血管一样浸润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更接地气,城市更有”温度“。
一个村浓缩历史印记。地处钟楼最西的殷村,曾是常州的“西伯利亚”。从一个偏远的“贫困村”和“落伍者”到现代化新农村的成功典范, 殷村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本,不仅入围江苏省特色小镇,也是目前我省唯一的职教特色小镇。2018年7月16日,“中国殷村·青春文艺公社”在江苏常州殷村职教小镇正式开营,这个“梦工厂”正致力于打造“大国工匠”摇篮、国家级职业教育特色小镇和世界级工匠文化交流的孵化平台与研学中心。
从一个个江南小村到今天宜居宜业的美丽镇村,改革开放中的钟楼一直在快速“变身”。邹区靠手工作坊起家,围绕“一盏灯”,如今成了年销售达100亿元的专业大市场;凌家塘从提篮小卖发展到影响全国蔬菜价格指数的生鲜大市场,2017年销售达到350亿元,成为区域集群经济的样本。今年,安基村正在打造“城市郊野,运河慢村”的美丽乡村,前不久入列常州市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区(点)名单。
风从运河来,钟灵毓秀,更上层楼。这是全新的起点,新时代新起点的钟楼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