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方面
1、产业园区提升
2018年争取启动苏南工作站的实质性工作,为园区的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通过工作站这个科学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的科技水平。重点启动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建设,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施工逐步进行,一方面为工作站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办公场所,另一方面,也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筑巢引凤。在今年做好园区规划并申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用3-5年时间,全面建成这一省级科技示范园区,为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准备。同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集聚要素投入,实施立新、创新大沟综合整治,提升园区水利设施水平。继续加强园区物质装备建设,大力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智能温室等高标准设施,配套完善“两网一灌”、病虫害防控等生产设施,争取继续新增高效设施面积500亩。
2、龙头企业及品牌培育
不断壮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发展能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民增收的“三带型”龙头企业,明年争取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研究制定促进农业品牌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名牌意识。对新增的龙头企业、三品企业、各类示范基地、示范点加强项目及资金的扶持。继续加大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认真组织辖区内企业参加国内外、省内外及年货大街等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开展“常州市民最喜爱农产品”、“名优农产品”等各类评比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3、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行
一是推行化肥减量化行动。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强测土配方精确施肥、粪肥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化肥农药减量措施与技术的推广,化肥的使用量较去年消减1%。二是推行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提高科学用药水平,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和绿色防控技术,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三是推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树立“废弃物就是好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目标,大力推行农作物秸秆还田,推进秸秆生物质能源、畜牧饲料、食用菌基料等的科学利用,建立农作物秸杆收集体系。四是全面推动标准化水产养殖。积极推广生态渔业、增殖渔业和循环渔业技术,规范养殖用水达标排放行为。开展水产养殖污染管控,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加强水质监测,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提升养殖池塘的综合生产能力及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水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努力建设标准化、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的规模水产养殖基地。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建立跨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查、产销监管协调联动机制,强化打击农产品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保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工作。利用可追溯示范点建设,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并推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的有效运行。进一步加强监管人员培训,建立村级协管员考核管理制度,有效利用监管网格,扎实开展日常监管、采样等工作,确保监管工作更精准、更全面。同时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开展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和犬狂犬病的防疫,加强对农贸市场动物产品的防疫监管,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水利方面
1、有序推进易淹易涝地区治理
2018年在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将加强资金筹措、服务指导以及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同步跟进,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统筹考虑各项目进度、质量与安全。根据2017年各地受淹情况,通过摸排详查、实地查勘和充分论证,2018年计划实施北港街道枫香路与紫薇路片排涝整治工程等9个项目。
2、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模式
按照省、市、区关于“河长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动区域内河道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健全完善“河长制”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行政监管执法,突出抓好河岸整治、河道清淤、水体保洁、水质污染的整治,坚持源头治理和重点整治相结合,推动水域、陆地共同发力,促进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3、大力开展水事违法专项整治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治水、自觉遵守水法律法规,维护水事正常秩序,促进人水相亲、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浓烈氛围;继续加大执法力度,采取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突击整治、集中治理和个案查处等措施,保护各类水利、防汛工程设施,组织开展河道设障清查活动,维护河道行排功能,对发现的水事违法行为,将按照法规要求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努力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推动经济加快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4、建立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抓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体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体现责、权、利一体化的原则;二是抓保洁任务落实,使河道保洁做到“四定”,即定标准、定范围、定责任、定成效,工作落实到实处;三是抓责任主体落实,建立区、镇、村三级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实行责任追究制,杜绝责任不清,相互推诿,使长效管理机制运行有序,持续有效。
5、强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2018年我区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将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区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建设,进一步运用科学技术,加强信息控制能力,通过远程监控、远程控制手段等及时对河道水位、泵站运行情况、重要防汛地段进行有效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运用终端平台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现代水利管理模式,加快提高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水利业务、行政管理、指挥决策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