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财政局积极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拓宽财政发展思路,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精准提升服务保障民生水平,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目标任务有效落实,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钟楼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1—10月份,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52亿元,同比增长12.58%;完成预算进度的87.46%,全市排名第一;税收占比89.42%,全市排名第三。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4.10亿元,同比增长41.31%,十三项重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6%。预计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3亿元。
(一)细化收入组织,财政运行更加稳健
扎实做好税收征管工作。抓好税收征管联动,制定《关于钟楼区税收户管管理的意见》,强化各级“协税护税”意识。落实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做好区人代会收入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深入挖掘收入来源,强化收入形势分析,实现应收尽收。编制《重点企业税收月度监测手册》、《钟楼区财政信息月度手册》,全面反映全区经济运行情况。
逐步规范非税收入组织。实现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化平台与执收单位专线联网,推动执收单位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资金。5个涉农街道成功上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以西林街道为试点,进一步完善非税系统建设。督查8个单位收费清理改革落实情况,涉及金额共30.63万元。开展票据年检,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规范票据使用行为。
日益增强国资收益能力。引导和推进平台公司整合转型升级,提升自主经营能力和资本运作水平,区本级参股公司今年获取股权收益分红近千万元。有效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神州龙城新兴产业基金等引导基金的设立,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集聚融合。
(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保障更具成效
保运转,基本支出有保有压。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提标,保障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新增预算支出4715万元,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积金、住房补贴调整及时发放。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审核19批48人次的出国经费,全区“三公经费”预算同比下降0.27%。
促民生,项目扶持精准到位。贯彻执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组织邹区镇申报9个一事一议项目、1个农桥建设项目,申请上级补助资金120万元。统筹保障邹区镇防洪闸站改造建设和西林老街、卜弋老街低洼地治理等22个水利项目资金。为殷村村申报“美丽乡村”示范点补助资金200万元。会同农业局申请各类支农项目补助1476万元,组织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18万元,惠及农户7125户。统筹资金确保觅小钟楼新城分校、荆川小学建成开学;按照“3336”教育西进部署,提高邹区镇聘用制教师待遇至城区标准。全年新增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投入3000万元,保障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不低于100万元。配合教育、民政、卫计等部门,做好各类示范区创建活动。全力筹措棚改建设资金,落实钟楼安居建设有限公司棚改资本金6.57亿元、国开行贷款资金25.38亿元,拨付棚改拆迁资金20.82亿元。推动邹区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新闸街道医疗康复项目成功入围省PPP项目库,新闸街道医疗康复项目初步方案已经区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通过。
强经济,资金投放量入为出。会同区相关部门,做好省级服务外包、省级商贸流通、三位一体、小微企业转型工业企业等专项资金申报工作,为351家企业申报30类政策扶持资金1.21亿元。足额拨付各类专项资金589笔,共2.68亿元。协助申报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金融创新资金等共1883.76万元,惠及29家企业。撬动金融资源向中小微企业流动,累计为22家小微企业授信放款6460万元。探索“龙城英才计划”和杰出创新人才“云计划”政府资金保障新模式,拨付人才引领资金1024.8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6%。配合制定《关于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众创空间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建立财政资金激励机制,推进全区双创工作。
优环境,配合开展“263”专项行动。充分运用经济杠杆,落实差别化环境价格、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绿色金融等一系列财政政策,完成10家企业排污费的区级征收工作。积极落实专项资金,配合区发改局组织申报2017年度省级太湖专项切块资金项目2个,总金额4150万元,现已下拨1357万元。梳理2007至2013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级专项资金项目8个,补助资金465万元。会同区环保局审核分配省、市环保引导资金,下拨省级环保引导资金270.4万元、市级生态绿城项目资金245万元;完成邹区镇4个村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验,下拨省级专项资金200万元。
(三)深化改革措施,管理体制更趋完善
财力结算体制逐步清晰。针对市对区财力结算体制由原来的“分档分成”转为“超收分成”,联系区经济发展特点,研究和测算改革带来的影响,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谋划与之匹配的财力结算体制,以此调动乡镇当家理财、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积极性,不断提高乡镇财政基本支出保障能力,统筹推进区镇两级财政协调发展。
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梳理各部门近三年支出情况和非税入库情况,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和“两保一压一调整”原则,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按照“动态校验、电子验章、自动对账、全程跟踪”要求,优化完善国库集中电子化支付系统。完成区卫计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算经费绩效评估。推进部门预算信息公开,除涉密单位外,全区48家预算单位部门决算已在省统一平台、区门户网站上实现“双公开”。全区预决算工作在省统一抽查中获得满分。
财政管理效能逐步增强。规范部门用款计划管理,集中资金优先保障区委、区政府重点工程和民生建设项目。制定专项经费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确保专款专用,足额及时拨付。先行选择部分业务量大、财务基础好的预算单位开展公务卡应用推广试点工作,细化完善实施办法,实现年底前全面推开目标。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5757万元,公共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占全年调整预算数比重控制在10%以内。严格采购目录及标准,规范采购变更或追加,办理政府采购586项,累计采购金额8900余万元。
(四)强化财政监督,财政管理更加务实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召开专项会议,部署开展债务清理整改工作,切实防范整改中的潜在风险。通过解除协议、撤销承诺函、提前还款等途径,确保整改及时到位。健全债务化解保障机制,制定出台《钟楼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钟楼区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办法》及《钟楼区债务管理考核细则》。按照“摸清家底,明确责任,分类对待,多措并举”要求锁定负债建设的公益性项目和各类债务底数,制定增收节支、盘活资源、转化存量、平台转型等债务化解方案。
全面加强国资监管。制定《钟楼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试行)》,贯彻重大决策监督、审批制度,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督管理,年累计审批处置资产4件91.69万元,审批调拨资产4件287.28万元,完成43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盈、盘亏资产鉴证工作。建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台账,鼓励国有资产进入市产权交易平台招售出租,全区各级实现租金收入1亿元。积极催收欠款,逐步理清与钟瑞房产公司、钟楼新城公司、津通原租户等的往来款项,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纵深开展各类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协助各主管部门制定《维稳专项资金实施办法》、《2017钟楼区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常州市钟楼区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钟楼区财政监督工作指导意见》、《钟楼区财政结算中心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全覆盖财政监督运行机制,积极开展科室自查、分局互查、局重点检查;根据区委、纪委的统一要求,牵头开展 “小微权利”专项检查,组织年度预决算公开情况专项检查、“三公经费”专项检查、代理记账机构检查、惠农补贴资金清理清查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作风建设专项督查、“四风整治”专项检查、对区主要领导“三责联审”等工作。
(五)强化队伍建设,能力素质更加提升
全面落实机关党建工作。健全和规范党组建设,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班子其他成员履行“一岗双责”责任。落实“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年”要求,建实“党员之家”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十个一”主题党建活动,灵活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激发财政干部工作热情,增强党员干部战斗力、凝聚力,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地见效。
扎实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做好省、市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检查考核。以“强农利企惠民生,阳光财政暖人心”为主题,办好 “财政宣传月”活动,实现“四个首次”目标。对照“放管服”、政务服务“一张网”相关工作和要求,梳理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核对和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开展“三大一实干”、“四个过硬建设年”、旁听庭审廉政教育等活动,有力提升机关作风效能。
全力抓好干部教育培养。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推荐年度学习书目《把事情做到最好》,开展读书体会分享。发放生日购书卡,定期补充党员书屋书籍。参加区“读讲一本好书”活动,遴选上报好文章、好作品6篇。制定下发《钟楼区财政系统2016年度培训计划》,举办哈工大培训、金融知识专题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干部教育培训。通过向上举荐、后备推荐、科室轮岗等方式,保持队伍活力,提增干事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