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努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发展动能转换,扎实推进我区城市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工作目标:
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6%;
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达7%以上;
3、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以上,高企培育入库10家以上;
4、完成专利申请4500件,其中发明申请16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5件;
5、深入推进众创空间“园区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建成以众创空间为载体的创新平台10家以上,培育特色产业园区10家以上,集聚行业领先企业50家以上;
6、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经费2000万元以上。
(二)主要举措:
1、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扎实推进“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链条,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和申报环节培训,开展分层指导,形成梯队培育。重点围绕新兴产业领域,加强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支持企业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和产业前瞻技术攻关,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小升高”,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紧扣转型升级,打造区域产业创新平台。围绕大数据、智能制造、新光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本地高校院所,联合推动全区“一室两站三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原创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我区产业向价值链两端、产业链高端、创新链前端攀升。充分发挥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的辐射效应,协同推进新经济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激光照明产业园等主题园区建设,以平台引领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以项目集聚打造钟楼产业发展新优势。
3、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知识产权战略计划。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江理工、常州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等本地院校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全面收集企业人才、技术等需求,按照产业领域、合作方式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完善企业需求库,切实推进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探索推行“科学家+金融家+企业家”的聚合模式,邀请专家教授、投资机构为企业现场把脉、出谋划策,推动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有机融合。深入推动知识产权战略计划,积极推进高新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全覆盖,通过组织申报高质量高价值专利项目,切实提高我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护航工作力度,开展专业市场(商场)专利执法和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
4、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四新经济”增长级。推动众创空间建设由量变到质变,从关注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项目招引和产业集聚,逐步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孵化链条,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打造钟楼“双创”升级版。立足我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三大主攻方向,依托重点众创空间,对接知名运营商、资本机构和高校院所,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建立“资本+人才+技术+项目”合作联动机制,实现项目精准对接,争取优质项目落地,逐步形成“四新经济”集聚效应。依托本地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人才,联合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将原创性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引导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5、突出政治引领,全面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增强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化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参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用好反面典型案例,促使全体干部不踩红线、不越雷池,进一步增强自身防腐拒变和廉洁自律意识。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职能优化、载体建设、项目引进等内容,以参观考察、集中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的学习意识、拼抢意识、责任意识,锻炼出一支“有激情、重责任、敢担当、守规矩”的科技干部队伍。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