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钟楼要闻>>内容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是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面彰显常州运河文化资源,提升沿岸文化节点开发内涵,3月30日,在钟楼区委区政府、市社科联、中国剪报社等多家单位的邀约下,30多位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研究机构、传媒界的专家、学者、作家,齐聚大运河畔的常州·钟楼,围绕“运河·乡愁”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又深情的研讨。市社科联主席朱明辉,钟楼区副区长何海平参加研讨会。
说起乡愁,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已逝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余老先生祖籍福建,他的外婆、母亲、妻子都是常州人,大运河畔的常州是老先生一生魂牵梦绕的记忆。尽管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乡愁》却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广为传唱。
大运河常州段流经城区的部分是其精华,钟楼段占据了相当比例。运河与乡愁,因余光中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形成了常州独有的文化IP。
研讨会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梁衡说,20多年前,他在考察瞿秋白故居时,在故居门前挖掘出了已经消失的“觅渡桥”旧址,由此引申、阐述了革命先烈瞿秋白的觅渡人生,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充实了秋白故居的文化含量,为古城常州留住了一段乡愁。
现在,梁衡每年都要来常州两次以上,寻找和余光中先生有关的事物。在他看来,常州文化资源丰富,名人名家辈出,有“常州三杰”,常州应该利用好拥有的这些优势资源,把运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其他文化,打造具有常州自己特色的运河文化。
来自湖北大学文学院的周新民说,乡愁是中国文学恒久的母题,从《诗经》开始,乡愁题材就屡见不鲜,到了近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以批判、审视的眼光来描写和表达乡愁,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作家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乡土田园风光,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内涵更加丰富,传诵很广。在乡村向文化迈进的进程中,要留住乡愁,才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马步升,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新华社原副总编、对外部原主任杨继刚等先后发言,专家们通过研讨余光中作品,挖掘乡愁文化内涵;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愁情结和大运河文化;梳理和探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文化内涵和大运河文化内涵,并对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文化传承展示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
当天下午,专家和学者们参观了运河五号文创市集。运河五号文创市集作为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示范基地、江苏省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以及“常州市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园”,运河五号吸引了一大波两岸文创青年在此筑巢。
5MART创意市集为运河五号的活动品牌掀起了一股“文创点亮生活”的美学新风尚。学者们现场参观了工业遗存、欣赏手作潮玩、品味原创音乐等,并与在常创业的台青商家交流,对运河五号新时代青年文的活力和创意赞赏有加。
傍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运河五号码头乘坐龙船画舫,途经篦箕巷,东坡公园,重温复古“乾隆线”,体验桨声灯影中的夜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