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区民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十届七次全会和省市民政工作会议具体部署,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凝聚共识、开拓创新,推进钟楼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区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指导中心获评江苏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省民政厅和省人社厅,2019年6月),幸福天年养老服务公司获评第三批省级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企业(省发改委、省民政厅,2019年7月),入围第二批全省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省民政厅,2019年11月),“‘ 1+1+1’村(居)务监督新模式”获评2017-2018年度江苏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奖(省民政厅,2019年2月),地名普查转化成果——《毓秀钟楼地名考》获得常州市“十佳社科读物”称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12月),“12345党建工作法引领小组织汇聚大作用”获评常州市“百项优质服务事例”(2019年4月,市作风建设办公室)。民政工作主要情况如下:
一、坚持改革创新,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创特色、立标杆
一是开启中芬合作模式,与芬兰萨塔昆塔应用科技大学签订中芬养老护理产业及人才培训国际合作备忘录,挂牌成立中芬养老合作示范基地,通过实施养老护理产业及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举办中芬养老护理行业论坛、中芬合作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等,提升我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二是探索农村“互助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镇、村两级全覆盖,近2500平方米的邹区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年内投入作用,邹区村等19个村相继开展以助餐、家政、即时服务等为内容的居家养老援助服务,为全镇286位老人(援助对象313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覆盖率达92%。
三是率先开展社区需求大调查,借助驻常高校科研力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社区各类服务对象开展大调查,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走访”等方式,摸清社区居民服务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城乡社区居民调查蓝皮书》,为精准施策、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四是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梳理、编印并下发街道级和社区级“全科社工”服务清单以及服务指南,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举措,逐步建立“前台受理、后台办理、一门服务”的工作机制。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今年推广至30%的社区。
五是深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率先建立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和社工督导专家队伍,督促、指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丰富社会组织党建“12345工作法”内涵,提高社会组织党建覆盖率。目前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已达18家。
六是启动养老机构党建工作,通过全面摸排、联合调研、先行试点等方式,先后成立幸福天年老年公寓党支部、国投健康长者公寓党支部等2个养老机构党组织,并紧扣“养老+党建”开展摸索,总结提炼养老机构“12345”桑榆晴党建工作法,为推行养老机构党建工作积累经验。
二、坚持聚焦主责,在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上抓落实、见成效
⒈坚持精准规范,托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实施精准保障。推进“两线合一”,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两个标准相统一。加大分类施保力度,截止10月底,全区现有城乡低保对象1303户,1667人,月发保障金130.9694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124户,1408人,月发保障金117.1177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79户,259人,月发保障金13.8517万元),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共1461.4084万元。二是建立救急难工作机制。建立以发现、认定、快速响应、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检查等为主要内容的急难救助长效机制,保障遭遇急难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生存面临危机家庭的基本生活。今年以来对全区151户各类困难群众发放47万元临时救助金。三是多措并举开展慈善救助。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劝募慈善款71.9552万元。做好慈善利息款收缴工作,截止10月底,收缴利息款达120多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0%。组织开展“情暖龙城”等各类慈善助困活动,发放慈善超市卡、居家养老助餐补贴、残疾儿童发放助孤助残金等慈善经费达415.95万元。加强苏陕协作,投入2万元开展“乡村守望·我在镇坪有块田”认领活动,所得农副产品尽数捐赠敬老院。
⒉坚持养有所保,为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国投健康长者公寓、福安老年公寓相继建成运营,新增床位468张。目前全区养老机构19家,养老床位数5231张,社会力量举办床位分别占总床位的61.6%、79.5%,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49.48张。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7家,联营2家;新增护理型床位100张,护理型床位达2083张,占比59%。建成城镇、农村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51、26个,占比达80.95%、55.32%。目前享受政府援助的六类对象2327人。新增10个助餐点,慧享福日间照料中心建成投用。通过培训与实务相结合方式,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2.95%。二是拓宽养老服务范围。启动88—89周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包项目,为1505位老人提供每月1—2次的家政服务或康复护理服务,并覆盖农村养老。下发《关于下拨2018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下拨各街道政府购买服务资金81.7万元,享受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人数12863人,占比12.2%。三是“幸福养老”工程持续推进。以“幸福养老”系列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适老化家庭改造,截止10月底完成评估1100户、施工965户,年内1200户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通过举办“幸福春晚”、推进“幸福驿站”建设等,构建“幸福驿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小区老年活动室+楼道邻里互助点”为一体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四是严抓养老机构安全生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继续推行养老机构第三方统一维保,由专业维保单位通过月巡检等方式指导、督促养老机构提升安全工作质量。联合消防大队、市场监管局、维保单位等,高密度开展安全工作督查,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等专项培训,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区养老机构进行养老院服务质量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实行“一院一策”整改,确保全区养老机构55项基础性指标及28项重大风险隐患全部合格。
⒊坚持多元共治,基层创新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减负增效”稳步推行。按步骤有序推进“政社互动”工作,镇、各街道与各社区(村)签约率达100%。稳妥推进社工职业体系建设,承办全市首期“社区论坛”活动,制定、下发我区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 “1+6”系列文件,通过多种方式,做好政策解读,并于10月底前基本完成社工定岗定级工作。二是深入推进实验区申报创建工作。结合创建主题和全区民政工作实际,确定“探索在社区提档升级中建立和完善社区资源整合机制”申报主题,对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和国家民政部专家,完善创建方案,入选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行列,目前已进入省民政厅专家答辩程序。力争通过先试先行,形成钟楼特色的社区治理体系和创新实践品牌。三是持续推进和谐社区创建。投入约500万元提升改造汤家村、花园西村社区、邹新花园社区、荆川里社区、电子新村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等,新建香悦半岛社区,全面提升社区硬件环境。目前我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达800平方米以上,每百户达40平米。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完成,城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均达100%。四是推进社区建设品牌重塑。以 “许巧珍7+工作法”为指引,提升全区基层社区治理的能力水平,推进社区建设品牌重塑工程。开展“凝心聚力育品牌 一村一品展风采”社区品牌展示活动,推动社区“微自治”创新实践,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总结提炼社区“微自治”特色做法和创新经验,打造钟楼特色的社区“微自治”品牌。五是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统一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53人全部到岗。积极组织动员社工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资格证,今年通过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合计46人,其中初级32人,中级14人。目前全区持证人数593人,每万人持证人数达9.6人。举办2019年社会工作节、社区书记系列讲坛等,展示社工风采、弘扬社工精神、增强社工共识。六是加强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做好前期系统中错误地名信息的核对修改工作,补充完善第二次地名普查纪实相关材料工作,承办常州市“百场地名宣传进社区”启动仪式。七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修改、完善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工作流程和内部管理制度,高质量做好社会组织日常登记管理工作。截止10月底,全区登记社会组织1104家。其中,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54家,备案城乡社会组织850家。将社会组织党建贯穿于成立登记、等级评估、换届改选、年度检查全过程,做到以检促建、以评促建,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常态化。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年检工作,通过制作年检填报指导微视频、聘请专业财务人员等,规范年检流程,提高年检参与率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引导业务主管单位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监管。举办社会组织等级评专项指导培训,强化实务能力,通过等级评估,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和对外工作开展。与区教育局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与区物价、财政、经信委等部门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清查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⒋坚持改革增效,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按照专项行动方案部署,扎实开展整治行动,拆除村级骨灰堂3个,迁移骨灰盒249个,拆除面积达650平方米,恢复耕地2.3亩。迁移散埋乱葬坟头434个,恢复耕地15亩。推进北港纪念堂升级改造,协调北港、五星、永红、西林四街道配合解决骨灰盒搬迁工作。加快与福寿园集团合作,推进方便居民集中治丧、祭奠缅怀、生态殡葬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绿色陵园”改造建设工程。二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我区共有各类孤儿16名,其中监护缺失6名,监护人无力监护1名。全年发放孤儿保障金共计31.824万元(其中邹区镇1人,保障金2.079万)。委托市儿童福利院对我区社会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实施“养护康”项目,提升重残儿童自理能力。加强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我区城市“三无”对象33名,全年发放保障金62.8605万元,(其中邹区镇1名,保障金1.2114万;农村“五保”对象55名,其中集中供养55名,邹区镇45人。严格按照残疾人两补的规章制度,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进行资格审核、发放工作,全年共计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2287人,1248.26275万元(其中邹区603人,368.91225万元),护理补贴2574人,308.368元(其中邹区503人,60.568万元)。坚持对所有申请低保外需要经济比对的重度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定期对残疾人两项补贴进行复核和随机抽查,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尊老金的发放核查工作,截止10月份,发放尊老金16388人,8225950元(其中邹区镇2031人,1166450元)。三是做好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完成民政局“三定”方案编制,组建新的职能科室3个。做好人员转隶、资产划转等相关工作,确保机构改革工作平稳过渡。四是常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好区文明城市创建社区工作组常态性工作,对接市检台账检查人员对五个城区街道台账样本点社区的台账辅导工作,并梳理最新的社区指标说明下发至各街道、各社区。开展以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洁美家园等为内容的文明宣传活动,提升社区文明程度。
⒌坚持全面治党,民政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一是高效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区委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通过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专家辅导报告、观看专题教育片、参观红炉馆等形式,确保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结合民政发展实际、基层群众所盼,围绕“全科社工”服务模式、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等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成果,并通过组织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党课等形式,做好调研成果转化工作。坚持对表对标,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联系思想工作实际,完善领导班子和个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间表和任务表,确保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二是扎实开展民政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建领导小组、召开专题推进会、党组中心组学习、应知应会测试等,将民政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要求层层传递、层层压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会同区委组织部、纪委监委、公安、检察院等部门,对全区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目前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摸排筛查,共排查村(居)“两委”班子成员832人,通过全面摸底排查,未发现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中涉黑涉恶线索,调整村(居)“两委”班子队伍8人。建立村(社区)“两委”人员区级备案和联审联查机制,提升“两委”班子成员队伍质量。配合区委组织部推进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做好届中补选的指导工作和“候选人”的背景预审工作。积极会同区委组织部、纪委监委、公检法司、卫健局等部门,对此次补选中的主任、委员候选人有无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摸排筛查,通过联审未发现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中涉黑涉恶线索,对有问题的候选人2例,及时反馈街道调整处理。通过公开信、摸排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进行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等形式,深入推进社会组织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三是加强民政队伍建设。紧盯“关键少数”,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发挥领导班子“领头雁”作用,提升战斗力和凝聚力。扎实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通过举办各类主体培训班,借助“学习强国”平台、“钟楼民政讲坛”、“星火公益大讲堂”等载体,提升民政干部职工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按上级认真开展好“一学习两整治”活动等,今年以来民政系统没有发生一例违法违纪行为。四是全面展示民政依法行政和履职能力。区委第一巡察组于2017年5月9日至6月7日对民政局党组开展了政治巡察,并于6月22日进行了巡察反馈。随后,局党组根据巡察反馈意见进行全面整改。今年7月份,区委巡察组开展巡察督查“回头看”活动。局党组高度重视,全力配合,以扎实的整改成效得到区委巡察组的充分肯定。同时,以高度的政治意识,配合做好省委巡视工作,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展现民政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认真落实区委人大常委会对民政工作的评议要求,通过专题汇报、座谈会、集中调研、人大代表民主测评等,民政工作得到区人大常委会高度肯定。
三、坚持系统谋划,在提升民政对象幸福感上强举措、谋新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区民政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有力指导下,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再接再厉,担当作为,奋发进取,推动全区民政工作实现新发展。明年工作思路如下:
一是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按照自然增长机制适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深化低保专项治理工作成效,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加快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政策兜底脱贫。提高困难群众“救急难”时效,妥善解决城乡居民临时性生活困难。
二是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建成投用五星街道福乐老年养护中心、慧福颐养中心等2家养老机构,预计新增床位达120张。建成运营区养老服务中心(一平台九中心),建筑面积达980平方米(内含养老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日间照料服务示范中心、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中心、养老护理员实训中心、适老化改造展示中心、为老志愿者招募中心、为老服务组织孵化中心、老年教育中心、党建指导中心和老年精神关爱呼叫中心),打造钟楼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品牌和标杆,提升全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机构党建工作模式,以党建统领养老工作,以养老工作促进党建,在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同步建设“桑榆晴”党建指导中心,以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互融互促为目标,将党建工作和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相结合,凝心聚力打造钟楼区养老服务型先锋党支部和一线党员示范岗,以党建提活力、以党建促养老。
三是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履行好动态管理,利用寒暑假期间,对困境儿童进行走访巡查。
四是提高残疾人福利和专项事务管理水平。认真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对残疾人两项补贴进行复核和随机抽查,实行动态管理。深化殡葬改革,杜绝新的散埋乱葬发生,加强文明丧葬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行文明低碳祭扫和节地生态安葬。持续做好北港陵园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的标准化提升改造工程,力争建成区治丧中心。规范婚姻登记工作,完成婚姻登记历史数据录入和数据对接,做好涉外婚姻登记工作,提高登记服务水平。
五是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持续推进减负增效专项“回头看”工作。设置“全科社工”服务窗口,大力推进“全科社工”扩面,实现社区全覆盖。加大社工培训、轮岗,实现全员全科。积极开展第二批全省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围绕实验主题和重点任务先行先试,并做好经验总结提炼。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力争进入国家民政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行列。建立健全民政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六是规范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完善社会组织党支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党建+公益+品牌”社会组织服务在社区扎根,持续提供“两个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社会组织日常活动、负责人、资金往来、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年检、评估、培训等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绩效和社会公信力。健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三级服务支持体系,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围绕社区治理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孵化一批高水平的品牌社会组织。
七是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工作。聚焦扶贫济困领域,立足民政业务,引导慈善组织资源对接。完善慈善超市的社会化运行机制和常态化活动体系。深化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完善“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八是全面加强民政党的建设。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民政服务管理模式创新,让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加强民政党风廉政建设,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促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信息宣传,加强舆情引导,提升宣传效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抓好民政信访工作。加强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促进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