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年”“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年”两项重大活动,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为目标,紧扣中心工作,聚焦“四大体系”,筑牢底板、补齐短板、做优长板,全面提升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
一、坚持政治对标,强化教育引领
1.强化党的核心引领。加强区委对退役军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好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根据省市委领导小组相关文件精神,提请区委适时召开区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调整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审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联络员职责、年度工作要点等相关文件。
2.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年”活动,按照“一区一特色”的基本思路,指导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根据自身实际,年内打造1-2项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亮点,推动全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退役军人家庭”“最美军人家庭”等推选活动,挖掘、培树、宣传优秀退役军人典型,在全社会营造退役军人受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探索新形势下退役军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办法,努力实现组织关系、组织生活、党内关怀“三个到位”。
3.抓好新闻宣传工作。综合运用“报、网、微、端、屏”等宣传平台,协调在“新钟楼”“今日钟楼”等媒体平台开设“双拥国防版”,增强双拥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讲述党员好故事,传播党建好声音,开展“微党课”授课宣讲,在全区开展退役军人党员“微党课”授课竞赛和巡回演讲活动,充分展示钟楼区退役军人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社区服务、疫情防控等各个领域中勇毅坚韧、争先率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二、坚持问题导向,考核争先晋位
1.多层次打造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平台。以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为载体,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提供咨询服务和专业指导。同时,探索与高校及企业合作,积极申报省市级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努力为退役军人实习培训和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2.多渠道搭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桥梁。全面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完善我区军转干部和部分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妥善做好年度军转干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及随军家属安置工作。联合专业机构,举办线上线下夏秋专场招聘会,围绕提高退役军人培训率和就业率,细化分解下达高质量考核指标。常态化开展创业就业交流活动,组织创业退役军人前往天津、无锡、江阴等地考察交流。
3.多举措激励退役军人创业就业热情。实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四大工程”。“就业促能”工程,保障有就业意愿、有就业能力的退役军人得到充分就业;“培训增能”工程,推出一批就业市场潜力大、“含金量”高的中短期培训项目;“创业赋能”工程,为有创业想法的退役军人进行创业实践培训、创业项目指导,提升创业的能力;“学历强能”工程,加强与常州本地院校合作,帮助退役军人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荐优秀企业(创业团队)参加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市级初赛,目前,我局已建立全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项目库,按政策提供相应服务;组建企业(创业团队)导师团,提供培训、创业孵化、行业咨询等扶持。
三、坚持强基固本,建强示范站点
1.持续强基固本。推进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建工作。对照退役军人事务部下发的“双75条”创建标准,瞄准“一街一村、一站一品”目标,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再梳理,区和8个镇(街道)在现有基础上查漏补缺,加大投入,完善一批,新建一批,打造一批,争取全区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建达标。
2.统一建设标准,按照“层级指导、分级履责、注重服务、就地保障”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全区三级中心(站)服务事项及建设要求,根据各级平台定位,编制业务指导清单。按照“一站式、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合理规划办公服务场所,优化拓展功能服务,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中心(站)。
3.提供专业服务。以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建工作为契机,围绕打造一支政治站位高、专业素养好、服务能力强的基层队伍,区级层面将重点做好政策咨询、事务办理、就业创业、信访接待等工作,街道、社区层面突出做好日常联络、政策宣传、采集更新信息、逐人建档立卡和走访慰问等具体事项。
四、坚持优化服务,持续尊崇褒扬
1.加强双拥工作。完善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机制,探索建立区帮扶基金;贯彻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政策,大力开展“关爱革命功臣”活动;扎实推进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工作,全力使中央的这项政策在我区落实好、落到位;深入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向广大退役军人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按照“对方所需、尽己所能、无偿支援、当年办结”的原则,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双拥办实事任务。加大对拥军优属类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类组织、行业、企业等力量参与双拥工作的作用,培养选树省市级拥军带头人。
2.持续尊崇褒扬。更加注重“物质抚恤”与“精神抚慰”相结合、“事迹颂扬”与“融合宣传”相结合,深入一线先后挖掘援鄂光荣之家赵荣平家庭,村民小组长疫情防控大担当沈建平,复工复产“先行军”严志军,境外隔离集中安置点“大家长”姜赞松等退役军人先进典型,并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以及扬子晚报、交汇点和市“道德讲堂”等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引导激励社会力量为退役军人提供服务保障,扎实开展具有钟楼特色的优秀“退役军人之家”建设活动,使有形的服务载体与多元的关心关爱有机结合。
3.落实待遇保障。推动优抚工作从解困型逐步向褒扬激励型转变,从注重“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更好发挥激励功能的优抚制度,不断提高优抚对象的获得感、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抓好“省23条”、“市21条”落地生根,及时兑现各项抚恤、优待补助,继续动态提高优抚标准。根据部、省、市统一部署,积极稳妥的推进“两参”人员重新认定工作。
五、坚持底线思维,健全权益维护
1.关注合理诉求。退役军人信访工作是服务体系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注重改变工作思路,变“堵截”为“疏导”。一是高度关注退役军人诉求,符合政策的及时解决,没有政策的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最大限度让他们安心、安稳、满意。二是把落实政策作为治本之策,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办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 加强分析研判。风险隐患预警防范化解到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稳定事项预警报告机制,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的横向排查网络,重点关注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关注线上线下退役军人群体动向和利益诉求,第一时间处置化解舆情风险。坚持重点时期涉军信访保障到位。早筹划、早部署、早推进、早落实,针对全国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涉军信访保障方案预案,强化工作预警,加强应急处置,落实属地责任,确保实现“四个不发生”目标,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开展权益维护。构建完善区退役军人落实政策和保障权益工作推进机制,联合区相关部门,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维护广大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合法权益;用好退役军人信息库“大数据”,完善“一人一档”,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促进分类管理工作的到位;扎实推进各类历史遗留问题的排查,分类梳理退役军人诉求,落实“一案一策”,专题研究对策措施;树牢底线思维,贯彻“保防并举”,坚持保障合法权益和预防群访集访“两手抓两手硬”,确保不发生涉军赴京进省集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