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统计局>>内容
至三季度,疫情防控形势良好,政府一系列经济帮扶政策效应显现,新冠疫情对钟楼服务业经济的影响减弱,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经营情况稳步恢复,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一、总体运行情况
(一)营业收入降幅继续收窄。1-9月,全区21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9.99亿元,同比下降0.3%,降幅比二季度、三季度分别收窄4.0和6.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十大行业“四升六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等四个行业实现增长,分别增长26.0%、3.8%、17.8%、43.7%,四个行业合计拉高全区规上服务业营收增幅4个百分点。
(二)对GDP的支撑力增强。全区服务业纳入GDP核算的行业有11个,企业合计137家,1-9月完成营业收入59.74亿元,同比增长3.6%,增幅比二季度提升3.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升3.2个百分点,拉动全区GDP增长0.19个百分点。
(三)效益指标显著改善。从利润指标看,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盈利状况大为改善,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同比均转负为正,1-9月,实现利润总额1.76亿元,去年同期亏损900万元;实现营业利润8342.3万元,去年同期亏损6160.1万元。从成本指标看,主要成本指标均负增长。1-9月,全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成本同比下降0.4%,三项费用指标合计下降10.5%。
(四)企业用工稳中有升。稳就业是“六稳”的首要工作,保居民就业是“六保”的最根本底线,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用工情况稳重有升。1-9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期末用工人数41374人,同比增长0.1%,增幅比二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
二、纳入核算的主要服务业行业发展情况
(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速增长。全区新兴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受疫情影响,前三个月短暂出现负增长后,自六月,行业整体情况回暖,增幅逐月攀升,1-9月,全区1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68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二季度提升1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大幅提升44.6个百分点,拉动GDP提升0.2个百分点。
(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降幅收窄。剔除掉一季度常州乾易利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异常值对行业增幅的影响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收降幅逐季收窄,行业经营情况逐渐复苏。1-9月,5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42亿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二季度低0.8个百分点。
(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正增长。进入三季度,疫情影响减弱,全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转负为正,实现正增长。1-9月,全区37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相关企业实现营业额15.32亿元,同比增长3.8%,增幅比二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行业发放劳动工资总额2.46亿元,增长16.8%,增幅比二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06个百分点。
(四)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快速发展。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自4月起保持两位数增长,1-9月,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2.02亿元,大幅度增长17.8%。
三、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部分核算指标居末位。全区交通运输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3%,其中纳入核算的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大幅度下降,同比下降26.2%,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4.8个百分点,在全市排末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7%,比全区平均水平低8.8个百分点,在全市排末位,一市六区中,仅钟楼区营收下降。
(二)薪酬持续下降。1-9月,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用工人数略有增长,但应付职工薪酬扔在下降通道,降幅有所收窄,发放薪酬18.6亿元,同比下降3.4%,降幅比二季度收窄9.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薪酬均两位数下降,分别下降11.8%、12.5%。
(三)企业亏损面近四成。1-9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757.7万元,与去年同期亏损7926.8亿元相比,整体盈利情况大幅度改善。但是从企业情况看,仍有85家企业亏损,亏损面达39.4%。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严重亏损,达到3.28亿元,其次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亏损798.9万元。
四、几点建议
一是有的放矢对标找差。从分行业情况看,钟楼规上服务业总体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需总计行业发展难点、困难点,精准施策,对下降的行业做好调研指导,纾困解难,确保全年规上服务业经济发展提质增量。
二是加大投入培训新兴产业。1-9月,全区服务业投资增长17.6%,从结构看,主要是房地产投资。从服务业发展看,需要调整投资结构,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扶持和培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真正做大做强钟楼服务业经济。
三是抓好新增单位入库工作。牢固树立“要报数、先入库”的观念,理顺入库渠道,对照最新服务业入库标准和材料要求,强化沟通协作,密切联系发改、税务等部门进行梳理,排查达标单位,对准达标单位名录台账进行跟踪推进,确保企业达标后,第一时间提供入库材料,实现应统尽统。(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