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区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强富美高”新钟楼建设“五个更”为目标,积极投身“三个明星城市”建设新实践,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推进“六聚力六提升”,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实际到账外资完成市下达目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节能降耗和生态环保任务实现控制目标;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一)全力抓好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发展高质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是基础。我们要紧紧扭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抓住实体企业这个关键点,推进“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狠抓重大项目突破。既瞄准产业链中高端,努力招引旗舰型、税源型项目,也有针对性招引更多强链、补链、扩链的处在科技前沿、引领未来产业的高成长型项目,力争总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持续突破,总投资超3亿元制造业项目10个以上。深化“四个三”招商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突出以民引商、以外引商、以企引商,承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产业外溢招引优质项目。拓展项目承载空间,加快智谷工场二期、富都江南新经济产业园、联东U谷科技园等一批主题园区建设。深化“七个一”项目推进机制,抓好项目全过程管理,深化领导挂钩推进和项目绩效评估等机制,加快推进103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新建项目开工率100%,续建项目竣工率65%以上。
2.全力推进工业升级。持续推进塑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行动方案,打造钟楼工业升级版,构建实体经济与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一体多翼”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两新一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20家以上。深入实施“数动未来”行动,精心举办第二届世界能源与工业互联网博览会钟楼活动,工业大数据区域云平台上线运营,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制造工厂(车间)4家,新增省级上云企业25家、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30%,力争摘取更多单项产品桂冠,实现明星企业、明星产品数量双提升。积极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显著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亩均产出效益继续保持全市领先。
3.深入推进产业协同。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加快实现从生产制造向服务环节延伸,打造“两业”融合集群,营造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以创建省级大数据产业园为抓手,加快新经济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加速推动项目、资金、人才在常州科技街集聚落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支持凌家塘市场、中国灯具城两大百亿市场提升改造,深度切入供应链、贸易链、物流链,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省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4.强力推进股改上市。实施五年上市企业数量倍增计划,打造钟楼上市板块。全力服务中英科技、盛德鑫泰、港龙置业3家IPO在审企业,实现尽早上市。有序推进国光信息辅导申报和格力博股改整合,力争科创板零的突破。建立绿色通道,主动服务匠心独具、创联电源、奥立思特、科达斯特恩等企业上市,及时帮助解决上市过程的问题、困难。高度重视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扩产扩能和募投项目落地。全年实现IPO申报1家、上市1家,新增股份制企业8家。
(二)全力抓好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是动力。我们要坚持强化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质量,增效益,展形象,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1.更深层次激发创新。国家智能化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无纺布智能制造流程产线、大功率激光焊接等项目产能、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完成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二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汇聚健康医疗数据,探索研究数据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引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生态企业,引领长三角智慧健康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众创空间园区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在入园项目质量、税收贡献等方面有新提升,力争税收突破3亿元。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企40家。注重培育研发平台和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家。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聚焦“高精尖”人才和优质创业项目招引,引进高层次人才230名,申报市级以上双创项目20个。积极打造“星期日工程师”技术人才交流平台,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大力柔性引进领军型创新人才。
2.更大力度深化改革。以“众满意”为目标,提高服务速度,树立服务口碑,打造服务品牌,持续做优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继续做好“进一门、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枚印章管审批”工作,全面推行基层全科窗口模式,进一步推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两大领域审批提速,对接省、市“好差评”服务评价系统,积极争创全市优秀政务服务机构。完成事业单位和镇、街道机构改革任务。持续深化北港街道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整合重组和市场化转型步伐。
3.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创新共建、协调共进、交通共联、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等,找准定位、瞄准方向,争取更多项目和工程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支持装备通、省级农机出口基地等重点外贸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帮助企业稳定和开拓市场,增强企业出口信心。借力坦桑尼亚海外仓,实现海外本土化营销,打造跨境电商营销新模式,让“海外仓”成为“钟楼制造”新驿站。把外资项目招引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人才队伍和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力争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项目,持续改善外资结构。
(三)全力抓好城乡统筹,持续推进融合发展高质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是路径。我们要坚持以西进突破打造新增长极,以文商旅融合推进商圈振兴,以建管并举加快城市更新,高起点规划,高效率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提升区域发展品质。
1.推进西进融合。以开发区全面争先进位为引领,提振开发区龙头作用,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强化规划引领,完成西进融合发展规划修编,促进空间、功能、产业、生态“多规合一”,加快产业转型、城市建设、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聚力推进钟楼(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邹区灯具电商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引进新光源、新型照明、智能装备制造等项目。实施新一轮“西进十大工程”,加速戴安路、岳杨路和振中路跨扁担河桥等道路桥梁基础建设,加快卜弋花园、邹新花园东区等安置房建设,邹区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邹区实验学校竣工验收,泰村幼儿园投入使用,改造提升邹区污水处理厂,加大地下管网建设力度,以铁的手段抓好邹区生态环保、违法建设、安全生产等专项整治。
2.深化文商旅融合。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完成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以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为目标,全力打造大运河钟楼段文商旅融合发展新优势。深挖瞿秋白故居、中山纪念堂等红色资源,整合盛宣怀故居、民元里一号等文保资源,完成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不断提升中心商圈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全力推进南大街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工作,加快荆川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围绕地铁经济、夜间经济,提前谋划产业布局,主攻“首进”品牌、“首店”项目、“首创”产品,发展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城市新消费。支持泰富百货、新世纪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吾悦广场、嘉宏星光天地等消费中心提档升级,着力塑造时尚魅力的龙城会客厅。继续办好龙城中心商圈文化旅游购物节等荟文化、汇旅游、惠购物系列活动,大力推进南北大街联袂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商圈首位度。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运河乡愁文化园、夏家大院、安基美丽乡村等建设,培育和形成一批市、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中心商圈文化旅游影响力。
3.促进建管融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全力推动以建促管、以管强建、建管并举,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加快老城改造步伐,完成征收100万平方米,有序推进地块上市工作,试点开展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和整治提升工程,加快安置房建设,有序推进安置房办证工作。完成星港大道西延及跨运河桥、新机场路快速化改造等道路工程,以精雕细刻的城市建设保障精耕细作的城市管理。实施精细管理,以争先进位为目标,全力推进城市长效管理标准化、网格化、智能化、专业化,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在店招店牌、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管理前置,以高标准的管理促进高水平的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扎实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环高架沿线及中吴大道(钟楼段)环境提升,展示钟楼城市形象的气质和品质。
(四)全力抓好攻坚突破,持续推进社会治理高质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谐稳定是保障。我们要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底色,以安全发展为底线,以共建共享为底蕴,强力统筹,强势推进,强化落实,全力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1.打赢三大攻坚战。聚焦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开展富村行动,新增收入超500万元村集体1个,消除经济薄弱村2个,持续深化对口帮扶协作,扎实开展“阳光扶贫”回头看,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精细管理、精准控源,有效落实工地扬尘管控、“散乱污”整治、微站建设改造等治理措施,实现PM2.5年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达到考核要求;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完成南市河、白家浜等清水绿岸工程,连江桥、钟楼大桥省考断面持续达标;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许可等制度,坚决打击和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坚决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做好迎接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各项工作。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牢牢把握“遏增量、化存量”要求,盘活各类资产资源,有力有效抓好债务管控工作;统筹做好类金融企业监管,加大“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防范打击力度;扎实做好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矛盾化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2.打响安全生产突围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督导和省、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聚焦化工和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群租房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突出问题,狠抓专项整治和整改落实,着力提升监管执法、应急响应水平,优化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加快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杜绝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打好社会治理持久战。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协调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数字化城管、“12345”政务服务等中心共建共用,全面推广“四网入格”经验,加强“网格+网络”“智慧+智能”建设,不断提升网格化运行质效。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推动全科社工扩面,把更多人力下沉到基层一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升宗教活动场所安全工作水平,抵御非法宗教、境外宗教渗透。
(五)全力抓好服务保障,持续推进民生幸福高质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民生幸福是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富民惠民为着力点,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补短板,扬优势,树品牌,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1.多措并举富民增收。深入开展富民行动,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生态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城镇新增就业15000人,扶持创业2000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4000人。投入5000万元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落实各项抚恤补助政策,解决部分退役士兵社保接续问题,持续推进全民参保,不断提高养老年龄段失地农民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积极开展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2.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增加学位供给,新建、改扩建星鑫家园幼儿园等10所学校,钟楼外国语等2所学校建成投用,创建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大力推进健康钟楼建设,推进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完成永红、南大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提升文体惠民水平,村(社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城市特色书房建设,有序推动单位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共享,拓展阅读空间,营造全民阅读浓厚氛围。邹区镇、北港街道、西林街道3家全民健身中心投入运营,建成荆川公园等5条第二代智能健身步道。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面,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慧福颐养中心建成投用。
3.营造文明和谐环境。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参与率、站点覆盖面、服务精准度,积极探索“众创+公益”新模式,完善“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持续深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充分挖掘、培育基层业余文化人才,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持续深化文明教育引导,充分发挥道德讲堂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方式,用典型力量激励和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严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让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