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非遗>>内容
常州钟楼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这些都为民间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民众基础,常州道情因此而应运而生,并遍及苏南、上海地区。
常州道情的兴盛期是清代、民国时期,清同治以前的常州,乡村已有些艺人,农闲时会在田埂、墙角随便拾块断砖碎瓦,敲打节拍边说边唱,是即兴的顺口溜,并无文学脚本,内容均是劝人为善,渲染因果报应。表演为即兴,并不向听众收钱。渐渐地,开始出现了以“说因果”为营生的说唱艺人,虽向听众收钱,但不拘多少随缘乐助。慢慢地“说因果”向说书靠拢,与苏州评弹、说大书有点相像,并从露天进入了乡村的小茶馆店,抬高了身价,改称“常州道情”。辛亥革命以后,常州道情从农村进入城市,开始时在大庙弄城隍庙里设摊,后来进入茶馆书场,与评弹说书平起平坐,并成立了“常州道情总会”,打进上海,在上海周家桥、杨树浦、五角场等茶馆开说,场场客满,广受民众赞赏。抗日战争前,常州道情曾红极一时,普及常州四城门八水关。
常州道情属南方道情类,同地方民歌小调相结合,或者吸收戏曲的唱调。但又因为常州道情从“说因果”发展而来,取“说情道理、惊醒顽俗”之意,故被誉为“常州第一说”。说唱纯用常州方言,由上、下手两人搭档演出。曲调主要有平调,长三调、阴阳调、文书调、悲调等,常州道情开场时,大先生拍下醒木,说四句静道语,多为谜语一则,自报谜底,接着唱段开篇,随后开唱正书。表演器具有书台、半桌、高椅、搁脚凳、醒木、折扇、长(短)衫。上下手演员均穿中式长衫或短衫,手上道具有折扇、醒木(后人有加三跳板),下手右手执鼓扦击扁鼓,左手打擅板,无弦管伴奏。
常州道情融合了诸多艺术元素。如静场诗吸取了诗词的吟诵;说表的语言逻辑;唱腔的音乐起承转合的规范;五种调式的合理运用;京剧的表演程式借鉴;声乐中的真假声并用等等,都丰富和拓宽了演员表演的路子,具有艺术的综合性。最特别之处在于和其他地方所用渔鼓、简板完全不同,用的是扁鼓、檀板和三跳板。主要特点为“一人多角”、“一人千面”,用神似的塑造角色的手法,演绎多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安排巧妙,引人入胜,悬念设置得当,吸引力非常强。
常州道情演出时,演员常常以当时发生的新闻举例,即兴创作,贴近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既具有欣赏性,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常州道情在传承过程中,说唱内容上发生了变化,题材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多姿,这是可喜的。然而从艺人员的数量,仍旧无法遏制减少的趋势。尚有少数常州道情之传人,早已改行转业,且年事已高,原先书目俱已忘却,都不能继续登台演出,只能作些讲述和指导,提供过去的一些情况回忆。而年轻人不再唱常州道情,真是后继乏人。常州道情的曲本已无存世也无音像记录资料,仅有一些唱腔曲谱;演唱器具扁鼓等亦无原件,只能重新制作。好在有将常州道情推陈出新的有识之士以及曲艺工作者,有作品、有创新设想,付诸实验,有希望将常州道情再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