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非遗>>内容
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未发明用纸书写以前的竹简书即是竹刻艺术之源。几千年来,竹刻艺术由日用逐步走向艺术欣赏和收藏的时代。
从广义上来讲,竹刻艺术分二大类:一类是立体圆雕,一类是平面镌刻。平面镌刻又分两种:一种是阴刻一种是阳刻。留青竹刻艺术属平面镌刻的阳刻一种、即在竹面上将创作的图案留在竹青上,其余部分用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精心镌刻掉。经开切铲底后的竹肌已裸露在外,随着时光的推移、岁月的流逝、受到氧气中酸化成分的侵染渐渐变成暗红色,如初熟之樱桃、抛光之琥珀,它与竹筠上淡黄的象牙白色形成鲜明的反差。
留青竹刻所需竹材要求极其严格,选取留青竹刻的竹材首先要在冬至后、大雪封山之时。因冬至后山土上部的竹身已停止生长、精华内敛。气候干冻寒冷并不利于霉菌生长。二则,竹龄最好是四至五年为宜。老竹纹理粗糙、容易开裂,嫩竹质地疏松、易缩变形。再则,选竹最好选背阴的山地之竹,背阴之竹生长缓慢,竹质紧密坚韧、虫害少,看似嫩竹,实则老矣。选竹、取竹后还需锯段开片,开水煮沸、擦身净体、通风晒干,然后择材起稿、镌成作品。
留青竹刻的镌刻过程也是相当艰难。其生产周期长,手法复杂,如果没有足够的毅力,很难完成一件出色的作品。就手法上来说,初学者往往会出现开切不当,划伤竹肌,擦破竹青的情况。严重的会导致竹刻作品前功尽弃,成为一件废品。即便是练习了多年的竹刻家,在雕刻时稍有不慎也会出现上述问题。可见,要刻成一件留青竹刻作品是多么艰难,而要刻成一件出色的留青竹刻作品又是多么艰难。
留青竹刻具有不可仿古性。有些书画可以仿古,有些器皿可以仿古,然而留青竹刻却是不能。许多化学方法对留青竹刻造成的更多的不是艺术性的提高,而是进一步的伤害。由于化学试剂对竹纤维的影响大部分不可逆,所以对留青竹刻进行仿古是在破坏留青竹刻。只有经过时间的历练,等待包浆成熟,竹肌颜色变红,才能成为一件艺术珍品。目前钟楼区该项目主要有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林媛英竹刻艺术工作室、文如竹刻工作室、钟楼区残疾人文化创业中心等多家单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