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典故>>内容
皇墩头位于常州西郊连江桥下塘(古运河南岸)向东大概半里路,距离古运河大约50米的地方。面积约6亩左右,高度在四五米。在皇墩头东边,还有两个大土墩前后排列着,一个叫印墩,一个叫剑墩,传说是诸葛瑾藏印章和宝剑的地方。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三国时诸葛亮之兄,江东风流人物,佐吴孙权多年,拜为东吴大将军,领豫州牧。生于经学世家的诸葛瑾,治《毛诗》《尚书》及《左氏春秋》。
据说,诸葛瑾墓葬在江南有五处,而唯此似真。据“常州名胜古迹”专辑记载:“清代道光年间,在武进怀北乡新闸下塘(运河南岸),有人在墩下锄得一个小玉碑,上面篆刻着‘诸葛瑾(子瑜)’的字样。”当地的长者也说,在墓葬的东北角有一个深邃的洞穴,口径约莫有一尺,向南面墓基延伸。“内部有机关。曾经有人用踩水车上的‘绳桁’塞进去,都被铡为两段。”这名长者说。
经过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洞口早已堵塞,古墓也已经面目全非。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为开凿大运河,需要动用墓土,挖出了许多古物,后经上级文物保护单位阻止方歇。1980年,古墓附近办起了“北港砖瓦厂”(墓基就靠在钻机车间西边),又动用到墓土。再次挖出不少种类各异的陈砖、古钱、铜镜、瓷花盆、温酒器等文物。“还挖到一个‘玉鱼’,现在被省文物保护单位收藏。”一位 村民说。现在古墓基本已经被夷为平地,或成为砖瓦厂的堆坯场地,或砌上厂房。唯古墓北面的一个池塘还残迹犹存。有人说,这个池塘是当年取土堆砌墓塚时挖成的。那时池塘的面积和深度同古墓隆起的土墩差不多大小。但经多年的淤塞填浚,只剩下一个小水潭。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分析,诸葛瑾真正的墓塚可能就在这个池塘的底下,而其表面隆起的土墩——皇墩头,只不过是护坟者的庐塚。
村民们说,不管是在池塘底下,还是在土墩底下,这里基本上已经确定是诸葛瑾墓,希望今后能做个规划,把它打造成一个文化古迹。(陶自求 缪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