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文保>>内容
崇法寺位于市中心钟楼区双桂坊,今人民公园东南隅。1987 年 12月 26 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崇法寺大殿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12 月23 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法寺相传原为隋朝司徒陈果仁的后圃,后建成寺院,始建年代不详。在过去的 1300 多年里,该寺屡易寺名:南唐保大年间称大圣院,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名僧伽院,北宋宣和七年(1125)赐名“崇法禅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佛殿、钟楼,曾一度改名为“崇法教寺”。东南角原有钟楼,“巍然插云表,钟声闻数里”,因以钟楼闻名,故民间又俗称“钟楼寺”。此后,殿宇屡建屡毁。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忽遇火灾,楼毁钟裂。嘉庆年间,大殿重新修葺,恒纯法师由苏州来此,“立坚固愿,闭关三载,托钵他州,不数年间,集资万计”,大证“苦心广募,鸠材庀工,营度监视,不辞劳衣”。道光七年(1827)八月,新阁落成,高四丈一尺,广三丈四尺五寸,阁中塑魁星像,大钟金光闪烁,气象森然。殿北壁间立存邑人苏宝四撰、庄又朔书《常州府崇法寺重建钟楼碑记》碑刻一方。
据清光绪《武阳志余》载:钟楼寺道光年间所铸大钟,原先叩之不响,因而弃置偏室。一日,常州文人汤贻汾(号雨生)游览该寺,僧众告以哑钟之事。汤不信,随手举鞭一击,骤然钟声大鸣;他人击之,亦闻声数里。汤遂题诗曰:“不鸣则已鸣惊人,钟楼寺钟必有神……”一时传为奇闻。也就是说,自清代初年以来,该寺和钟楼时有废兴。道光年间,钟楼上新铸造的大铜钟敲不响,全寺僧众急得束手无策。有一天当地著名书画家汤贻汾偶然经过崇法寺,听到人们传说该寺铸了口哑钟, 好生奇怪。于是向当家和尚提出试撞钟的请求。征得同意后,便抱着侥幸心理一试,想不到经这位文人用马鞭敲击铜钟,铜钟便发出宏亮清脆的响声,众僧与其他人跟着撞钟,也都发出巨大的响声。人们感到非常奇怪,不晓得这位书生用什么决窍敲响了哑钟。自此钟楼寺哑钟被敲响的神奇故事在民间不胫而走,传为美谈。一个道地的天人感应故事,那汤贻汾居然应验地成了赫赫的“丕振斯文”,16 岁世袭云骑尉,19 岁后历任安徽凤阳、扬州三江营、广东标抚营守备等武职,最后擢升温州镇副总兵,且诗书画俱精妙,与恽南田被世称“常州双绝”,可算得上仕途风顺福禄齐全了吧。而由他唤醒的大铜钟,带着那点诡异传播飞扬,引来难以数计的善男信女,钟楼寺甚至一度与天宁、永庆、崇胜等大寺院齐名,其香火法事的鼎盛便可想而知了。
咸丰年间崇法寺复毁于兵,光绪年间部分殿堂又重建。僧鸿昶、定仁相继住持,建有释伽殿、大雄宝殿、圆通阁等。清代时,“法会之盛, 几几与天宁埒”。之后,楼、魁神俱毁,仅存大殿及藏经楼等部分建筑。岁月无情,不过一百多年后的钟楼寺就变得徒有虚名,大铜钟、钟楼和魁星神阁尽毁于兵火,劫后的大雄宝殿、藏经楼、诵经堂、僧舍和莲池, 仍依稀可见昔日规模。
解放初,崇法寺有僧 40 余人,专做经忏佛事,住持为莲开,后为普援。 解放初期,解放军曾驻军庙中。1959 年“大跃进”时寺废,后因人民公园 扩建,拆除崇法寺后厢房,20 世纪 80 年代末,藏经楼也被拆除,目前仅 存大殿一座。大殿为九脊单檐歇山顶,高大古朴。面阔三间 14.66 米,进 深十檩 16.5 米余,脊高 12.5 米,前后为木格落地长窗,正脊前后两面饰 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四面屋檐呈双飞结构,四翘角凌空举折超出墙面 5 米余,雄伟之中透出灵巧。
1955 年 7 月,常州市人民委员会将崇法寺庙舍拨给图书馆使用, 图书馆迁入崇法寺。1982 年,崇法寺大殿辟为少年儿童图书室,面积约 256.5 平方米。1995 年底先后搬迁,由常州市人民公园负责管理。2004 年市政府重修殿内设施,将其辟为面向广大游客的休闲书场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