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文保>>内容
浩然亭、落星亭座落于常州市人民公园原西南部。2002 年夏,人民公园改建为开放式公园,浩然亭整体移建于公园东南部崇法寺前的假山之上,落星亭移建到崇法寺前 20 多米处。1987 年 12 月 26 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 12 月 23 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浩然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为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和常州抗元斗争英雄姚訔、陈炤、王安节、刘师勇、包圭等死难将士而建忠义祠的附属建筑。据明代毛宪撰《浩然亭记》载,“浩然”取自孟子语“浩然之气”和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作为亭名,是颂扬抗元将士的浩然正气。据 2001 年立浩然亭简介石碑介绍:“浩然亭原在忠义祠后, 清乾隆年间阳湖知县陈廷柱移建。”清宣统二年(1910)浩然亭又移建于公园,1983 年重修。浩然亭为单檐六角攒尖项,亭高 6.6 米,对径 3.45 米,铺筒瓦,施枓栱。
南宋咸淳十年(1274),元世祖忽必烈发起对宋朝的最后一击,他派出了 20 万大军,由左丞相伯颜率领,从襄阳沿汉水南下,然后顺长江一路东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德祐元年(1275)春,元军兵临常州城下,常州知州赵汝鉴却临阵逃跑。时任福建泉州司理的姚訔,因母丧归居宜兴,见常州失陷,国势险危,便主动到无锡,与好友陈炤商讨收复大计。他们分头到四乡奔波,组织起两万义军,收复了常州城。常州收复的消息振奋了南宋朝廷,朝廷立即诏授姚訔为常州知州,陈炤为通判,又派副统制王安节带兵前来协助防守,对在杭州的南宋朝廷来说,常州就是杭州的大门,必不可失。姚訔还邀请晋陵人包圭担任武进知县。在平江(苏州)的南宋丞相文天祥派尹玉、麻士龙、朱华、张全等率一万宋军来救援常州,宋军在虞桥(今洺阳镇)与元军遭遇,尹玉和麻士龙两位将军和近万士兵全都壮烈殉国。激烈的常州保卫战开始后,常州守军在没有援军和缺乏粮草的极端困难下,与团团包围的元军对峙,坚守了半年之久。元兵后来增兵到40 万以上,伯颜惊叹常州是“纸城铁人”。已经到了十月深秋,常州南门被元兵攻破,护国寺和尚万安、长老莫谦之率 500 和尚兵,高举“降魔”大旗,身披袈裟,手操禅杖,一路杀奔南门而来,元兵目瞪口呆, 以为天降神兵,但终因寡不敌众,和尚兵全都壮烈牺牲。城破后,姚訔力尽后纵身跳入火中自焚,陈炤英勇战死,“知兵有计略”的王安节挥舞双刀率军死战,力竭被捕后因拒绝投降,遂被伯颜杀害。元兵进城后, 为了报复顽强抵抗的常州人,进行了野蛮的“屠城”,相传只有七人因躲在桥下未被杀死,全城只有十八家房子未被烧毁,于是留下了“古村” 这个地名。宋末的常州抗元保卫战后载入《宋史》,被列入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 100 个战役之一。
1278 年12 月20 日,文天祥在广东被俘后,遂被长途押解到元大都(今北京)。1279 年在路过常州时,文天祥写诗《常州》(并引):“常州, 宋睢阳郡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戮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 故常州有“忠义城”之说。据《姚氏宗谱》记载,明正德年间,皇帝诏准常州建忠义祠,“将文天祥祀于苏常之祠”,与杭州的岳飞庙同等规格。忠义祠原在纪念武烈帝陈果仁的忠佑庙(庙址在实验小学和原 22 中学) 北,明正德六年(1511)移建到双桂坊,正德十五年(1520)巡按御史叶忠增建忠义祠。从忠义祠平面图可知,忠义祠东至崇法寺,西至嘉贤寺(即季子祠),北临青云坊街,南靠双桂坊街,祠內建有正门、仪门、正殿、寝殿、浩然亭等。正殿供奉姚訔、陈炤、王安节、包圭、刘师勇等 15 位抗元英雄的牌位,最中间文天祥牌位上书“宋右丞相少保信国公谥忠烈文公”字样,祠内的二块石碑今迁移到崇法寺东南的围墙之上, 原忠义祠坊的坊柱也迁移到浩然亭北的假山和草地之上。